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葛诗谦战“疫”诗歌系列作品评论选要

2020-10-11 作者:陈爱莲、石钟山等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陈爱莲:这次的疫情挟带着人间所有的丑陋与美好当头压下,葛诗谦先生的灵感正是在这样的压迫中,喷涌而出,化为我们眼前的金声玉振的诗篇,发出这一特殊时期作为诗人向这个世界最嘹亮的宣言。
诗人简介

葛诗谦,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共党员,军人出身。曾任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扶贫协会副会长等多职。在国内外发表作品800多万字,并有数十篇选入《新华文摘》、《中国诗人成名作选》等选集。长诗《中国,是自豪的东道主》荣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亚运会组委会、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管理部门、文学组织、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亚运会优秀文艺作品”大奖赛最高奖。由其策划、编剧的四幕话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1998年6月进中南海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近年,除正常编务和文学创作外,提出并建构“两前”文学理论,并成为我国“两前”文学的实践者。 现任:《人民日报 民生周刊》首席作家;国商联盟(北京)经济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企业商会联盟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伤痛中喷涌出的心声、美声、震声
——读当代著名诗人葛诗谦战“疫”诗歌有感 
  
陈爱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庚子年冬春之“时”,全国人心所系之“事”,无疑便是倏忽而至、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中,我们看见灾难和不幸、伤痛和死别,也同样看见坚韧和伟大、光明和重生。
  “多难兴邦”!每次灾难背后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战无不胜”的精神财富,从容和尊严,安全和幸福,都来自于民族的强大和自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处置、1998年特大洪水抗击、2003年非典疫情抗击、2008年汶川地震应对等多次典型事件雄辩地证明,这些危及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厄运,反而凝聚成了中国人不甘屈服、为自己赢未来的决战决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次的疫情挟带着人间所有的丑陋与美好当头压下,葛诗谦先生的灵感正是在这样的压迫中,喷涌而出,化为我们眼前的金声玉振的诗篇,发出这一特殊时期作为诗人向这个世界最嘹亮的宣言。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到葛老师刊载在《人民日报》、荣获中宣部大奖的长诗《中国,是自豪的东道主》。这篇专为第11届亚运会创作的主题诗,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友善、现代、开放、包容的中国。读完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真正与葛老师的相识,源于他15年前对本人的一次访谈。随后,其撰稿20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映日美莲赞无双》在相关主流媒体刊载。彼时,该专稿是对我所带领的团队创业10年以来的一次全面展示,以详实的数据,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案例,解码我们企业“战略引企、文化领企、人才强企、科技兴企”,最终成为全球细分行业领跑者的密钥,让更多人认识了国际化进程方兴未艾的万丰集团。
  之后,我与这位良师益友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葛老师会断断续续将其新作新著寄送给我,并每次都谦虚地要求我多提宝贵意见,我总能为作品中折射的家国情怀和正能量所感动。偶尔也与葛老师在北京小聚,相谈甚欢,交流世界经济相关走势,畅谈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发展前景,他也会给我提一些有关万丰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见。
  这次疫情期间,葛老师也关心着我们万丰集团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的情况,还将他每次新创的抗疫诗歌与我分享,并建议将之融入万丰企业文化建设中。我总是一气呵成读完葛老师的战“疫”系列诗歌,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三方面力量。
  一是启人思考的深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这次疫情是一场大考,也是一面镜子。越是在灾难面前,越能体现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大面积的恐慌,无缘由的谣传,根本在于心里没有底气,对国家和民族有没有信心。一个民族的自信,不仅仅体现在和平时代的志得意满,更体现在困难时的坚守、坚强和冷静。这些才是灵魂的高贵和文化的底蕴。在这场战“疫”中,以文载道,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启迪,是诗人该肩负起的责任与担当,这在葛老师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击刺可穿甲/横竖挑乾坤/一串谵语被寒光戳穿/一则谶语被寒光戳穿/地心之血冲破结痂偾张”,这是葛老师对“佐证一个民族的强大和基因”的坚定回答。从“有灾难,就有青春逆行/有死亡,就有生命诞生”的辩证思考,到“错别字和任性/欲望,权力和那些个贪婪/岂能再随意裹挟莫名的异骇”的振聋发聩,从“晶莹自已也晶莹世界”的淳朴心曲到“小我大乾坤/神行乃瞰宙”的豪情高歌,都让我一路读来,一路思索。
  二是妙笔生花的纯美。追求真善美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葛老师战“疫”系列诗歌,上承中华古典诗韵,又糅合了他特有的语言艺术风格,一唱三叹,兼备“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他用爱的语言,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
  “逆行,行大义之义/向死,择慨然之慨/泪洒一颗/也要涌作长江源头/血抛一滴/亦能澎湃不朽大度”,让我读到了“逆行者”的正气凛然。《大觉寺的白玉兰》《梅心》优美古典;组诗《战“疫”:击不碎的玻璃心》清新隽永;《长江呵,三月说出我的爱》磅礴纵横……葛老师的文字就像照相机按下精准的快门,把这个特殊的春天里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都恰到好处地收入镜头,凝成一个个纯美的段落,让读者沉浸其中,目眩神迷。
  三是动人心魄的情感。我对作诗、评诗并不擅长,但这并不妨碍我,以及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读者被诗歌打动。因为好诗中的情感是可以跨越时空、直抵心灵深处掀起波澜的。“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白居易的诗连他家中的仆人都能解读,绝不仅仅因为语言的朴素明快,更因为大诗人和老仆尽管际遇和才华天差地别,但依然有一样的情感共鸣。
  葛老师的诗也是如此,很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这是他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当读到“紧紧裹着防护服的天使/看不出靓美/辨不清俊丽/年轻的女护士呵/ 眼镜片上,有液体逸动/两颗水珠泛起了水汪两粒……快去擦擦你的镜片吧/母亲心疼瞧这个模样的你”这样的诗句时,身为母亲、身为子女、身为在疫情中日日夜夜为“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们感动而祈祷的每一个人,怎么能不心中一颤?诗人的魔力,就在于把这“一颤”用最精微的诗语捕捉住。《京都,庚子春头雪》里“有一种疼/已剜了我的心/真的有一种痛/已剖了我的魂”,则是全国人民的悲愤感同身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前线无数英雄勠力同心,抗击大灾大难;后方千千万万的“葛诗谦们”,坚守在文艺战线上,争做疫情防控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监督者”,以艺载道,用特有的方式书写大爱大美,或以诗鼓劲,或以歌为媒,或以曲传情,或以墨抒怀,或以画言志,为时代英雄谱写赞歌,为战胜疫情加油鼓劲。在葛老师的诗歌中,我们最能体会到的是,什么样的灾难都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抗疫必胜!
  这就是葛诗谦的诗带给我的感受,正如他的名字——歌(葛)以咏志、诗礼传家、谦逊向上。在黑暗中温暖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别人,为抗疫作出了另一种形式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陈爱莲,万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当选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兼任全国党建非公专委会委员、中企联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先后荣膺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经营大师、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首届全球浙商金奖等多项荣誉。

