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诗人远村诗歌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2021-01-09 作者:欣闻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吴思敬 谭五昌 庄伟杰 杨四平 冯景亭 路文彬 陈小平 陈旭光 大枪等评论家诗人发言。
主题:第十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
          远 村 诗 歌 研 讨 会
时间:2020年12月19日
地点:西安宾馆
主持人;谭五昌,大枪   
   
 
从左至右:庄伟杰   冯景亭   吴思敬   大枪   谭五昌   路文彬   杨四平
 
  谭五昌: 接下来进行第二个环节,现在有请吴思敬教授,庄伟杰教授,杨四平教授,冯景亭先生,陈小平教授,路文彬教授,六位评论家依次到主席台就坐,每个批评家只讲5-6分钟。对远村先生的诗歌进行研讨,现在开始集中火力批评,打击远村先生,我看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下面先请吴教授给远村先生的诗歌做几句点评,大家掌声欢迎!
   
 
吴思敬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诗探索主编

  吴思敬:远村先生是我们陕西的著名诗人,而且他还有著名的画家和著名的书法家的身份,说明他是一个有综合的艺术修养的诗人。我读了他新近创作的25首诗,我真是感觉到有一种震撼,我觉得远村一旦确定要把他作为画家的眼光用来观察世界,往往就会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发现与认知,画家观察世界的时候有很多种方法,有工笔画家,强调非常细腻的观察,也有大开大合的山水画家,强调在一种非常宽阔的视野下观察世界,我觉得远村确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大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特别是他对黄河的观察就不同寻常,他在黄河边长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感,所以,像他所写的诗一样,黄河已经成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要靠近一条河庞大的身躯》《我是一个有福的人》这两首诗都写得特棒,这得益于他对黄河的观察与深入。比如《我是一个有福的人》有这样的句子,‘’黄河从我身边经过,壶口跟我有过多次交集。//我画下他13张不同的面孔,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把我叫醒 / 将我带到一个陌生的高地 // 我要画下黄河进入壶口时的疯狂,我要让它留在我身边 / 跟我一起看人世间的地老天荒‘’这样的句子很是精彩,尤其是最后两句‘’我要让它留在我身边/跟我一起看人世间的地老天荒 。‘’让我读出了一种悲壮的沧桑感,让人在时光面前有了一种巨大的震撼,是的,他的诗在平静的叙事中把震撼感传达出来了,而且,十分地强烈。
    刚才雷老师讲到远村和路遥的关系,我以前不是非常熟悉,但是1992年,当时我第一次来西安,就住在高公馆里的那个宾馆,当时正在准备给路遥举行追悼会,我看到大厅和院子里摆满了花圈。我觉得远村的《风起日落的冬天》是一首好诗,真是把路遥的那种内在的精神和追求统一在一起了,所以,这首诗我读了之后非常感动,是他写路遥的诗歌当中非常出色的一首。还有【如果一朵花谢了】也写得非常好,时间关系,不能展开说了。就说这些,希望远村多批评。
   

谭五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北师大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

  谭五昌:吴老师是非常扎实的大学者,说实话,我把远村的诗微信发给吴老师,他拿着文本,对远村先生的诗作了非常精彩的解读,通过精彩的诗句,从小的角度切入,把远村先生创作的精华,历史的沉重感,灵魂的深度,都讲得非常到位,通过吴老师讲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远村这一代诗人,都是有精神重量的诗人,虽然话不长,但是,有的时候一句抵一万句,有的时候一句批评,就把诗人的形象定格,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人远村的灵魂里面充满着波涛,胸怀广阔,对民族,对历史,对大地有担当精神和悲悯情怀。吴老师的讲话非常有高度。再次感谢吴老师。
  接下来有请庄教授发言。
   
