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江苏六人行:王学芯、中海、龚璇、邹晓慧、成秀虎、王明法|触觉脊骨和未来|十品评论

2021-11-10 作者: | 来源: | 阅读:
江苏诗人王学芯、中海、龚璇、邹晓慧、成秀虎、王明法是长三角苏南地区六位实力诗人,一直以来,他们都活跃在诗坛上,坚持各自独特的诗歌文本建设。本期继续推送“江苏六人行”诗作,并附诗人兼诗评家十品的评论,以飨读者。
 
王学芯的诗
 
每天这个时候
 
从树缝里看到对面窗户里的人
都在这个时候服药  把手心里白色小片倒入嘴中
想到我自己或许多在养老院里的人
也有相似的动作
感到这世上每天在突出药物意识
都在抗拒威胁  接受肉体的挑战  稳定情绪和血压
延续好稍纵即逝的美丽生活
觉得一天过好一天   一年扩大无数一年
并在药物的水里
溶解面孔
是我或我们之间彼此一致的呼唤  也是一种
诚然的习惯和忍受
并在明净的空气中听到各自的声音
包括认出对面窗户里的人 认出行人
和那养老院以及所有眼前的人
保有健康的身体
做好自己自愿承担的事情
正像此刻我看到一只蓝脊翅黄的翠鸟
轻捷地栖在窗前的石榴树上
嘴喙衔着一滴露珠  昂起颈脖
仿佛也吞服了药物
滑动一下喉咙
飞向栖下前的空间
 
父亲节
 
父亲坚如磐石
每天应从一座黑暗的房子里敏锐醒来
从打开的门中呼吸愉快空气
挡得住所有不侧的或意外事情
靠筋肉骨骼  能力  魅力和智慧
转圜自如
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时间和机遇
紧抱脊椎  成为无论什么热梦或冷梦里
都能坚持到地壳震动为止
直到笑声
泊满面颊
并使几万个一天的巨大的家庭空间  升级
生活的情感强度  从而形成
父亲形象的范例  修炼方式  整体人物的象征
确信这种呈现的样子
每天二十五小时中的父亲
可以在最成功那天歇着饮一口茶
在太阳照亮的芳香屋子里
蹓跶散步
 
老年人
 
我们将像苍天古木一样
静水流深  磐石強踞
脾性滋养着树叶间一道道弱小的光
缄默地羞于朝向遍地花草呻吟一声悲啸
过程中  怀抱双手
尘世的憧憬和安宁盈于肺腑
鲜明地忘掉阴雨
惦记年轻的太阳
即使滞步  静思中也在忽视
一处抓伤的孤独
一片衣服一样遗忘的叶子
一口假牙似的枝杈粘着的唾液
一种情感的余烬  躯体的斑驳锈迹  消耗的光
使四周如同房子大小的空间忽明忽暗
形成光亮与阴影的悖论
并在每一瞬间
轻柔地握住平衡矛盾的诀窍
等待再次像雨一样来临的沉默
飘飞火焰的云
飘飞幻想
并在这样一个鲜明性时刻
我们浓缩皱纹  传递古老的欢乐
像苍天古木一样  山一重  水一重
无彼无此  遇曲遇直
在修身养性中
触觉脊骨和未来
 
作者简介:王学芯,生于北京,长在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诗刊》第十届青春诗会。获《萌芽》《十月》《诗歌月刊》年度诗人奖,获《中国作家》《扬子江诗刊》双年度诗人奖,获《诗选刊》《现代青年》年度杰出诗人奖,获名人堂2019年度“十大诗人奖”,《空镜子》获中国诗歌网2018年度十佳诗集奖。部分诗歌译介国外,出版个人诗集《可以失去的虚光》《尘缘》《空镜子》《迁变》等11部。
 
十品点评王学芯的诗:
 