情怀·诗魂·感恩
——读当代著名诗人葛诗谦疫情诗有感

石钟山  
 
  在这个落雪的季节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传统佳节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碎了全国人民的温情之梦。焦虑,忧郁,无助,疫情中的人们心在滴血……
  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京都的北郊,背靠燕山的山脚下,望着窗外茫茫的落雪,他想到了故乡的雪,童年的雪,想到了湖北的疫情,想到了身边的疫情,久违的诗感,重又在心头点燃。为疫情,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了自己的责任,他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写下了一系列为抗疫精神鼓与呼的诗篇。肺腑衷肠,堪以真理之维、济世之怀,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重要力量。《京都:庚子春头雪》。京都的太阳,亮着/却没撞响金属声音/静静的,静静的/只有雪落—沙沙/是的,有一种疼/已剜了我的心。真的,有一种痛/已刨了我的魂。
  诗人的心在痛,和全国人民一起疼。诗谦是吃过苦的农家孩子。三十年前因为文学来到了北京,到京后,为了生活暂且搁置了纯文学,一直做报人,带领记者创作团队,为中国企业著书立传,秉笔豪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诗谦主要策划了《构筑企业形象工程:中国龙,走向新世纪》大型报告文学宣传工程,秉承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品牌的市场形象、企业家的人文形象”,采编覆盖了整个中国知名企业。
  这种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报道,尤其是独到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采写思路,吸引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的广泛关注,他们也被这种坚持舆论引领的创作所感动,纷纷鼎力支持。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文学界、经济界乃至于政要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此持续了十几年,掀起了为企业和企业家秉笔豪歌的巨强音。
  恰恰在那时,他首次提出了独到的“两前文学”理论,直至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最前沿,直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最前端,并成为坚定执着的实践者。
  但这次疫情,让他的诗情再一次迸发,为了书写心中的疼,以雪言志,在雪中让他的诗魂飘舞。只有落雪—沙沙/充耳未闻梅香四洒/疫死他人,我梦泣/疫死他人,我魂煞/屋檐上倒垂的冰溜子,难不成便是京都的泪?/沙沙,是一种梵语/沙沙,是一阙善跋/谁的疼都是我的痛/谁的痛都是我的疼……
  诗人悲悯的情怀,是心与苦痛相连,与疫情中的人们相伴。一位哲人说,没有情怀的诗人写不出好诗。这句话是真理,好诗人就要有情怀。诗人的情怀不是花花草草,小桥流水,更不是男欢女爱,而是人民的痛苦,人民的心声。“你的疼就是我的痛/你的痛就是我的疼。”诗谦把自己的痛和疼写在了纸上,疼在了心里。
  诗不仅言志咏物,更会能让人们看到希望,感受到力量。昨天的故事里/站不出今天的英雄/今天的细节中/伟岸挺起高山和俊杰/那个吹哨人无辜的倒了/诚如—抱薪者。《三镇邂逅雷打雷》
  “说不说话,故事都在心底;封不封禁,心梦依次伸展。”诗谦如此说,一路筑梦,一路逐梦。
  诗谦来京后,结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每每在一起闲坐时,聊起朋友他总是把朋友的优点挂在嘴边,哪怕只有一丁点好处,他也会念念不忘。诗谦知恩感恩,用一颗深埋的诗人之心,感受着外界的温暖,他也把自己的火热传染给每位身边的朋友。他又有自己的原则和善恶的评判标准。善良是善良者的安魂曲/勇敢是勇敢者的赴死书/无耻是无耻者的死魂灵/卑鄙是卑鄙者的遮羞布(口占)。诗人用他的诗宣告着自己的善良和仇恨,以及不齿。他用诗点亮了别人,也点亮了自己。在死亡之中燃烧生命的涅槃/在心理上吹醒中国的春天。他的爱与憎,善与爱都在他的诗中流传。在他的一首歌颂护士的诗篇中写道:为谁艳/为谁醉/为谁倾/为谁倩影/山刀韧,大野莽/淡妆去唇红/腊月花语浓/崖畔笑慌恐。《梅心》
  “未哭泪噙笑,独绽雪中妍。”诗谦在《梅花,为英雄城代言》中写道。梅花是武汉市市花,也是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武汉人的抗疫精神。
  许多年以后,人们还会记得2020年初春这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希望在这个季节里,读到诗谦为疫情而写的这些诗语里,给人们带来振奋和更多的希望还有爱。诗人用自己的情怀度量着人生,也用自己的诗魂打动着我们。诗谦也会感恩每个读他诗的朋友们,正如他对待现实中的朋友一样,念着别人的好,把一点情也记在心间。假以时日他会把自己更大的热情回报给他的朋友们。
  诗谦是一个颇有正义感的诗人,他的忧思里有着人们。《雨夹雪,天缺无殇》——雨,似泪雪,为殇。谁先扯破时序的线段,打湿了中国的面庞。借阴翳之风,抹一地皱褶和沮丧。两个季节混淆了,迷濛中的穹顶之微。读不岀是太阳,还是月亮。两种表情被涂鸦着,两种意念被裹胁着,粘粘的,涩涩的,离乱之于人祸,乱了来向,乱了初心,乱了去路也 乱了申张。……不是哪位天使都青睐断翅,不是哪个英雄都渴求悲凉,每一滴眼泪,都该弥足珍惜。每一片心绪,都该载负安详。累赘的形式实在显得多余,韶华难复,三陌阴阳,哪有那么多归来还是少年,生命不在乎廉价的歌唱。
  诗谦的抗疫诗歌作品,引起了诗歌评论界、文学理论界、新闻界、小说界、戏剧界,以至于企业界、律师界大咖或国手纷纷点评,有人说他的作品唤醒了沉睡的、抑或是无病呻吟的中国诗歌;有人说他的诗有雪魂、有诗魂、有灵魂;有人说诗谦能够让中国诗坛再次迎来崛起的春天……
  这也在诗坛掀起了“葛诗谦现象”,他深受鼓舞,更加关注生命和生活,又通宵达旦创作了反映战地“小黄花”的青春、爱情诗作《蔻蔻梢头二月初》《眼镜戴上防护镜》《击不碎的玻璃心》《情网传爱不迷茫》四首佳作。
  诗谦在为武汉战“疫”的一位女护士写下的《眼镜戴上防护镜》中写道:亮晶晶的,有两滴水珠儿,在滚在滚,在动在动。年轻的女护士呵,是奔忙的汗水还是思乡的泪?或是因疲惫而幻彩的梦令。姑娘,我没看见你黑黑的眼睛。
  诗谦心明眼亮;诗谦梦舞时代。祝愿他一切都好。