 
庄伟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

  庄伟杰:时间比较匆忙,就谈一个印象,我比较迟接到远村的诗歌文本,我一边谈,一边介绍一下。远村本身集诗书画于一体,通过他的艺术修养把它们融化为诗性的东西,同时不断让自己靠近一条河庞大的身躯,所以,换句话说,他是以江河不断汹涌向前的方式来写诗,灵魂的线条跳跃在河流之上,我觉得远村的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三种调;语调,情调,复调。我先说语调,通过远村的文本,我感觉到远村除了写河流以外,他特别喜欢写雨,特别是大雨,小雨,对雨的意象充满着期许,这既是物理上的存在,也是心理上和灵魂上的存在,情感的波动,自然的水质的诗性。虽然是男人,但是这种水质的诗性,有他的柔软,也有它的力道,这种语调本身体现的是诗歌语言的现象,一个诗人一旦拥有自己的语调,从他的长句式里可以感受到河流不断汹涌向前,灵魂的线条跳跃在自己的河流之上的叙事方式,因为这个语调意味着这个诗人已经开始在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已经有了自己的明显的辨识度。所以,我觉得语调也是诗歌最具精神性的内核。帕斯捷尔纳克曾经说过一句话:“语调就是诗歌的一切。”中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小说家叫汪曾祺,他说写诗,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远村有较为明显的个人语调,他漫不经心略带些许无奈的沉寂式的叙事,时常会显示出自己对灵魂的感知,好象一个人在夜里与自己对话,独自絮语。一句话,我们从他的诗里体味到一种水质的力道,那是用语言的曲线状态,构建了诗歌的核心与空间。
  再说情调,当下所有的生活,或者我刚才所讲的前面这部分,马上就构成历史了,辛波斯卡曾经有一句话:当你说出未来这个词,就成了过去。当下的生活放在历史的档案馆里面都只是碎片,远村在这里,他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诗歌里面常常有现实碎片里的组合,并且通过修辞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有时有人生的大胆记录,里面有一些直接取材某些事件和现象的,但是,最重要的不是他要去表现诗歌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气味,这种气味大于意义。
  第三,说说复调,我觉得从远村的诗歌情感逻辑和结构轨迹来看,似乎有些驳杂,正是驳杂可能才构成了他的丰富性,远村是富有感受力的诗人,同时不乏深度的认知力,他的诗歌不是单向度的,是多声部和鸣,我说的复调,就是指他的诗歌里面是多向度的,而不是单一的平面化的。有时候,远村的诗歌有点恣意妄为的想象力,联想力太强,这也是诗人的自身的光迸发出来的。新诗到了今天,很多人探求诗歌的形式,到底诗应该怎么写,有的人可能倾向于散文诗,或者无所不为,有的人可能比较讲究规制。那么,到底诗歌应该用什么形式呢?从远村的诗歌里面我看到了一种姿肆浪漫的诗风,如果这种诗风表现得恰到妙处,可能变成悠然,闲适,如果表现的过头了,就有一种散漫。这是我要给远村提出的一个建议,一个问题。
  时间关系,我不能多谈,谢谢大家。

  谭五昌:谢谢庄教授,时间把控的很好,6分钟。庄教授从很专业的角度对远村的诗歌进行了概括,我认为说的很到位,语调,情调,复调,为什么有的诗歌写得很技巧,很娴熟,但是读起来没有什么感动,没有什么触动,作为一个诗人,第一句话非常重要,创作的作品调子出来了,就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诗人一样,小说家一样,音乐家也一样,语调非常重要,你是不是在中国当代诗坛上创作出新的语调,这个很重要,每个成熟的诗人,成功的诗人,都会创作一种自己的独特的语调,即语言表达方式。
  情调也概括得很到位,另外复调,就是作品不是单向度的,是多向度的,我觉得诗人的文本越复杂,越有复调性,有的诗人诗歌写得太简单了,没有丰富性,声音比较单一,我觉得对文本来说要审视,庄教授说远村的作品非常有复调,这是表扬你,不是批评你。后面提到一些小问题,都可以探讨。
  接下来请杨教授发言。
   