王学芯的诗更注重于生活。《每天这个时候》似乎是写的是老人院的事,他们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里服药,然后做着约定熟成的事,没有变化地年复一年,机械而单调,作者毫不隐讳地说明这是自己的未来。“是我或我们之间彼此一致的呼唤  也是一种∕诚然的习惯和忍受∕并在明净的空气中听到各自的声音∕包括认出对面窗户里的人 认出行人∕和那养老院以及所有眼前的人∕保有健康的身体∕做好自己自愿承担的事情”。其实,诗中映照的这一状况是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担忧,若笼中的鸟儿,有生命而没有生气,有表象而没有内涵。《老年人》的描述就更显庄重而苍凉了,“一处抓伤的孤独∕一片衣服一样遗忘的叶子∕一口假牙似的枝杈粘着的唾液∕一种情感的余烬  躯体的斑驳锈迹  消耗的光∕使四周如同房子大小的空间忽明忽暗∕形成光亮与阴影的悖论”。这样生动的语言描述显出诗人出色的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父亲节》则一气而惯之地将父亲的而形象定格成榜样,于是,在表述中显得那么有度、那么敬畏感。“直到笑声∕泊满面颊∕并使几万个一天的巨大的家庭空间  升级∕生活的情感强度  从而形成∕父亲形象的范例  修炼方式  整体人物的象征”。在诗人王学芯的富有魅力的诗歌中,我们特别感受到生活的亲近和直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那种爱和温度感。这也是诗歌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中海的诗
 
长夜
 
寂静时,我们所想到的不远万里
都会回来……
 
夜在持续,月色中返乡的人
迎面吹来我们散发掉的温度
 
“一切焦躁隐约可见——
暖气吸走满腔的寒意,剩下的
才是离白天最近的”
而陌上白露为霜,我依次抖落
风衣上杀无赦的暗影
 
长夜来临,我们用极简的方式
互相道别,互相看清薄薄脸庞
相对于爱情、欲望和战争
相对于远离故乡的人
相对于补血之物
我在这一刻的宁静里
或狂热,或低徊
 
从冬至的漫漫长夜中走来的人
近似于锋利的三角形
从回味中睁开双眼的人
近似于平滑的立方体
这两种形状都是我返乡前
注入黑暗的容器
 
寂静时,我突发奇想地
从难以搅动的液体中
回到陌上老家
 
冬至
 
从初生的阳气中脱颖而出
——置身于最短的白昼
些许光照着我单一的身体
肥厚的身体。秃枝兀自在一侧
我是旁观者,刚开始的寒冬有多深
在我每个侧面轻轻开裂而抖动的白昼
还将持续。而我想要的统一和对应
都在午后的小小崩溃中呈现
 
一个人伫立于苍白的阳光下不语
这个时代的炉火正旺
在霜满天的辽阔中,血液般闪光
但我接近冬眠的失血体质
还能坚持多久?炉火在煎熬
——葛洪君,请修补我
白昼用尽后,剩下的漏洞
 
秃枝同时用尽绿叶,但它捅破
一个落日,交出新生的入口
当我体内的气血升高
当我从失败的器官中涌现无数个缺口
当我在一个落日的泥土侧面——
一无所有的树上看到婴儿般的自己
火焰来临,以抵住欲倾的黄昏
 
支配记
 
从书中醒来已近黄昏
还在讲述一切黄昏现象的
年轻独药师还在张炜的海边
我已回到范小青的桂花街
烟雨柳巷,黄昏奇迹般死而复生
更远星座上突然坍塌的火
死灰复燃一一
 
我忍住吞火的欲望
忍住吞下又升起的橘红色月亮
的欲望;忍住小公园嘈杂的人声
忍住平息了的词语再次不可控
黄昏,在楼下几十年如一日的鞋匠
膝盖的老茧上燃烧
 
老者在更老的树下
支配着自己的生老病死
他不可控的手中活着词语
像我阅读着的小说
起点和终点一一
在他埋头苦干的眼里
黄昏消逝,其结果都一样
 
他深知每个月亮都从故乡来
到故乡去
深知沉默也有故乡
和无尽乡愁
 
而我知道沉默不可支配
词语的间隙不可支配
 
 
作者简介:中海,江苏张家港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海军航空大学,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大量作品见《诗刊》《中国作家》《十月》《钟山》《解放军文艺》《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雨花》《红岩》《山花》《滇池》《江南诗》《诗林》《诗潮》《中国诗歌》《诗歌月刊》等各类报刊杂志,诗歌入选多种诗歌选本。著有中篇小说集《碎片》,长诗集《终剧场》《中国梦》等5部。
 