  2020年3月1日 于洛杉矶
作者简介

石钟山,作家编剧,讫今共发表长篇小说三十五部,中短篇小说二百余部篇。电视剧三十余部一千余集。代表作巜激情燃烧的岁冃》《幸福像花一样》《军歌嘹亮》等,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北京市政府文学奖。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情怀﹒格局﹒时代
——品读葛诗谦《庚子2020:三楚亮魂(两首)》有感

王信川
 
  诗歌之于文学,如明珠之于皇冠。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名篇佳作,但最令人眩目的无疑是一首首经典诗歌。高度凝练的诗歌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魅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消费文化崛起、社交媒体勃兴,当代诗歌却趋于平庸,甚至走向没落,对社会施加的影响和效应日渐式微,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不禁感喟,这不是一个诗人的时代,当代诗歌的未来在哪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对于一位诗人来说,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乃立身之本。实践充分证明,唯有把握时代脉搏、直面重大事件、揭示重大主题,才能创作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的壮美诗篇。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悄然来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多国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人数爆发式增长,疫情迅速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场灾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中,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众志成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倾力投入。危难时刻,本是文艺界大展身手、担当作为的大好时机,但遗憾的是,文艺大咖们大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成为袖手旁观的普通网民。
  天若有情天亦老。面临这场突出其来的灾难,中国人民迅速动员、全面组织,展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我其谁、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世界也为之点赞。疫情之下,有一位诗人彻夜奋笔疾书,以诗纪实言志,创作了22首战“疫”系列诗歌作品,发出了亿万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时代强音。他,就是军人出身的黑龙江籍著名诗人、作家葛诗谦。
  通读葛诗谦的战“疫”系列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高远的视野格局,笔力雄健、情感饱满、自成一格,不啻为抒写这一伟大时代的壮美诗篇,传播了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感动。随着战“疫”系列诗歌在各类媒体平台纷纷刊发出来,网络空间迅速激起强烈反响,文艺界人士主动撰写评论,网友们纷纷留言互动。大家一致认为,葛诗谦的战“疫”系列诗歌堪称“中国当代诗歌的报春花”,在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必将唤起人们的诗歌记忆,重塑人们的诗歌信仰。
  诗歌在春天的中国苏醒,给人们带来无限憧憬和力量。我们深信,在葛诗谦战“疫”系列诗歌的引领下,中国当代诗歌的花朵将徐徐展开叶瓣、绽放美丽,不断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
  浓郁的家国情怀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借诗言志、以文咏情,诗词歌赋成为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病起书怀》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示儿》中“王师百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摄人心魄,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打留下了深深印记。
  岁月不居,时光流转,如今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当然,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之情自然也在葛诗谦的笔底澎湃,在其诗歌中回响。其《庚子2020:三楚亮魂》之《荆楚,犹见屈原》,以屈原作为假想的主人公串起全篇,用屈原的精神和品格作为诗歌的骨架,化用《离骚》等屈原楚辞作品的辞藻、意象和境界,通篇都浸透着屈原“忧国济民的三闾大夫”般的家国情怀。
  该诗的引言用了《离骚》的句子——“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是对时间匆匆流逝,光阴抛人而去的感叹。诗中“秦时明月不复见/楚韵离骚犹在耳”,传承了屈原的诗人精魂。诗中描述,“那位挺颈致远/那位柄剑长啸,立直脊梁/襟怀敞向民生,奋鏖瞪目/不惧来风的那个身影”,分明就是屈原的形象。 在独白中,他呵斥病毒,“决不允恣意将生灵炭涂”,要借用艾草香“却疾煞毒”,表达了同屈原当年一样,爱护百姓、呵护家园的浓烈情怀。
   心中有大爱,佳作如花开。顺着往下读,诗中“灾患,不是怨悱的理由/碑额不裂,民意自突兀”,以及“是屈原且不是古奥的三闾/是战士绝不是悲悯的大夫”,描述了忧国济民、慷慨大义的“逆行——行大义之义/向死——择慨然之慨”的“大夫”形象,即从全国各地奔赴湖北的医疗救护人员。诗中也充满了痛惜、悲愤、嗔怒等情绪,比如“眼泪是咸的,孩子别怕/噩梦是短的,母亲别哭/庸懒一定会押上审判台/贪婪一定会钉上耻辱柱/欺瞒一定会挂上曝光板/逃逸一定会写上罚魂单”。诗人如此饱含深情,又如此仗义执言,主要源于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如同艾青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展现了高尚的品格和胸襟抱负。
  家国情怀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引领诗歌发展的主旋律,是发挥诗歌社会功能的正能量。换言之,一名真正优秀的诗人,必须具有博大的家国情怀,爱家庭、爱故乡、爱祖国,时时刻刻把它们放在心上,为之哭,为之歌,并且使自己成为它们的代言人。毋庸讳言,如果仔细品读葛诗谦的战“疫”系列诗歌,就能够为其迸发的正能量所感染、所鼓动。
  高远的视野格局
  俗话说,格局决定成败。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只有拥有了大格局,才能做到为国为民、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自身的格局决定创作的水平,因此需要不断“观时势、明方向,立人品、涵学养,拓视野、提格局”。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综观葛诗谦的《庚子2020:三楚亮魂》,其中一首《三镇,怀剑的人》中,开篇 “怀剑者,何惧天缺/一越千年为苍生乃决”,远远超越了儿女情长、男欢女爱等个人情感空间,而是站在“千年为苍生”的高度,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远胸襟。随后,“把平凡演绎成非凡/将神圣交赋给平民/功成不必在我/全凭众志成城/灾难之战,帅必亲临/躬民叩众,俯首问鼎”,以高度凝练的文字描绘了全民抗击疫情的壮烈画面。再往后,用“敢对乾坤铸新史/敢对时空对杯饮/一煞千年来去也/麾下亿万旌旗奋”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必胜信心,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和隔离在家的人们增添了极大的动力和勇气。
  诚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如果文艺创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战“疫”系列诗歌中,葛诗谦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葛诗谦的创作实践和经验表明,只有走出方寸天地,走进大千世界,善于在大的背景、大的方位下思考问题,把握为人从艺的方向和坐标,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格局,才能迈向高远深邃的艺术境界。
  抒写时代壮歌
  社会进步、技术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也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但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当代诗歌创作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需要努力回应时代呼唤,满腔热情地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诗篇,这才是一位大格局诗人的自觉意识和时代担当。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在葛诗谦的《庚子2020:三楚亮魂》之《三镇,怀剑的人》中,“梦,亦中国梦/情,抒人民情/怀剑的那个人/就是这中国的世纪惊喜/那个怀剑的人/既是这人民的至高崇信”,以及“兰幽佩雅,予心讶焉/玉琢款带,絲缕涤尘/飘展恒远的苍生和民意/飘逸等衡的日月和星辰”等优美诗句,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从而让我们民族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可以说,葛诗谦的战“疫”系列诗歌,抒写了时代前进的壮丽诗篇,引领了新时代的新风气,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诗歌创作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必须脚踩坚实的大地。阳春三月,以葛诗谦的战“疫”系列诗歌诞生为起点,当代诗歌必将逐渐苏醒,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作者简介