 
杨四平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杨四平:我是在来西安的路上看的,写了一些感想,如果不对,请远村兄批评。我讲六点意见。第一、远村的诗有双重身份,诗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所以使得色彩在整个诗歌创作里面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色彩在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远村是诗人和画家双重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个世界的,看到的是不同的天地,这个在当代诗歌里面也是很难得的,我觉得也是诗歌的一种意外的收获。第二、远村的诗歌写作非常注重与现代性的结合,但是这种现代性并没有脱离生活,而是将生活融入到他的诗歌里面,比如我非常喜欢他的一首诗,叫《雨水落进大地的深处》,这首诗非常震撼我,这是现代性的写作。第三、远村关心生活,关注生活,而且能够把生活里面的高科技带给人类的危机感表现出来,所以,远村的诗歌里面有反思的一面,高科技给现代人带来的荒诞,也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第四、远村的诗歌尤其注重生活的细节,我觉得这是远村诗歌很重要的地方,这些细节可以说是用反逻辑的方式,用蒙太奇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化的处置。比如说有一首诗,《那些被我写坏的宣纸》即是如此。第五、远村写的生活是一种散淡的生活,而且在精神上和气节的高尚方面,和古代文人之间有一种相通之处,他的诗如其人,能够品位出他对人生的散淡态度,不近功利,《如果一朵花谢了》,我觉得就是这种表现。第六、远村的诗歌有荒诞性,我觉得荒诞性是现代性非常突出的地方,这体现了远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是独特的。总之,远村兄的诗在我看来,向往散淡的生活,关注现代生活里面的生活细节,并且做出自己带有反思和批评性的思考。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谭五昌:谢谢杨教授精彩的解读,而且是控制在5分钟之内,太棒了。5分钟之内讲了六点,这六点都是很到位的,因为我要控制,主持人如果点评时间过长,我首先犯错误,我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这6点从6个纬度,肯定了远村先生诗歌创作的六个方面,关于美学,精神气质,创作风格,艺术手法,杨教授的发言全面而到位。
    接下来有请远村兄的知音冯先生发言。
   
 
冯景亭    诗人,园艺家

  冯景亭:远村老兄我是熟悉的,他是我们诗群的重要成员,前面几位教授对他的诗歌作品进行了非常到位的点评,下面我想就远村诗歌的反思特质,以及现代意识为切入点,谈一下我对远村诗歌的认知。
  远村的写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名于90年代初,是陕西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位诗人。远村有着完整的诗歌创作谱系,即便有过短暂的离开,他也没有放弃思索和对诗歌的关注。三十余年的创作经历使他目击并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讲,他一直在场,一直走在时代和诗歌进程中,无论诗歌的语言修辞,还是诗歌的思想蕴含,他都站在一个高度,有着愈发精进的语言提炼和人生通透。我们讨论的这二十五首诗,只是远村近年来诗歌创作的极小的一部分,从时间的意义上讲,这二十五首诗代表了远村目前的写作状态和精神高度。第一、远村的诗歌精神源自生养他的黄河和黄土高原。熟悉远村的人都知道,远村生长于陕北,这曾是一片富饶而又生机盎然、雄阔而又悲壮的神奇土地,从《我要靠近一条河庞大的身躯》《我不能给你太多》《我是一个有福的人》等诗中我们看出,远村没有脱离他的生命根系,对故乡或者说陕北的诗意抒写,不是停留在一个狭小的个人概念,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呼唤精神的回归。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气象厚重,大气,唯美,向上,是那种生命感极强的根性文化写作。仔细阅读,还会发现远村的诗歌在平静的叙事中蕴藏着强劲的爆发力,有着屈子天问一样的思考与求索,这是远村经历了现实体验后散发出来的独特的诗歌气质。第二、远村的诗歌正在由抒情转向了当下的叙事现场。通过对事物更为具象和细节化的关注与诗化处理,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辨识度。所以,远村的诗歌表达是陌生而新异的,正是这种陌生和新异显示出远村诗歌的反思特质和现代意识。从《王气散乱的旧時光》《高公馆的春天》《我在城墙上观察整个天空》《对一场雨的渴望,由来以久》等诗中看出,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远村的诗歌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审视,诗人没有刻意回避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冲击,不断地在一片片废墟中建构自己的空间诗学,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生活以及生命的本质,进而抵达鲜活的、具有可读性和思辨性的当下诗歌现场。总之,远村是个使命感极强的诗人,我甚至在他的诗歌中读出了悲壮,他固守着传统文人的孤傲和卓尔不群的诗人气质,他的诗在思想上有着对人生、当下、未来的思索,他不是诉说一种心境,而是在时间的音域里发出反思和慨叹。远村诗歌中表现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结构,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现代诗歌一直存在着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或许,经过研讨,我们会从远村的诗歌中得到一些启示。我就说这些,不妥之处,还请远村老兄批评。谢谢大家!
 