十品点评中海的诗: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都一样重要,这是因为我们的生存并不那么完美无缺和本身就疑惑重重。中海的诗中也时时都在提醒的我们:“从冬至的漫漫长夜中走来的人∕近似于锋利的三角形∕从回味中睁开双眼的人∕近似于平滑的立方体∕这两种形状都是我返乡前∕注入黑暗的容器”(《长夜》)。“从初生的阳气中脱颖而出∕——置身于最短的白昼∕些许光照着我单一的身体∕肥厚的身体。秃枝兀自在一侧∕我是旁观者,刚开始的寒冬有多深∕在我每个侧面轻轻开裂而抖动的白昼∕还将持续。而我想要的统一和对应∕都在午后的小小崩溃中呈现”(《冬至》)。在我们感知的时空中更需要的是彼此信任和有新的认知。诗人在意象和寓意中为我们作了很好的阐释,甚至细微处还渗透着人性的光辉。《支配记》则从阅读进入另一个空间,范小青和张炜的小说成了切入的最初世界。我们虽不清楚作者在他们作品看到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阅读而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声。“老者在更老的树下∕支配着自己的生老病死∕他不可控的手中活着词语∕像我阅读着的小说∕起点和终点一一∕在他埋头苦干的眼里∕黄昏消逝,其结果都一样”。中海的诗正是印证了“支配”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力。文学都是相通的,诗的力量表现在不见处得见矣。
 
 
龚璇的诗
 
登鹿顶山
 
山高仅百米,步道却无处寻觅
攀石而上,恍然梦觉
秋汗似雨,或是惬意的心疗
 
路过呦呦亭,石鹿也不肯吱声
只准我暗偷一点树阴
谁,投之灼人的赞词
 
草木无忌。镜头外,惶恐的蔚蓝
将湖光山色渗透眼眸
抑或一种望水的恋境
 
我,能说些什么呢
舒天阁的层高,影壁上的刻字
还是范蠡与西施的隐退?
 
落霞,孤鹜,秋水已是旧景
热烈的阳光下,登高俯视
舟帆高撑的天下,白云由来已久
 
吴家湾的小木屋
 
夜渐深。我,端坐月光下
看一汪静水,托举星辉的惬意
陶醉蛙鸣之境。寂静
升起又消隐。谁,屏住呼吸
只为偷听入梦的呢喃
 
苇岸的暗处,花鸭交颈唧唧
我,听不懂闪烁的话语
游鱼,仰慕水上星空
鳞衣的银光,泛着今夜的寂寞
一个人独持杯酒
想隐忍泊停的相思
无奈,水边栈道,空无一人
 
最想念的地方,熄灯的祷告
克制着野性的欲望
凉意爬满愁苦的木墙
风,从单薄的衣衫内
渗透错乱的感觉
谁,还想凭空制造爱的传奇
把不可言说的心事
扎成一束勿忘我的花礼
我,不解风情。小木屋里
爱的传感器突然失灵
我,该怎么安慰你?
 
窗外,树影婆娑。听几声鸟鸣
或几段蛙唱。小鹿撞心,更让我暗恋
不眠之夜骨子里的美
感觉一经开始,就不会悄然终结
谁,又能缺席木屋外的花海之约?
 
几里外的白鹭湖
 
时间的岸边,是谁忘了湖光山色
匆匆回头,几里外的白鹭湖
泥屋草舍,停止供奉远眺的背景
最美的鸟
愧疚颖悟的守望,我该怎么说?
 
我曾叫过它的名字。临界的时候
却成为梦的俘虏。这,桃源般的仙境
使精彩绝伦的一刻
幽闭自责。善良的离别
被忧郁的树林,隔断疾行的速度
 
不闻白鹭唧鸣,想念一片水
也未见波澜惊起。有涉水的声音
凭栏堵塞记忆,我的私语
遗世独立,执拗的赞美
暗示竹风送情,千里,万里……
 
有一种日子叫遗憾
静好沉谧的感觉,让我
想起细碎的生活
谁,伫望空翠的湖面,月光下
白鹭神怡的方向,恰是思念的远方
旧愁未愈,新痕
又以另一种方式,磨蹭变幻的时间
隐隐作痛,佝偻我的身体
 