王信川,新闻学硕士、法学博士,资深媒体人,品牌宣传专家。在经济日报社工作十年,主任记者、财经采访室主任,曾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经济日报“十佳记者”等荣誉。代表作有《民企海外上市的隐秘通道》、《试药惊魂》、《药虫凶猛》、《中国财经黄埔》、《南方证券真相》、《义乌圈地狂潮》、《增长的末路》等深度调查报道。现为某大型金融机构品牌宣传高级经理。

史家视角 哲人睿思
——当代著名诗人葛诗谦炽情战“疫”组诗评析 

朱红赤 
 
  己亥与庚子之交,一场百年不遇的瘟疫,发于武汉,酿于荆楚,数日之内,便弥漫了神州大地,其来势之迅疾,为患之猛烈,史上罕见。为应对这个被称作为“新冠”的病毒的来袭,举国上下同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封闭,隔离,几乎一切停摆,亿万黎庶忧心如焚,人们的节奏、心绪基本同一化,岂止是“步调”,所有的一切基本上达到“一致”。这在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甚或包括世界诸洲列国是绝无仅有的另一种“壮观”!
  这是举国上下全民一致的“战“疫”战争”,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置之度外的大战。虽然我们看不到硝烟,听不见炮声,然而,人类和病毒的激战和搏杀却是那样的惨烈,真个是“两军蹙兮生死决”!
  应对这场战争,人人不能置之度外,诗人更是肩其绝无旁贷之责,张“真理之维”,抒“济世之怀”,秉笔疾书,引吭高歌,把诗歌作为进军的号角,战斗的武器,投入到这场全民战“疫”之中。最近,《中国名家》网、《中国艺术》网等网络平台发表的当代著名诗人葛诗谦一组战“疫”诗歌,是他用史家的视角关照,用哲人的思维架构,用炽热的情怀书写的,组诗吹起了战“疫”的号角,唱响了时代的强音,在中国的诗坛上独树一帜。
  以史家的视角关照这次疫情以及举国上下进行的这场战争,是葛诗谦战“疫”组诗的一个重要特色。这场大战就发生在今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眼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灾难的受害者和亲历者,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场世纪大战的参与者和战斗者。然而,我们却未必每个人都会把这场灾难和战争深刻于骨,铭记在心。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当今天的现实走入明天的历史的时候,历史是在延续,还是断层?后人对待今天,亦如我们对待昨天,是铭记还是失忆?故此,直面这场大灾,录述这场大战,则要求诗人必须以史家的视角去关照,去思索,去抒发。
  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面的“时”当然是指现实,而“事”则是当前发生的大事件。其实,这两句话未必不是“互文”的。如果我们把“时”、“事”、“著”、“作”四个字联系起来,则是“时事”、“著作”。也就是说,无论文章也好,歌诗也好,当为时事而著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写现实也就是写历史,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史家的视角”。葛诗谦在录述这场瘟疫的开端,用的的史家的春秋笔法:“庚子,趋向与大势,不是叵测能够简单预言;2020——2020,一瓢舀起两江水,杯茶三镇香的这个地方,‘冠状’病毒是乘虚而入的……”“一枪首义的武汉,就这么被晴雪染白思绪;九省通衢的中枢,就这样被雪霁润泽衰穴。”史家的视角糅合着诗家的情怀,于是便有了组诗中那铿锵而又悲壮的吟唱:“当是庚子须晴日,三镇邂逅雷打雪!”
  《旧唐书·魏征传》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史家的视角关照现实,目的具有唯一性,那就是当现实走入历史以后,让后人能够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所以,诗人必须发出警醒:“必当为某种贯性启迪,启迪更多的理性和思考,启迪更多的裁策和制约。”我们这个民族很优秀,然而也有劣根性,那就是经常“失忆”。古罗马的先哲西赛罗有一句名言:“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是奇耻大辱。”中国的老百姓也有一句俗语:“记吃不记打。”就说瘟疫吧,且不说百年前的那场堪称“死神来了”的恐怖的大鼠疫,也不说六十年前“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瘟神。且看,十七年前爆发的那场戕害神州的“非典”尚未烟消云散吧?可是我们忘记了,无论是远的是近的,统统忘记了。所以,没有警醒,没有反思,没有对策,因此,一场新的大疫卷土重来!面对着“一将无能旗染秽,庸者施庸苍生怯”的危险局面,诗人泣血宣示:“别再拿忠魂替补丁了,断肠黑白祭英烈。古琴台,古曲新弹;晴川阁,晴邀四季;鹦鹉洲,萋碧吟哦……诗乎、歌乎?骚乎、辞乎?三镇呵!三镇,一则中国的庚子疫记,醒世醒人,杜绝费解!”一旦灾疫过后,痛定思痛,会有反思,会有警喻,到那个时候,“痛心者必自痛,反思者必自诲,管它巫符谶语,正义自有担当。”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高级方式。《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诗言志”是古人赋予诗歌的一项重要使命。
  既然诗歌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高级方式,要“言志”,要抒发,所以必须要有思想,有温度,有韵味,有意境。虽然说“诗无达诂”,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必定是生于心,发乎情,明乎事,辨乎理,给人以激情,教人以事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不仅仅是言情,还要教化,更要辨理。因此一首好诗若能够进入哲理的思维,必定能够进入最高的境界。葛诗谦的战“疫”组诗之所以格局大,境界高,主要得益于他的哲人之思。亦即在状物或叙事中,无不浸润着深奥的哲理,总是能够在对立中求得统一。
