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专题 > 80后诗歌大展

80后诗歌大展:占森

2018-08-22 20:24:56 作者:占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80后不再是代表未来的诗人,而应是当下扛鼎时代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写作者,虽未真正成为诗歌写作的主角,但我不认为这拨年轻人没有这个实力,这与他们散淡的写作态度有关,与时代的加速度影响了他们的专注度有关。就目前那些闪耀在诗坛的80后诗人来说,不论是思维还是理念都已经完超他们的前辈,只是他们还缺乏集体地走上前台。为此要感谢中诗网的眼光和责任心,将这些有实力的诗人集中推出来,感谢本栏目主持人青年诗人马文秀,我想这些80后诗人肯定像捆在一起的炸药一样,让诗坛地震一下。(李犁)
丁小龙,笔名占森,80后,苏北灌南县人,诗见于《解放军文艺》《诗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草堂》《诗潮》《诗林》《绿风》以及《散文诗》《散文诗月刊》《散文诗世界》《星星.散文诗》等处。 著有诗集《弹琴的人》《三更,敲钟人》与散文诗集《无法背对一场雨》。曾获长河文学奖、太湖风诗歌奖、大别山十佳诗人奖、大别山年度诗人奖,目前系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新诗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好散文诗”主持人之一,香港《流派诗刊》副主编,发起“学院风”短诗与散文诗写作,开设“诗殿堂”私教习诗班。
 
“入径与突围”――谈占森优质的生活诗语
                                                                                                   冬箫
 
       众所周知,显示事物或者构成事物的不是事物的同一性而是差异性,这就需要诗人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事物的差异性。那么如果一个诗人仅有一种方式那就不可能真正成为诗人。故而,占森显然深知这样的重要性,他灵活运用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论,将无形无物化成了物的虚化,将物的根源、本质、本体以及发展态通过无形的但可感官的物表现了出来。譬如他的《她怕》中这些句子:“她怕事物如迷宫的存在与交错”“她怕一首降e大调的夜曲,又将那些消失了的,勾起”“她怕这雾,她并不知道该将哪些东西整理和保存/就放在第一棵高大迎春树上的巢穴里”……就是这样微妙的运用方式,打开了生活的暗流,也释放了生活的压抑。同样的,在占森众多的诗歌之中,诗意的“突围”还表现在了不同的方面,他可以“单纯”地记录生活的过程,却又不止于描摹。
        类似这样的诗作可谓不胜枚举,像《自画像》中的一段:“野外的枯柴,在黄黄的斜阳下,有沉重意义/它接受车辙碾压之前,有一只猫,蹲在秋风里、石凳上/安静的呆着,替我又向空茫的远方探了一回爪/它酷似我儿时收养的那些猫,我却是短暂的路人/一幅画里,我们始终同病相怜/因此才抱得更紧。”他没有刻意选择复杂的表述,简单而又意趣丛生的方式让他的作品具有了同质感,但又不重复,这很像他自己的表述“我们要对峙的东西太多/你看见了吗?——/那样多的狼烟滚滚”(《我们》)、“但我坚信自己的裸露,是’无心插柳…’”(《一个人的修行》)、“我在原地,试图挽留/可我,转起来是陀螺,静止了却是木偶”。是的,我们其实就是生活的木偶,但我们转动之时,生命也会随之转动起来,这就是他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方式,是本质的书写,需要的更是深邃的思想。
        在新世纪的诗歌创作中,诗人更趋向在生活中找到普遍性价值的哲学思考,占森也不例外,他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条生活“突围”的路径,并不断在精神上做着回归“故里”的旅行,我相信这样的突围与回归需要大量的实践,大量的思考,而占森就是其中一位,我们充满期待!

2018.5.4
 
冬箫,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第四届“徐志摩诗歌奖”获得者。 曾获 “2007年度·中国诗潮奖”、《中国诗歌》“2011年中国网络十佳诗人”、《现代青年》2016 年度十佳诗人等奖项。

《我们》           
1

我们是雕塑,是巨大的思索的脸
是未获得过答案、但在进取的水流
我们是山峦,走的路不曾直过
但允许背上有少许的载重,允许有几声马蹄
在适宜的场合搅乱一下心智
我们的力量是一致的
看到的远和光,总不在这里…
 
2
 
我们不再轻易提起内心的蝴蝶
就让它安静地守于沉默者的面前
我们也没有提起流星,那是怕自己比它微渺
我们本身就是一场雨啊,滑过石头的时候
就总想剥落些什么下来,或总想停在凹凸的缝隙间
寻找标记和咒语
我们在等,哪怕只是——为等而等
 
3
 
没人能代替或阻止我们
我们是永安街上手拿火把的人
拿着木锁,但没丢弃药引和地图
总有人会认识我们,如同熟识渔夫、铁匠和医生
前面的队伍看着稀少,但却刚刚好
撞破那堵墙本无需多大力道
我们要对峙的东西太多
你看见了吗?——
那样多的狼烟滚滚
 
4
 
我们有时拖着船,水和岸边的林子都是黑的
这让我们想起无数的病痛者
想起他们经历过的无奈与绝望
我们不忍心,也不敢去惊动夜晚窗前的沉思者
那是一棵棵正成长的树
总有一些声音让人急躁、让人把身子相互挤了又挤
比如钟声,比如那火:
刚开始烧完前面草芥的时候
 