谷里,谷里,一颗安宁的心
沐浴薰衣草的清香
我,坐在烛光里,梦寐想象的白鹭湖
 
作者简介:龚璇 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集《或远或近》《燃烧,爱》《江南》等六部,主编诗歌合集《沙溪,沙溪》,《天镜映月》。与北塔合编中英双语《2017中国诗选》《2018中国诗选》(上海文艺)。在《诗刊》,《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多篇,有作品入选各类年选,获2012年诗歌月刊年度诗人,2016年《现代青年》十佳诗人,第二届中国(佛山)长诗奖,中国新归来诗人优秀诗人奖,诗歌万里行百年新诗优秀诗人奖,创意建立江南民间现代诗歌馆。
 
十品点评龚璇的诗:
 
中国诗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走遍名山大川,写尽山美水美天下美。并因此还有“山水诗派”闻名于诗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就成为诗人们的座右铭了。龚旋也应了这一传统,在写的山水诗中,多少传承了古人遗风。《登鹿顶山》除了对风光景致的描述和赞叹外,着重表达了诗人的情怀。“山高仅百米,步道却无处寻觅∕攀石而上,恍然梦觉∕秋汗似雨,或是惬意的心疗∕路过呦呦亭,石鹿也不肯吱声∕只准我暗偷一点树阴∕谁,投之灼人的赞词”。开头就别提多有气场,将景致写的很个性,完全显出个人视角。而在最后就是满腔热情,无限感慨。“落霞,孤鹜,秋水已是旧景∕热烈的阳光下,登高俯视∕舟帆高撑的天下,白云由来已久”。其中借古文中的意象,抒诗人当下情怀,精彩可见。《吴家湾的小木屋》实质也是写景之作,只是地点换至“吴家湾的小木屋”中了,独处的作者面对环境和氛围便有些思考。结尾处将这些思考升华起来,“窗外,树影婆娑。听几声鸟鸣∕或几段蛙唱。小鹿撞心,更让我暗恋∕不眠之夜骨子里的美∕感觉一经开始,就不会悄然终结∕谁,又能缺席木屋外的花海之约?”。往往期待要比实现愿望还具有审美价值。《几里外的白鹭湖》在我眼里仍是一首“山水诗”,换景移情地转到了白鹭湖而已,这则是更多的想象空间了:“不闻白鹭唧鸣,想念一片水∕也未见波澜惊起。有涉水的声音∕凭栏堵塞记忆,我的私语∕遗世独立,执拗的赞美∕暗示竹风送情,千里,万里……”。直接表达,其意境悠长。结尾处依然是闪光处:“谷里,谷里,一颗安宁的心∕沐浴薰衣草的清香∕我,坐在烛光里,梦寐想象的白鹭湖”。充分明示了作者的情感基点。诗人龚旋以抒情见长,在其直观的山水风光中完全隐去个人的身影,以天地的大情怀纳万物于胸中,再抒写情真之切、情真之洁、情真之智。读者在他营造的意境中获得愉悦和快感。
 
 
邹晓慧的诗
 
醉生
 
我以后不再爱别人了
不会, 再也不会
一端是乱发, 另一端是风
我们的关系不必再拉扯
 
如今,我们都成了木头人
不准说话
不准做小动作
我们从来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爱
也不知道从哪儿结束
 
我们都忽视了世道
流行性的乱发正在扩散
向往寺院的情绪容易被感染
感冒像又长又乱的染发
像在你肩上抹去灰尘
香火围着你的寂静
 
我本应该剃度
与木鱼一起游离红尘
但我却在潮湿的小酒馆
独自一杯接一杯
喝无聊的烈性酒
慢慢地忘记过去做过什么
 
如同醉中的失忆
仿佛每件事都曾用酒曲发醇
包括你,   包括我
包括众生,  包括虚无
 
许给故乡
 
也许只有年老了, 皱深了
只有回归后才能深刻领悟
自己早已许给了诗歌
许配给山水相依的故乡
 
我爱,让我魂不守舍的故乡
我的爱狭隘又固执
仅爱只有五百亩大小的双马石
仅爱像父亲背影一样的双马石
比痛不欲生的爱情更爱
 
我爱,让我魂不守舍的故乡
只有听着鸟叫才能保持沉默
只有像溪水一样淌着泪水才能释然
只有紧贴土地才能安息
也许这就是诗人的底线
 
也许只有年老了才能感悟
像老树一样在村口坚守
像木瓜落在地上一声闷响
那些陈旧或不陈旧的流言也不想说
人生的恶与善都已无所谓
拒绝所有欲望的蔓延,  和
一个方向的转变或升高
 