  比如说,动与静的关系。为了抗击这场罕见的瘟疫,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封城,封路,封门,封户,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顷刻之间便陷入了亿万斯年绝无仅有的沉寂。这是一种可怕的,令人窒息的“静”。然而,每个人宅在家里,与世隔绝,这本身就是战“疫”行动。更何况有专业大军、白衣战士、各路志愿者队伍正在逆向而行,在前线与瘟疫和死神作殊死的搏杀。这更是一种“动”,轰轰烈烈,雄浑悲壮的大动!“当是庚子须晴日,三镇邂逅雷打雪。”雪是静的,任你再大的飘雪,也几乎是落地无声。而雷则是动的,挟着霹雳闪电,震天撼地。雷打雪,这一动和静的交叉,不仅仅是武汉的战“疫”图,也是整个中国的战“疫”图。于是,“倦宿着,如封禁之门,被一只制式的锈锁咣当锁紧,张圆耳鼓也听不到声浪。恸彻之湖,凄彻之水,只能暗涌满怀铿锵。”这又是一静一动的互衬,大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韵味。
  比如说,轻与重的关系。“是鼎重还是德轻?是德轻还是鼎重?”诗中的“德”指的是道德,“鼎”指的是权力。那么,治理一个国家,道德和权力孰轻孰重?对于这一诘问,诗人铿锵有力地予以回答:“唯品唯德唯才唯用,众心向国,镌大公。”道理应该是“鼎轻德重”,然而现实却不一定是这样子,当权者往往会把手中的权力看的太重。因此,诗人又发问了:“何言在上?何言在下?”“门,被粗鄙堵了,熏风和整馨香却依然游走;不是所有的脚步全然被禁,足音,不是恐怖;口罩,不是道具;自己听自己心跳,自己听自己心音。人性呵文明,绝不允许权欲和贪婪放纵,侮辱尊守,沾污自觉。”在这场战疫中,轻者自轻,重者自重,泾渭分明。
  再比如,悲与壮的关系。葛诗谦战“疫”组诗的最大特色是大悲而不丧志,雄壮而不叫嚣。面对着这场大灾难,诗人敞开了悲天悯人的胸怀:“那个吹哨人无辜的倒了,诚如——抱薪者倒在一线之隔的冷凝;那个被网念的人倒了,分明是——挑灯人倒在光明即至的临界。”“谁的疼都是我的痛,谁的痛都是我的疼。”“是的。有一种疼,已剜了我的心;真的。有一种痛,已剖了我的魂。”然而,大悲不丧志,诗人是最能够化悲痛为力量的。这种力量迸发出来就是投枪,就是烈火:“但,晴雪毕竟来了。无视短视的放肆,弱视近视或者恣肆,焉能患生寅夜的猖獗?”“索性,让我们在心理上唤醒春天吧 !雨,就是雨。雪,就是雪。涅槃重生自会除伪扬善。中国呵!人们啊!举起你健壮的手臂吧!呼唤,呐喊!喊天喊地喊太阳——我们要五彩的生活,不想要粘血的哭葬!”这是诗人发自于内心的呐喊,这呐喊是那样的雄浑,壮烈!这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唤醒春天,涅槃重生,拥抱阳光,这是诗人一个人的意志吗?不!这是亿万苍生的共同心声!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灾难。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沿着历史的轨迹纷至沓来,使得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有生以来便不断地经受磨炼和锤锻,直至凝聚,成熟,自立,自强。每一次灾难的来临,必有猛士拍案而起,挺身而出,仗义趋国,慷慨赴死。他们是风流人物,他们是壮烈之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因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这个民族雄风烈烈,伟业煌煌,独秀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这些猛士之中也包括我们的诗人,将铿锵笔触化作锐利投枪的诗人,将一腔热血化作熊熊烈火的诗人!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人不仅是吹哨者,更是吹号者。人们需要诗歌,时代需要强音。葛诗谦把一颗创作史诗的雄心,献给我们这个史诗般的伟大时代,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神圣的答卷。
作者简介

朱红赤,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京剧《赵王与无容》、《靺鞨春秋》、《赵一曼》、《魂断五国城》、《霜剑摧花》、《清明案》、《细腰宫》、《盛世宝鉴》、《大爱无疆》、《奇女无容》、《郭永怀》、《血沃冰花》,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等。其中,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在全国累计演出超四千余场,并获得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作奖。京剧《赵王与无容》曾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演出,并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即曹禺戏剧文学奖)。京剧《靺鞨春秋》曾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并获银奖。京剧《赵一曼》曾参加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并得演出奖。京剧《奇女无容》参加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以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得田汉剧本奖一等奖第一名。京剧《魂断五国城》曾进京展览演出并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精品工程奖。京剧《霜剑摧花》参加全国新剧目汇演并获得演出奖。京剧《郭永怀》由威海京剧团上演,京剧《血沃冰花》即将由黑龙江省京剧院上演。另有长篇电视连续剧《生死劫杀·1946》、电影《碧血狂龙》、《喋血黄沙》等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创作的长篇小说《八犬魔女珠》、《第八号囚犯》以及长篇传记文学《陈文增传》由国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除此之外,曾撰写《日不落·东方大预言》,《杭钢纪事》等数十篇报告文学以及大量的诗词作品由国家专业报刊公开发表。