5
 
我们会在不同的地方看到戏子
不坚实的舞台,多年荒废的技艺
他们的旗帜也很残缺
但有一些真实的喊,藏在台下
我们不再信任大刀阔斧和畏首畏尾者
他们一定也曾扮演过对方,也憎恨彼此
我们,越来越倾赖于一张白纸
它才是那些笔、墨迹、折叠
和邮递之前的——真相
 
6
 
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是平静的
经历了那么多事件,往后出人意料的或许很少了…
只是纠结于去做撑开来的路灯
还是沉默之铁?做雏鸟还是火车?
很多的事物总试图向我们展示它的另一面
而我们已疲倦
喔,那个挥刀斩马之后
伏趴在琴架上的,也是我们的人
 
《她怕》 
1
 
她怕一首降e大调的夜曲,又将那些消失了的,勾起
她怕想起亡夫时,悲伤远大于幸福
那年的一个下午,她痛恨过两个人
一个是丈夫怀里的陪酒女,一个是拿着匕首捅向丈夫的醉鬼
她怕,走在出租屋的路上,月亮把她的影拉得很长
是的,它目睹那一切发生的,却从不指控,不斥骂
和当时周围的看客一样,像哑巴、胆怯的小丑
她怕听到隔壁孩童的嬉笑、男主人的咳
她朝着栅栏边的一朵玫瑰发呆时,自己就像被关在另一个世界
她曾使劲抓了它几次
都没有抓到
 
2  
 
她怕这雾,她并不知道该将哪些东西整理和保存
就置放在第一棵高大迎春树上的巢穴里
她不知一场雾,又替她带来了哪些坏消息
她怕上午的喧嚣,因她在万物未醒的清晨还没停留够
她怕看到一群疲惫的人,生硬而低腰地掠过她
因为他们很疲惫,她才后悔曾经对他们误读与发火
她怕这样的空耗,同时也崇敬空耗的伟大
譬如一条旧网格布,隐匿着多少旧事?
譬如泥土,虽被一次次覆盖与侵占,但早晚所有都是它的
她看到饥饿的蜘蛛呆在那儿,再怎样无力
也还想吐下一条缠丝
候猎迷路的微虫
 
3
 
她怕病痛,曾与她们说好要去爬最高的山、看最美的风景
可现在她却是一把被断弦的琴
因此――她不愿想起那年在村头同他私奔的男人
不愿想起那些风雨而过的城市,且惧怕贫穷而颠沛流离的青春
她越来越怕镜子。一个人在镜前
除了去强迫自己接受陌生与厌恶的
接受瘦弱下去的自己之外,恐怕别无他法了
她怕事物如迷宫的存在与交错
像渔夫,不担心航行之前,却怕接收使命、走到结局
她怕,怕一根钉子扎进了木头
对错深浅或倾斜――
都被说成是它自己的命

《自画像》 
1

曾和玻璃交换过内心,却自愧不如
无法到达那样的高度,默不作声的存在
它是觉悟了,从水与石头里修行而出
“遇水则净、遇尘不避,可作镜像、可为利刃。”
或许,不敢妄测它更多境界
而我,磨擦过那样多事物
自欺欺人和愈显薄弱的——却是自己
 
2
 
志公大师说出“锅煮六亲,牛羊上座
我顿生大忏悔,大悲心。可须臾即退
世尊宣说地藏法门,提到“五浊恶世、难调难伏”时
我预感后路凶险,艰难重重
处处是幻相,入口却有障
而我辗转着乘船来去,只图一药
 
3
 
有多无用和虚伪,看一个人的喜悲就知道了吧?
那个女人赏花也显然是被迷惑的
和我一样,以为花瓣藏着城池
藏着解药和这个世间的美
有多无奈和麻木,看地上的尸骨就知道了吧?
风沙从黄土坡上吹来,从没有一面旗帜能屹立不倒
这,正是我失去重心的缘由
 
4
 
野外的枯柴,在金黄的斜阳之下,有沉重的意义
它接受车辙碾压之前,或许还经历其它事件
一只猫,蹲在秋风里、石凳上
它安静的呆着,替我又向空茫的远方探了一回爪
它酷似我儿时收养的那些猫,我却是路人
在一幅画里,我们同病相怜
因此才抱得更紧
 
5
 
树梢和月影之间,一个人如何选择?
是否属于不近烟火的东西?
我也站在台阶的这个角度,背手望过。我在高处
檐角是不是提前发现了什么,才急迫地挂出风铃
又近夜色了,有无笔墨刻印着这每一个细节?
它们…仿佛有那样多的话,要在落山之前说完
虽然每天嘴巴并未停下过
 
6
 
我迷恋海的那边、渊的底部,飞托上来的黑鸦
迷恋那个抽象派的小女孩如巫师
以及釜山上的大雪纷飞、人们裹着的长围巾
忘不掉“神秘瀑布镇”里的斯特凡与艾琳娜
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用存在试图诠释和指认着什么?
一场预料不到的泼雨过来,总有人躲开
总有人固执地昂头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