今天, 我就住在故乡里
与故乡一起看透碧蓝的天空
一起穿一件青山绿水般的衣裳
一起呼吸这么奢侈的纯净空气
一起狭隘地爱着双马石
 
老家的院子埋满了落叶
就像乡亲们身上躲过尘世的尘埃
风也吹不动它们
 
在故乡住下来, 真的住下了
灵魂安顿了, 情绪倒像瘦弱的身体
满眼的泪水二十年后终于流出来了
从故乡出来的是游子
从游子心里出来的还是故乡
 
返归田野
 
有一个让人牵挂的地方
有一个让人温顺的地方
有一个叫人安静的地方
那就是故乡的田野
 
带你回到田野
你就成了一个写诗的能手
那些已生锈的锄头和镰镢
被你的眼神重新擦亮
 
带你回到田野
我们一起成了一座深情的村庄
那些城市里的欲望
已似田埂旁的小溪流
 
感谢泥土的清香
感谢岗地的宽厚
那些尘世的拥挤与浮华
已变成农耕久违的图画
 
感谢青草  感谢花香
感谢枝头  感谢鸟鸣
感谢阳光  感谢雨露
让我们融入朴素的风光
 
感谢拨撒落英的溪流
让我们的影子慢慢地干净起来
和小草一起  与泥土一样
尽情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烟雨
 
这是一曲遥远的乡间小调
这是一行沧桑的条纹脚步
这是生命中一双难忘的草鞋
走在沐浴民歌的心尖上
 
流水是心灵的红尘
我们已似一个乡村诗人
如一只曾被贩运的山羊
如一条曾被截痛的河流
每个人都在尘世中寻找活的理由
写一首足以慰藉自已的牧歌
 
作者简介:邹晓慧出版诗集《纯粹》《回归》《六如》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花城》《钟山》《北京文学》等期刊发表诗歌作品,入选中外多种选本,获奖若干,现居江苏常州。 
 
十品点评邹晓慧的诗:
 
邹晓慧的诗歌一直是明丽流畅,带有一定的书卷气。《许给故乡》是一首“乡愁”诗。在中国的农业国走向工业化的变革中,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渐渐地增多了。诗歌在“乡愁”中亦是最活跃的一个种类。《许给故乡》正是他对久别故乡给以盛情地唤醒。“爱”是不可回避的情感纠结:“我爱,让我魂不守舍的故乡∕我的爱狭隘又固执∕仅爱只有五百亩大小的双马石∕仅爱像父亲背影一样的双马石∕比痛不欲生的爱情更爱∥我爱,让我魂不守舍的故乡∕只有听着鸟叫才能保持沉默∕只有像溪水一样淌着泪水才能释然∕只有紧贴土地才能安息∕也许这就是诗人的底线”。邹晓慧可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爱的呼唤,首先声音可以震慑一切,比声音更强的就是心灵了;其次,发声于故乡,那不大的“五百亩”和“父亲背影”一下就浓缩了千言万语,还有什么比“故乡”二字更能渲染情感归宿的吗!“在故乡住下来, 真的住下了∕灵魂安顿了, 情绪倒像瘦弱的身体∕满眼的泪水二十年后终于流出来了∕从故乡出来的是游子∕从游子心里出来的还是故乡”。面对故乡,远行的路上只留下诗人的泪眼朦胧和一路的“乡愁”。言犹未尽,《返归田野》亦乃“乡愁”之作。这次可是走进田野,走进庄稼,走进土地深处,走进生活源头。“感谢拨撒落英的溪流∕让我们的影子慢慢地干净起来∕和小草一起  与泥土一样∕尽情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烟雨∥这是一曲遥远的乡间小调∕这是一行沧桑的条纹脚步∕这是生命中一双难忘的草鞋∕走在沐浴民歌的心尖上”。抒情的语言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宣泄了,因而,犹如站立在田间埂上,迎着秋风,放歌一曲,次第地飞向远方。再看《醉生》一诗,依然潇洒,依然动情。带着醉意的话语有时不可以当真,但亦不能忽略,假似真来真亦假,“酒后吐真言,患难显真情”,因此,醉话中的真情话也不在少数:“如今,我们都成了木头人∕不准说话∕不准做小动作∕我们从来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爱∕也不知道从哪儿结束∥我们都忽视了世道∕流行性的乱发正在扩散∕向往寺院的情绪容易被感染∕感冒像又长又乱的染发∕像在你肩上抹去灰尘∕香火围着你的寂静”。果然,醉意之中不乏真情流露,且深之心灵,动之以情。推而广之,世人皆为醉人,又皆为智者。看透世事,看破红尘。诗人邹晓慧生于世俗,活在当下,能清醒地看淡名利,看重乡愁,而在风雨萧瑟中洗涤心灵。真正做个纯粹的人,做个有情有意的人。
 