楚调悠然抑更扬
——葛诗谦战“疫”诗歌之时代情思

桑海
 
  庚子春头,雨雪霏霏,大疫无情,人间有难。诗人葛诗谦身在京城,却心忧三镇三楚,彻夜奋笔疾书,以诗纪实言志,累积已成数十首,名之为战“疫”诗歌。其诗或哀恸疫区的受难者,怒斥庸碌欺瞒和贪婪,或礼赞医护人员的生命守护,歌颂抗疫之战中的无名英雄,诗风时而沉郁幽思,激愤悲怆,时而汪洋恣肆,雄奇奔放,笔力雄健,自成一格,不乏见证时代的强音。其中《三镇邂逅雷打雪——庚子春叹》和新作《庚子2020:三楚亮魂》(两首)均以武汉为背景,不但直接指向战“疫”的中心腹地,有浓郁的诗史色彩,也浸润着楚地的历史人文和精神风骨,细细品味,不但可感受到独特的楚情楚韵,更可体悟其中蕴含的时代情思。
  两诗均出现了大量在地理和文化上标识湖北和武汉的符号和意象,如“楚河汉街,萧疏抚慰/长江大桥,轻和绰约”“多么经典的黄鹤楼/多么唯美的珞珈山呵”“古琴台,古曲新弹/晴川阁,晴邀四季/鹦鹉洲,萋碧吟哦”(《三镇邂逅雷打雪》),“楚河,清清如许/楚魂,悠悠如故/长江兮汉界”“穿行晴川阁穿行归元寺/穿行楚汉腹地穿行潇湘宛委”(《庚子2020:三楚亮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运用时空穿插造就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叠加,如:“三楚怀着三镇/三镇拥着三楚/将一则完整的覆秦故事/饱墨淡描”“一枪首义的武汉/就这么被晴雪染白思绪”(《三镇邂逅雷打雪》),巧妙地把楚地历史文化中倔强坚韧的性格积淀,与疫情来临时这一方土地上所呈现的品格相贯通,与战“疫”英雄城相扣合。三楚大地不但历史上风云际会、人杰地灵,也是文学尤其是诗歌辞赋的重要发源地,正所谓“泱泱大楚,诗国圣地”,于是诗人感慨“诗乎、歌乎/骚乎、辞乎”,和屈原一样面向苍天,“天问,问天”(《三镇邂逅雷打雪》)。
  《庚子2020:三楚亮魂》之《荆楚,犹见屈原》,是楚辞色彩最浓烈的篇什,首先以屈原作为假想的主人公串起全篇,其次用屈原的精神和品格作为诗歌的骨架,再次是化用《离骚》等屈原楚辞作品的辞藻、意象和境界。诗的引言用了《离骚》的句子——“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是对时间匆匆流逝,光阴抛人而去的感叹。用在此处,一面似乎是拉近了屈原与读者的距离,两千多年的时间倏忽而过;一面也是放眼未来,把当下历史化,对是非成败做出预言。“秦时明月不复见/楚韵离骚犹在耳”,虽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楚辞的声调仍清晰可辨,屈原的诗还在众口流传。不但诗在,诗人精魂犹在。诗中描述,“乘飘幔的橘香和橘魂”(屈原《九歌·橘颂》自比橘树之高洁),“那位挺颈致远/那位柄剑长啸,立直脊梁/襟怀敞向民生,奋鏖瞪目/不惧来风的那个身影”分明就是屈原的形象,再加上一句“衣袂飘飘兮秋兰为佩”(《离骚》有“纫秋兰以为佩”)的标志性特征,则可确证就是“忧国济民的三闾大夫”。
  然而,这又不完全是当年那个屈原。他在独白中呵斥病毒,“决不允恣意将生灵炭涂”,要借用艾草香“却疾煞毒”,这符合屈原爱护民生和喜欢香草的特质。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其职能是管理王族事务和教育贵族子弟的培养。《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如种植香草般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可惜很多都变质了,只能“哀众芳之芜秽”。诗中以屈原的口吻说“借我的弟子,成劲旅”,这些弟子既是芳草又是贤能,或许弥补了当年的遗憾。顺便提一下,历来关于《离骚》篇名众说纷纭,司马迁解为“离忧”,王逸释作“别愁”,而明人周圣楷把“离”读做代表火和光明的“离卦”,火有祛除寒瘟的寓意,联想到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命名,或也可采纳这种带有更多亮色的诠释,《离骚》也可以是驱散阴霾,呼唤光明。
  “灾患,不是怨悱的理由/碑额不裂,民意自突兀”,经历了千年的积淀,这位新时代的屈原已更加理性和成熟,懂得了怨诽不能解决问题,时间自然会带来历史的公正。他“是屈原且不是古奥的三闾/是战士绝不是悲悯的大夫”,洗脱了贵族的孤僻、忧郁和愚忠,不变的是忧国济民,独立高洁,慷慨大义。“大夫”一语双关,既是古之官位,又是今之职业。这位“逆行——行大义之义/向死——择慨然之慨”的新屈原,已不是具体的古人或今人,而是荆楚文化先贤精神的凝结,是诸多救援者群体形象的提炼。这是一个贯通古今的魂魄,其悲壮其雄浑勘“与日月争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令天地变色:“泪洒一颗,也要涌作长江源头/血抛一滴,亦能澎湃不朽大度”。这样的形象宛若补天者,又如命运的审判者,在最无助的至暗时刻带来安心的希望:“眼泪是咸的,孩子别怕/噩梦是短的,母亲别哭/庸懒一定会押上审判台/贪婪一定会钉上耻辱柱/欺瞒一定会挂上曝光板/逃逸一定会写上罚魂单”。大疫中的荆楚,承载了太多的生死离合,其惨痛已超出了文字的表达力,诗人借屈原——他拥有最著名的祭日和死亡——之口说出十二个字“祭日,不堪霉蚀/死亡,岂容亵渎”,全诗戛然而止,却余响未绝,令人深思。
  《三镇,怀剑的人》是《庚子2020:三楚亮魂》中另一首,亦可以看做对新时代屈原精神的续写。开篇即是“怀剑者,何惧天缺/一越千年为苍生乃决”。“天缺一角,有女娲”(《三镇邂逅雷打雪》),大灾难来的时候,最需要补天的人,这就是国之脊梁,所谓“怀剑者”。屈原就是这样的怀剑者,他虽非武者,却喜好佩剑,而且是长剑,诗中也有“带长剑兮挟秦弓”(《九歌? 国殇》)“抚长剑兮玉珥”(《九歌? 东皇太一》)“竦长剑兮拥幼艾”(《九歌? 少司命》)的句子;但更重要的,不是手中仗剑或腰中跨剑,而是心中怀剑。屈原的品行和精神就是他胸间之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离骚》)的勇猛执着,“不能变心以从俗”(《涉江》)的高洁坚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的独立自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淑世情怀。这样的怀剑者跨越千年而来,诚如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女娲、大禹、墨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的怀剑者形象,和屈原一样跨越时空复合而成,在庚子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和心理焦点出现了,因而能够“契入我的思想、梦和灵肉/契入我的笔管和精神”。
  这位怀剑者不是“线装书”或“竹牍”里的古董,而是活生生可感知的人,“就这样有血有脉的他走向我/仰天长笑兮,删节左右因循”。他的气势不凡,怀剑“如天空怀着日月”“如大地怀着江河”;他胸中锦绣,一睨古今,“听黄鹤楼回游的鹤翅之声兮/顺便把李白沒题的那首诗添上”;他乐观放达,“不怯人烟寥落暮天愁”;他行囊简单,从容忘我,脚踏实地;他果断坚毅,嫉恶如仇,“大辙在手,毫不紊厘不乱”“击刺可穿甲,横竖挑乾坤/一串谵语被寒光戳穿/一则谶语被寒光戳穿”;他深爱国家人民,“在三镇做出震撼的回答”,足以“佐证一个民族的强劲和基因”,其爱甚大——“借得三月,莫迟到/信手拈来一个爱/信手放大一个春”。
  楚歌抑扬顿挫,调缓而长,擅表现凄凉抑怨之情。葛诗谦的战“疫”诗歌,其诗风正如楚歌楚辞般抑扬顿挫,其整体色调却是先抑后扬,与疫情的变化相表里,从二月《三镇邂逅雷打雪》《庚子春头雪》的雨雪霏霏、泣血悲鸣,到三月《庚子2020:三楚亮魂》的试探春风、畅想光明。中国诗坛经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解构潮流,在这个平凡的时代,写大诗不易,写颂歌更不易,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特殊时期的独特感怀,却因其大气悲壮而别有动人性情的力量。从屈原到怀剑的人,放飞想象力,在历史、神话和现实之间遨游,既是对平安春信的祈祷,也是对武汉三镇补天者的礼赞,应和着千年楚情楚韵,或可给这个时代留下一些铿锵有力的新声。
作者简介