  谭五昌:谢谢冯先生,不愧是诗人,他对远村的诗歌作品进行了非常中肯的解读,我简单概括一下,一个是强调远村的创作与时代保持同步,强调了远村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还有一点,肯定了远村对现实语境的叙事性回归,我们现在强调中国文化,中国经验,中国文学,我们在远村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写黄河的作品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他在思想,情感,美学的领悟上很深,他写的黄河的诗篇很有震撼力,他若是在这个路子上走下去,绝对能够写出体现中国诗人文化自信的大气磅礴的具有中国美学坚守的大作品出来,我对此充满期待。谢谢!
  请陈教授发言,长安瘦马代读。
    

 陈小平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陈小平: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完成感性抒情与理性思考,是远村诗歌一个鲜明的美学特征。这种对话并不是对自然景物机械冰冷的刻板描摹,而是凝聚着兼备诗人、画家双重身份的远村作为生命个体对他所处的外在环境进行感悟式体验之后的深沉情感。在《我要靠近一条河庞大的身躯》《我们活在浮沉之上》《所有的努力》《轻如飞尘》《那些被我写坏的宣纸》五首诗中,诗人以语言歌咏自己所见到的一草一木,又同时显示了一种将绘画的视觉想象与之融合的努力。诗人力求在语言的听觉感悟与绘画的视觉感悟之间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平衡,以此来抵达生命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融合的诗意境界。“水”是远村诗歌的核心意象,几乎每一首诗中都会出现“河”“一滴清水”“雨”等不同形式的“水”。由这一意象的使用便可以洞悉,远村的诗歌写作所追求的是一种包裹着富于画面感的情感体验的灵动美。但从整体的情感基调来看,远村诗歌的灵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脱离俗世羁绊、追求心灵自由的空灵美,而是与诗人生命体验融合之后充斥着孤独甚至忧郁感的深沉美。具体而言,远村诗歌的美不是体现为不带一丝羁绊、不染一片尘土的飘逸,而是恰恰相反地走向在感受外部世界过程中融入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路径,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裹挟着厚重的感悟生命律动需求的苍劲美。诗人像靠近一条河“苍茫的苦难”那样用诗歌探索自我与外物的关系,既在凝视万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孤独,同时发现自己也同世界的其它圣灵一样居于浮尘之上,如“蚂蚁找不到面包”一样找不到可以倾听自我的声音。在浩渺无尽且神秘难解的外在世界与脆弱感性的生命个体的强烈对比之中,诗人的孤独感借助各种形式的“水”意象得到了强化。因此,“水”意象在某种程度上所表征的,正是使诗人“惊恐不安”的那种外部世界与个体生命落差感所产生的“孤独”“伤感”和“心有余悸”的情感体验的总和。除了表达自我的孤独感之外,远村所偏爱的“水”还与“黄土”“高墙”“长安的书信”“陕北的秋天”等富于西北地域特色的意象一同为诗歌构筑了一种苍凉悲壮的古典美。这与诗人追求在生命主体与客观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中感知外物、观照内心的审美目标是一致的。诗人的目光紧紧聚焦于他生活的三秦大地,念兹在兹,须臾不忘。三秦大地悠久历史带来的沧桑感与黄土高原略显贫瘠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芜感一起进入了诗人的视野,无疑使远村诗歌的苍劲悲凉韵味更加醇厚。总而言之,远村的诗歌显示了一种在物我交流对话中体味个体孤独感,进而感悟生命律动的苍劲美的审美追求。这种饱含诗人深沉情感的苍劲正是远村诗歌的魅力所在。
  谢谢!