成秀虎
 
排云楼听雨
 
这算是漆黑的夜吗
这算是最漆黑的夜吗
独自在西海的山路上徘徊
树梢滴下的雨水
冷却我难以入眠略带忧伤的热血
看不见松树
看不见空气
深不可测的沉寂
潮湿吞没了耳朵
脸上有无数的溪流
顺着岁月的沟渠焦虑地流淌
一阵狂风
又一阵狂风
我心如止水
吹不起微澜
此时的双眸装满黑暗
此时的耳朵
听见曾经彩色的云朵被雨水溶化
迅速逼近黑暗中的溪水同流欢畅
 
暴雨倾盆而下
幽深的山谷瞬间成了雨点雨丝的名利场
黑暗里的角逐
有的声势浩大呼风唤雨
有的步步为营运筹帷幄
身处此时的山顶
尽管我心比天高
只能栖身于树冠之下
任黑暗遮蔽我追求向往的美丽
任雨水冲洗我内心积淀太久的恶业
极目向远方眺望
满世界都是漆黑的山色
一束手电的光亮
就能捕捉到孤独的灵魂
渺小得无能为力
不敢对着远山大声呼喊
无可奈何地与夜雨相偎相依
 
丽江的夜
 
踩着非洲鼓点的节奏
满大街都在播放小倩的《一瞬间》
像是负重的马队
快速地行走在茶马古道
游人的队伍摩肩接踵
如流水绕过古镇一间连着一间的铺面
跨过没有覆盖的排水沟
找不到专卖书籍的书店
纳西古乐的曲坊紧闭大门
木大妈李大妈开的酒店
已被数不清的酒吧代替
桥头的水车静止不动
流动的水流还有一点寒意
鼓足勇气
纵使整个夜晚在酒吧猎艳
所有的艳遇如同失踪的自己
想要不期而遇
实在是一厢情愿
我难以决定
在丽江的夜晚能否一梦到底
 
 芦苇中,静默的风
 
江面静下来,风没有远走
无所事事的部分隐匿在芦苇中
努力不让偶尔掠过的鸥鸟
觉察到形体的存在
 
蛰伏久了,给自己一个耳光
但是一定要无声,因为
不想告诉别人内心的挫败
 
溪流总是不够安分
不断冲击沟壑的束缚
其实,夜深人静的时候它经常赤裸
满心期待柔光或微风的抚慰
 
完善的典范与圆满的谎言
正在生长的芦苇,迟早
被编织成满是漏洞的箩筐
装盛辉煌,装盛盛大
 
风一直静默
心放低了,也就学会了缄默
除非出现某种变异
 
作者简介:成秀虎,诗人,出版有诗集《心灵在黑夜飞翔》《浪漫的沧桑》《抵达》《风也起身》四部。《风也起身》荣获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现居南京。
 
十品点评成秀虎的诗:
 
