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舒洁:《一首诗歌的启示》

——再读汪莹纯的《午后的重阳》

2017-11-13 作者:舒洁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舒洁(1958~ )蒙古黄金家族成员,蒙名特尼贡,蒙东赤峰市元宝山人。生于1958年。先后就读于大连陆军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曾在沈阳军区服役。历任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工作人员,《青年文学》编辑,1986年参加第三次全国青创会。主要作品有诗歌集《心灵的故园》《神赐的口信》《舒洁诗歌集》(六卷)《舒洁诗选》(五卷),长诗集《帝国的情史》《仓央嘉措》《红》,随笔集《大地的心》等。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现居北京,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

   以四十年计,对于新诗,我的阅读不是凭借经验,而是相信感觉。实际上,阅读经验的积累也依赖感觉。感觉对了,就会产生共鸣。

  以往,我读艾青的《北方》、《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牛汉的《鄂尔多斯的草原》、《在祖国面前》、《华南虎》;读一些杰出诗人一系列以心灵为故乡的篇章,感动就是浸润,是在某一个成长的过程里,对高贵生命感悟的认同。
  在《午后的重阳》里,我们看见一位渐行渐远的父亲,一位以命守望的母亲;作为儿子,汪莹纯在两位伟大平凡的长者之间选择了诗歌,这是怀念的方式,对于逝者,一个被称为父亲的人,诗歌就是祭辞。像拥有两条河岸,父亲的,母亲的,模糊的,清晰的,遥远的,近旁的,这生与死的距离!通过诗歌,诗人完成了一次倾吐,但却无法平息母亲的疼痛。所以,诗歌中的母亲才会守在故里,她相信逝者一定会回来;若她离开,归来者就会迷失家门。父亲,在母亲信念与怀念的空间里活着,这永生的特质在《午后的重阳》成为支撑,除了尊重和敬畏,我们还能对母亲说些什么?
  我是想到了,《午后的重阳》会感动很多人。我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我的一段评语,在最近几日,与我相遇的朋友都会谈及这首诗歌!由此,我想,在生活中,一首温暖蕴藉的诗歌会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源自灵魂的、泥土的、故园的、亲情的,也就是源自我们生活的一切体味都很真实。面对并呈现某种真实,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其实,诗歌是无需寻找的,诗歌是被诗人用心凝练的最真的语言,是距离我们最近故乡,我们活着的,业已故去的亲人,都在这个故乡。《午后的重阳》截取了生命里不可回避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亲人亡失对亲人深刻的影响,诗歌中质朴的语言像一些生动的树木,树荫下有亲人的剪影,他们的语言随阳光移动,这是活着的记忆,是我们独自怀念的理由。
  我们的感觉依赖视觉与触觉,这是逻辑的秩序。我读《午后的重阳》,在语言层面,其温暖,其深切,其节奏都是我们熟悉的;在情感层面,其追忆,其缅怀,其境界,我们都有相近的体验。但是,《午后的重阳》的独特性是诗歌的结构,是诗人在父母之间,一边是仙逝的父亲,一边是在人世怀念的母亲,诗人以精神站立的姿势,对不朽的生命表达尊重,鲜红的血液流淌其中。
  在《诗论》中,艾青说:“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是人与自然的美学,让我们在直面一首诗歌时,如此贴近我们的心绪,就如我初读《午后的重阳》时所感受到的长度,此种纵深被我们形容为无尽。
  另一种启示是,诗歌还是要亲近泥土,像一个少年在一团泥巴中遗忘时间;这是成长的经历,我们在梦里飞翔,醒来后还是要行走大地。所谓接地气,就是这个道理。
 
  2017年11月13日,于合肥
 
 
 
附诗歌——
 
午后的重阳
——写给我的父亲母亲
 
汪莹纯
 
 
午后才想起今天是重阳
送走父亲
就送走了一半重阳
没能留住父亲
就再也没有完整的重阳
 
接通电话问候母亲
却不敢提重阳
生怕触动母亲的思绪
怕她想起两个人的重阳
 
其实我知道
母亲没有一天不想念父亲
不管是不是重阳
在母亲的心里
父亲一定还是当年模样
 
今天是母亲第一个
孤独的重阳
虽然有儿女的陪伴
有午后的阳光
然而纵有儿孙满堂
怎比得上两个人的重阳
 
母亲一定在想
父亲一生爱酒
如今去的地方
不知道有没有重阳
有没有烈酒香
 
母亲一直相信
人虽随风去,灵魂不远翔
为了父亲不迷路
她坚持住在老地方
 
我却不能不想
重阳的夜晚
母亲独坐灯下
泪湿衣襟
难诉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