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诗人黄礼孩:用写作完成自我,用诗歌命名生活

2021-09-09 作者:黄楚旋 |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 阅读:
黄礼孩认为,诗歌是语言的“桂冠”,其浓缩跳跃的措辞、意象,需要一定的诗歌修养来理解。因此,他往往通过绘画、影像、雕塑、舞蹈等形式,通过各种载体,将诗意传递,音乐便是他常用的方式之一。

从2008年开始,历年广州新年诗会都围绕选定主题,进行朗诵与艺术表演,至今已为市民带来“移动的瞬间”“玄听与幻视”“自然,一切事实”等不同主题的艺术享受,常常是一票难求。

经过长期努力,广州新年诗会已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广州城市文化名片”。这张“名片”背后的创始人,便是来自湛江市徐闻县的黄礼孩。

黄礼孩

徐闻

近日,著名诗人、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大使、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礼孩做客广州文艺市民空间,以“从诗歌到艺术生活”为主题,讲述自己踏上诗歌道路的经历,并分享了自己对于诗歌写作以及诗意生活的理解。

据悉,该“生活艺术大家谈”活动由广州市文联、南方报业289艺术、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

活动现场

“走对人生的关键几步”

童年,是许多诗人心灵的故乡、写作的原点。正如威廉 福克纳书写他那“邮票般大小的故乡”一般,黄礼孩也离不开自己的家乡与童年。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这里植物葱翠、土壤赤红、海洋蔚蓝、阳光充沛。出生于农户家庭的黄礼孩,从小就与自然结缘:种水稻、砍甘蔗、摘菠萝、放牛等农活,让他天然地亲近土地。

不过,大地上涌动着的漫延诗意,还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去发现。黄礼孩解释称,这是某种天然的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以及生活中的忧愁、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促使他抓住一切机会,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活动现场

“在漫长的人生中,走对关键的几步路,特别重要。”黄礼孩回忆,从小,父亲写的书法、哥哥读的名著,让他形成了对文字的天然敏感。从小学开始,他就格外得到语文老师的垂青,初中的作文更是常常被当成范文在班里朗读。

自此,他似乎获得了某种“暗示”,更积极地参与到文学活动中。他还曾给县城的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陈堪进写信,并附上自己的习作。令这名中学生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竟然收到了回信,信中不仅有详细的修改建议,还有满纸的鼓励。

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时的爱好未必会成为一生的寄托,而这封回信,无疑成为黄礼孩走入诗歌世界的关键一步。

“每个作家心里都住着无数的精神之父和精神之母。”此后,黄礼孩先后到湛江、广州求学,结识了许多文艺同道,不断获得新的鼓舞与见解。时至今日,黄礼孩依旧不放弃任何一个向人求教的机会,如他所言,“现实中接触到诺贝尔奖得主,和从书本上认识对方,是完全不同的体会。”

“人生是不断完成的过程”

驻足在西关街头,恍惚之间,黄礼孩似乎与这座城市建立起了某种内在联系,两千多年的历史仿佛触手可及。

“在广州生活的时间,似乎比在故乡还要久。”因此,黄礼孩便萌生了创作广州主题诗歌的想法,写细节、写岁月。

“游走西关,做一个多情的游客/光线依着斜街,骑车的小孩像一首未写完的诗……”现场,民谣音乐人卜军拨动吉他琴弦,演唱了黄礼孩的诗歌作品《游西关》。

黄礼孩认为,诗歌是语言的“桂冠”,其浓缩跳跃的措辞、意象,需要一定的诗歌修养来理解。因此,他往往通过绘画、影像、雕塑、舞蹈等形式,通过各种载体,将诗意传递,音乐便是他常用的方式之一。

在许多诗会、读书会上,常常能看到黄礼孩的身影。从在广州大剧院举办的《读 城》读书会,到在中国大陆最南端举办的湛江海洋诗会,再到已举办13届的广州新年诗会,他屡屡融合不同领域的美学语言,策划出一场场令人难忘的文艺盛会。

2021湛江海洋诗会现场

《读·城》

跨界的背后,是让黄礼孩“引以为豪的一段文青岁月”。戏剧创作专业出身的他,曾涉猎电影、舞蹈、音乐、摄影、绘画、设计等多个艺术门类,当过记者,也做过策展人、评论员。“在不同的领域,可以看到不同的有趣灵魂。”

最终,还是离不开诗歌。在黄礼孩看来,诗歌就像空气一样,可以和任何一种领域发生关联,“如果诗歌是甜的,那我们的呼吸就是甜的。”

做其他人没做过或者被忽略的事情,是黄礼孩每场策划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挑战,也是成长,“像树根伸往大地深处,像叶子向着阳光奔跑。”他说,能够留下一些痕迹,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记忆,成为一个有趣味、有意思的人,就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黄礼孩发现,身边的同行者越来越多,更多力量加入到诗会的组织之中。他因此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完成的过程”,永远追求着自我完善、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诗歌的意义在于找到自我”

我们如何写诗、读诗?2003年,黄礼孩曾与诗人世宾、东荡子共同提出“完整性写作”这一概念。在活动现场,他阐述道,写诗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即如何找到自我、找到他者、找到世界。

首先,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要“找到自我”。黄礼孩建议,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任何事物都有未被发现、挖掘的那一面,“我常常希望抵达的就是未知的世界”。

跟随文字,人们可能走上从未踏过的道路,有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又深感“前路茫茫无觅处”,而灵感,往往从生活的酸甜苦辣中闪现。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因此,黄礼孩强调,需要找到各人自己的判断力、思考力、审美力,回归到“自我”的身份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美与喜悦。

这个找寻的过程,恰如在黑暗中寻觅光源——可能是阳光、月光,有时也是内心的光——它可以帮助我们驱散黑暗、消除恐惧。他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为例,这些经典的诗词何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这些诗句帮助读者“找到了”照亮内心、照亮世界的精神与灵魂,足以穿越时光打动每一个人。

正因为诗歌写作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对诗歌的接受不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黄礼孩认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必惧怕诗歌语言的跳跃与语义的晦涩,也无需弄懂每一处写作技巧与作者的意图。他说,“有一两句诗突然抓住你,你对诗句产生了新奇的联想,获得生命瞬间的打开,实际上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

“诗歌具有命名的意义。” 活动尾声,黄礼孩总结道,诗人不能看山仅是山、看水只是水,而必须用时代的语言去描述时代的事物,让这个时代的记忆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共有记忆。

【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朱霄

【通讯员】朱英豪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