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将渲染和描写做的那么到位,也就是成秀虎了。《排云楼听雨》写的就是深夜里,在一个叫“排云楼”的楼中,听雨、听一个世界的天翻地覆、听黑暗疯狂地吞噬生命的存在。凭听觉就能感知外面的情况,这在诗人这里不是个事,语言的渲染节奏和事态达到的烈度都可以在诗中看到:“暴雨倾盆而下∕幽深的山谷瞬间成了雨点雨丝的名利场∕黑暗里的角逐∕有的声势浩大呼风唤雨∕有的步步为营运筹帷幄∕身处此时的山顶∕尽管我心比天高∕只能栖身于树冠之下∕任黑暗遮蔽我追求向往的美丽∕任雨水冲洗我内心积淀太久的恶业∕极目向远方眺望∕满世界都是漆黑的山色”。即使如此的疯狂的雨夜,也是有诗人想要表达的事件,尽管渺小和弱势,但存在才是唯一的灵魂。“一束手电的光亮∕就能捕捉到孤独的灵魂∕渺小得无能为力∕不敢对着远山大声呼喊∕无可奈何地与夜雨相偎相依”。在大自然面前,生命依然是渺小的。同样是写夜,那《丽江的夜》就那么充满绚烂、迷人和诱惑。“踩着非洲鼓点的节奏∕满大街都在播放小倩的《一瞬间》∕像是负重的马队
快速地行走在茶马古道∕游人的队伍摩肩接踵∕如流水绕过古镇一间连着一间的铺面∕跨过没有覆盖的排水沟∕找不到专卖书籍的书店∕纳西古乐的曲坊紧闭大门∕木大妈李大妈开的酒店∕已被数不清的酒吧代替”。这样一连窜描写,仿佛游人,跟随镜头扫描着这丽江的夜景,从声音到光线,从清澈的流水到飘香的酒吧,从闹市的人群再到鳞次栉比店铺。所有的一切,无不都在暗示,应该有点什么出现了。似乎一种期待在诱惑的读者。最后,作者意味深长地表示:“所有的艳遇如同失踪的自己∕想要不期而遇∕实在是一厢情愿∕我难以决定∕在丽江的夜晚能否一梦到底”。结果回到了现实,丽江之夜,只是一梦而已。《芦苇中,静默的风》写的很优雅很自然。用视觉看到的一切都那么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尤其是被描写“风”,仿若天真的孩子,那么可爱而恬静。“江面静下来,风没有远走∕无所事事的部分隐匿在芦苇中∕努力不让偶尔掠过的鸥鸟∕觉察到形体的存在∥蛰伏久了,给自己一个耳光∕但是一定要无声,因为∕不想告诉别人内心的挫败”。作者心中的“风”一直是赋予一个有自我的生命,一直是有态度人:“风一直静默∕心放低了,也就学会了缄默∕除非出现某种变异”。诗人成秀虎缮写风景诗,以景寓情,以景示情,以景拟情。故读者也通过他诗歌的景物描写和喻意,感受他的心灵抚慰。
 
王明法的诗
 
黄蜂
 
一只黄蜂从无意开启的窗户
误入我的房间
它在洁净的玻璃上左冲右突
它要寻找清新和宽广的自由
如同我在我的世界里
左冲右突,无视透明的制度
 
夜幕降临,疲惫的灯光
照亮了回家的路,也照亮
暂时摆脱了规则和程序的自我
身后的晚风轻快地带上了房门
 
第二天我回到办公室
黄蜂的小小身体静卧在窗台上
我不知道这一夜它经历了什么
它的复眼看清了镜中陌生的
安静的、停止了飞翔的身体
一双不知疲倦的翅膀渐渐黯淡
那白天透明的玻璃到了晚间
成了一块巨大的冰冷的黑铁
 
我没有把它移走
我想在这样一个明丽的白天
让它继续接受阳光的抚摸
让它在回归的路上忘记黑暗
 
泪水中的父亲
 
父亲看着江面的浪花
看着江对岸的圌山
他看见山上的宝塔
挂住塔尖的云朵
看见云层之上的蓝天
蓝天下远处的城市
城市里生活着他的儿子
父亲看得见我的快乐和悲伤
 
父亲停在江边的房子
临近江堤
二层小楼,靠窗
他的笑容固定在相片里
安息堂离老家不远
但是他不再走动
他日日夜夜都在这里
在二层的窗口
看着江水奔流
看白云悠悠
看人间美好
看着不远,也不近的我
 
在送别的时候我没有流泪
在灵车上,在殡仪馆
在纸钱翻飞的空地上
在人群里,在所有的仪式中
当我把父亲的遗像
留在木格之上
当我把他温情的目光
调整好,正对着江面的方向
从此他就一直这样看着
视线再也不会移开
 