桑海,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学报》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现任《澳门理工学报》编辑、清华大学《数字人文》杂志编委,兼任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澳门诗社理事。参与创办“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并发起“学术期刊文学编辑论坛”。曾获首届中国高校社科期刊青年编辑业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优秀编辑学论著奖。近年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新媒体、数字传播研究,在《文史哲》《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国外理论动态》《传媒》《澳门理工学报》等期刊和《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联合报》等报纸发表多篇论文或评论,并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此外有《多元化路标》《商者无域》等多部文学作品出版或在报刊发表。曾策划编辑“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系列”“中小学诵读系列”“华德福教育系列”等多种人文教育类图书。

灵魂如雪 歌如雪 
——读葛诗谦诗歌感怀

锦城小我
 
  公元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突然爆发,并蔓延全球,一场人类社会家园保卫战打响。伟大的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英明,果断的指挥下,为打赢这场人类与病毒的大决战,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各条战线行动划一,枕戈待旦,铁血出击!彰显岀东方大国的无穷魅力。
  共产党员葛诗谦第一时间心驰武汉。
  诗人葛诗谦先生秉笔代戈,以诗当歌,第一时间吹响了和英雄们共生死,同进退的战“疫"号角。40天沥血长歌;40天彻夜不眠;40天忘我鏖战;40天炽情如火!
  完成并发表了40多首“战疫”系列诗歌巨献!
  这是他40载不懈的坚持和追索;
  这是他40载厚积的喷发和展现;
  这是他40载梦魂的轩骜和宣言;
  这是他40载如雪的人生和旗语!
  葛诗谦先生从18岁时两次得到现代诗歌泰斗艾青,藏克家先生的荣宠中走来;
  从人民日报刊发的《北方一串金黄的歌》声中走来;
  从亚运会主题诗《中国,是自豪的东道主》的大获殊荣中走来; 
  从160多篇,数百万字恢宏书写著名企业的报告文学中走来……
  葛诗谦“战疫”系列诗歌作品,以“兰”咏赞白衣天使的美丽与坚强;以“梅”歌颂英雄城武汉的意志与担当;以“剑”激扬大国领袖的神采与风范;以“雪”吟哦百姓民生的良心与祈愿……一字一刀,血红雪白,有鬼斧神工的巨幅灵魂雕塑;也有薄如蝉翼吹弹可破的精雕细琢,沁人心脾,刻骨铭心,催人泪泣;更有让人血脉喷张,向死无悔顿生英勇之气的豪迈!
  葛诗谦“战疫”系列诗歌,已经“东风快递”一般,由其家乡边城富锦一一祖籍蓬莱迅速传遍全国;由文化富锦市-一一“东北小延安”佳木斯一一黑龙江省一一乃至走向光人民网一一新华网一一光明网;由国内走向香港一一澳门一一乃至海外洛杉矶华人网;由报端媒体走向企业;由网上走向人心,得到了来自诗歌界、文学界、书画界、戏剧界、评论界、企业界等多位权威大咖们的啧啧叹谓和经典点评。实现了春天脚步一般的拓延,实现了化诗歌为精神,化精神为力量,化力量为发展的华美时空穿越。
  葛诗谦“战疫”系列诗歌成为网红,是当今的一种传奇,也是一种必然!文艺服务社会,诗歌作为文艺先锋理当肩负使命,冲锋在前。社会发展中,企业是最现实的集体,对企业发展效益无关痛痒的事,企业从来不会轻易去做,尤其像万丰集团,远东集团,鲁花集团,尖峰集团等等这样的重量级企业,能够把葛诗谦“战疫”诗歌作为企业文化的文本,董事长亲自撰稿评论,并得到广大员工的集体学习撰写心得,确实称得上又是一个传奇! 
  葛诗谦“战疫”系列创造了从远方走进现实!
  葛诗谦“战疫”系列成为了提振
  精神的食粮!
  葛诗谦“战疫”系列更待人民的鉴阅!国家的鉴阅!时代的鉴阅!历史的鉴阅 !
  著名企业家陈爱莲说:“歌(葛)以咏志、诗礼传家、谦逊向上。在黑暗中温暖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别人,为抗疫作出了另一种形式的贡献。” 
  葛诗谦说:“忠诚与担当,规拒与考量,思想与臂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恰切的诠释了新时代团结协作的不竭力量。只有真正这样的团结协作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辉煌。只有真正这样的团结协作才能书写复兴、超越与伟大。”
  葛诗谦说:“诗在雄魂在,心正地不偏,放眼量世事,激越五千年”……
  我一一作为忠实于葛诗谦先生诗歌作品35年的铁杆粉丝,时时刻刻关注着先生每一篇作品的问世。我想说:先生“战疫”系列诗歌,是生命的唱响,灵魂的剖白,天地的呼唤 ! 就像“雪”一样无色润千卉,千年未改心!
  那么,就让我引用先生在他五十五岁生日那年的一首(口占)自勉诗,来表示我对先生的崇拜和敬仰吧一一
  生犹置此日,五十五岁何?
  禀然携名去,大阙一路歌。
  纵横贯南北,东西无楚河 !
  居京酬大有,诗业赖天泽。
作者简介