当我和父亲的目光相对
我的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
 
给远方的孩子
 
有时候我担心我的身体发肤
不是我的父母亲自给予
他们很久未曾深入我的内心
他们留在我的知识世界之外
就像我的孩子,有时候我觉得
她,不像是由我带到这个世界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
她的影像和声音,由摄像头
采集,压缩,转换,经由光纤
鲜活地来到我的手机屏幕
那一瞬间,我的母亲惊诧万分
却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
虽然不可触摸,无法拥抱
但是我的孩子真实地眨着眼睛
事实上我们之间隔着万里之遥
大洋的波涛、日落、风暴以及船帆
如同标尺一样提示着时空的栅栏
有时候我恍惚地以为她在外太空
会以星际穿越的方式突然现身在
我的书房、餐厅以及庭院里
如同从街上逛了一圈回来,我们
把刚刚讨论的话题重新拾了起来
 
作者简介:王明法, 80年代末开始在《雨花》、《诗潮》、《扬子江诗刊》、《诗刊》、《作家》、《诗歌月刊》等发表诗作。出版诗集、散文集各一部。江苏扬中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十品点评王明法的诗:
 
诗歌似乎没有实际用处,但是所经历的可就不能用是否有“用处”来证明它的存在了。王明法的《黄蜂》一诗就很有意思,说一只“黄蜂”无意间闯进自己的办公室,在明亮的房间里多次冲撞不得其果,也就默认了现状,沉默安静的下来。次日上班,“黄蜂”依然还在,只是经过一夜的黑暗和孤寂,仍然还活着这就不容易了。我仿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写的“黄蜂”,而是写自己,写所有有着同样境遇的人们。“一只黄蜂从无意开启的窗户∕误入我的房间∕它在洁净的玻璃上左冲右突∕它要寻找清新和宽广的自由∕如同我在我的世界里∕左冲右突,无视透明的制度”。我们看到,追求自由也不仅是人类的是呀。这里的比喻其实很透彻,透就透在人性的本能不在于外部的表现,而在于内在私欲。最后,作者挺柔情地写到“我想在这样一个明丽的白天∕让它继续接受阳光的抚摸∕让它在回归的路上忘记黑暗”。如果前一首诗来自偶然,那么这首《泪水中的父亲》就显悲伤和沉重了。写给父亲的悼亡诗一定携带着那种浓浓的血亲感情,甚或是父亲的音容笑貌如幻灯一般闪过眼前,但是,作者只抓住父亲凝望的眼睛描写,看窗外、看大江、看圌山、看宝塔,看天空风云变幻,看四季风花雪月。看尽这世界可以看到的一切,如同以“我”眼睛看着世界一样。特别最后一句:“当我和父亲的目光相对∕我的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目光相对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传递。作者得到了父亲精神的目光传递,达到了生命意义的高度。《给远方的孩子》这首诗确实是写与女儿视频通话的过程,诗句中有肯定视频对面的真实性,也有交流中感慨无限,还有喃喃自语式的轻怨。其实作为父亲对远在海外的孩子,那种怜爱、心疼、不舍、支持和欣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是多么的残酷和无奈。“有时候我恍惚地以为她在外太空∕会以星际穿越的方式突然现身在∕我的书房、餐厅以及庭院里∕如同从街上逛了一圈回来,我们∕把刚刚讨论的话题重新拾了起来”。这就是作者的真心表露。诗人王明法的诗歌重在情义、重在理解、重在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从儿女情长中塑造人格,从生活点滴中看透人生。
 
点评作者简介:十品,本名:叶江闽,生于江苏,祖籍福建。当代诗人、作家,写作三十余年,发表作品约500万字。部分诗作被译成英文交流到国外。曾获“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一等奖及“十佳诗人”称号。作品入选《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散文诗九十年》《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年诗歌卷》《江苏百年新诗选》等百种作品选本。主编《江苏青年诗选》。出版个人诗集《热爱生命》《十品诗选》《一个人拥抱天空》《光芒涌出》《穿过时间的河流》等11种,另著诗歌文论集《且看菊花开放——十品诗话》。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