锦城小我,一个关注葛诗谦先生35年的忠实粉丝,爱好读诗、品诗、写诗,聆听先生教诲也有拙作300余篇。现在三峡集团子公司就职。

史诗般地活着
——有感葛诗谦老师的诗和人

陈高鹏
 
  这个春节,新冠疫情冰冷了中国,人心,却更加温暖起来。
  众志成城,是我们这个多难民族最关键时刻,每一个人的肌体体温和自觉反应。
  也是这个春节,难得“闲暇”的葛诗谦老师,身在北京,心系武汉,时刻关注那里的疫情,时刻关注那里的民生……他连续几个通宵,熬红了双眼,为武汉人民、为抗疫战士浓情泼墨创作了一系列诗作,瞬间便红遍了大江南北。
  诗歌评论界、文学理论界、新闻界、小说界、戏剧界,以至于企业界、律师界大咖或国手纷纷点评,有人说葛老师的作品唤醒了沉睡的、抑或是无病呻吟的中国诗歌;有人说葛总的诗有雪魂、有诗魂、有灵魂;有人说葛老师能够让中国诗坛再次迎来崛起的春天……
  总之,虽各抒己见,但都是一种褒奖,一片喝彩。
  葛总是带我走向报媒的引路人,是我的良师,也是益友。这些都源于葛总的风范、谦虚、豁达和包容。
  诗如其人,诗见其性,诗显其爱。葛总的诗,与葛总的风骨一样不一般。
  葛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京,一半是源于他为1990年亚运会创作的主题诗《中国,是自豪地东道主》,获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排名还在红极一时的亚运会宣传曲《亚洲雄风》之前;一半是梦想的召唤,葛总从遥远的黑龙江逐梦北京。正如葛总在《雪之独白》中写道:“我就是雪,那片北方薄薄的雪,纵然单纯也有憧憬,纵然单薄却要覆盖整个世界。”
  葛总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内心真挚怀揣梦想的人,一个具有强烈性格的人,如他笔下的雪,“一热我就软,越冷我越硬”。
  葛总在创作的世界里,不苛求标新立异,但自成一格。这些,不仅是知识的深厚积淀,也是特有的眼界格局,更是他深沉的爱。正如他在《京都:庚子春头雪》中那一句“谁的疼都是我的痛,谁的痛都是我的疼”。葛总是真疼,疼在骨子里,痛在那份深情的中国心上。
  《构筑企业形象工程:中国龙,走向新世纪》大型报告文学巨作,就是葛老师当年策划并率领我们采访、编辑完成的。我们秉承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品牌的市场形象、企业家的人文形象”,采编覆盖了整个中国知名企业。
  这种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报道,尤其是独到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采写思路,吸引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的广泛关注,他们也被这种坚持舆论引领的创作所感动,纷纷鼎力支持。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文学界、经济界乃至于政要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此持续了十几年,掀起了为企业和企业家秉笔豪歌的巨强音,影响力至今无与伦比。
  恰恰在那时,葛老师首次提出了独到的“两前文学”理论,直至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最前沿,直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最前端,并成为坚定执着的实践者。
  从此,他把酒“茅台”,放歌“海尔”,点亮“长虹”,香溢“鲁花”。
  他笑吟“沈飞”,笔擎“玉柴”,引吭“一汽”,纵情“宝钢” ……
  他带领我们创作团队与数百位中国优秀企业家倾心交流,倾力合作,那些企业是支撑中国经济的标杆型企业,是构成模式型的企业,而我们,一样是旗帜,一样追求卓越。
  葛老师经常讲,毛主席说,文艺为谁服务,怎么服务。我们必须秉持文学为社会服务、文学为时代服务,文学为党和人民及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企业家立传,为企业立品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胸中有火,肩上有旗,脚下有路。这就是葛老师史诗般活着的强大基因。
  近几年来,为了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为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葛老师又奔波在为中国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路上。他说,秉持良心,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公平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价值,有意义。
  最近几年,我被报社派驻到河北记者站工作,和葛老师的见面少了,每次电话问候时,葛老师都鼓励我用心去书写每一篇有温度的作品。
  每次得知葛老师办成了不少的大案、难案、死案,我很欣慰,但感觉不到他的喜悦。他说,接手的每一个案子,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不乏冤假错案,不乏人为障碍。他忧心每一个不公正,他又挑战每一个不公平。
  今年春节,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葛老师诗歌里流淌的雄风,有血性,有风骨,有中国味道。
  为什么葛老师总能一鸣惊人,总能力挽狂澜?他的诗,为何激荡人心?
  我想,就是葛老师心中装着世界,胸怀装着中国,忧思里有着人们。
  什么是史诗般地活着?
  “忘记自己的存在,将存在变成一种责任。”葛老师一语中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歌者,诗人,大诗人葛老师,作为您的学生和朋友,我对您充满期待,您的各界朋友对您充满期待。诗坛期待你,中国期待你!
  放歌何止荆楚大地,纵笔亦为整个中国。
  葛老师,我深深地相信,您一定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再创伟大诗篇。
  大诗人葛老师,你的雄心在,你的诗雄风亦在!
作者简介

陈高鹏,1977年出生,祖籍山西运城,定居北京,中共党员。现任商务部国际商报地方记者站负责人,中国资深传媒人。历任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经济日报《名牌时报》主任、中国贸易报《中国模式》周刊主编。2005年,提出中国模式需要中国精神,中国力量。2013年,倡导中国企业家“与国家共荣,与国际共商。”创作愿景:努力书写和必将流传的,将是一座精神家园。座右铭:笔耕中华大地,笑作万里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