  谭五昌:我不多点评了,陈教授提出水的意象特别棒,比如对远村的诗歌做一篇论文,水的意象会是一篇很精彩的论文,他把审美的经验,审美心理,情感,体验写得十分精彩。
  最后有请路教授发言。
   
 
路文彬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路文彬:谢谢!我也想谈谈远村先生诗歌里面河流的问题,我觉得他笔下的河流,我看的时候非常地惊讶,因为是一条存在的河流,充满了沉思,包括困惑和疑虑,最使我惊讶的一点,是我没有看到过一个诗人让我认识到在西北这块干旱少雨的地方,这条河流简直是神迹的存在,对于一个神迹的存在,我们心怀的只有感恩,所以在远村的诗歌里,更多的体现了一个恩典,这个河流作为恩典的迹象存在于诗歌当中,对于恩典,我们所能够做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心怀着虔诚,谦逊的姿态,向它去祈祷,向它去学习,向它去问候,在远村的诗歌当中,你看不到他对爱的主体性张扬,原因是他提到了感恩,感激,而感恩就是对爱的回应,整体诗歌的姿态是回应性的,这条河流是存在性的,所以对这条河流,他的感激包含了两种爱,一个是神的恩赐,这个是神的爱,还有一个是他通过神对他的爱,他又学会爱。这条河流包含了两种力量,即倾诉的力量和爱的力量。在人的情感中,倾诉的力量远远超过爱的力量,最伟大的是感恩的力量,从他的的诗歌当中我也能够看到这一点,他不是一个教徒,但是我看到了宗教的情怀,人的一生,作为人生的境界来说,有三个境界,最低的是审美,伦理,最高的是宗教,我觉得远村先生的诗歌当中,他的起点是很高的,他已经到达了宗教的情怀里,在这种情怀中,让我们通过一条河流认识了我们如何谦逊地向我们周边很寻常的事物去学习,他的这种回应性的心态,恰恰就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为什么会有很多诗篇写到雨水,雨就是对河流的恩典,所有的河流都要感激大地赐于它们的雨滴。
  还有一点,他在写恩典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点,他总有那样一种敬畏,这个敬畏是决定了诗歌美学很重要的元素,看到远村像羞涩的孩子一样在观察这条河流,在书写这条河流,他对这条河流是无奈的,有时候觉得是无法把握的,有时候觉得是可以书写这条河流的,他有一种困惑,这种困惑使他对河流的认知还嫌不够,这也是一种谦逊的表现,也是我对他的期待,如果仅仅按照中国传统的赤子之心,来保持我们的态度,固然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人总得要成长,要成熟,我建议远村先生不要像一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在河流的旁边待的过久,你还要成长,还要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去挺进,写出更好的诗歌,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谭五昌:路教授说到两个关健词,一个是感恩,一个是敬畏,面对一条河流,很多人是居高临下看河流,远村兄是仰望,这是一种宗教感,神性色彩,远村的诗歌非常丰富,我深有同感,我觉得他创造了中国诗人观察河流的十三种方式,再伟大的渺小的事物在他面前,都会生出无限的敬意,其实一切存在的人和事物我们都要敬畏,虽然我们作为一个诗人很有自信,如果没有自我的克制,没有自我的反思,这个诗人就不是大诗人,真正的大诗人非常谦卑,在伟大的事物面前保持谦卑的姿态,在渺小的事物面前,更要谦卑。现在为什么很多诗人写到一定高度以后,再上不去了,因为他缺少这种修养,所以,路教授其实谈了一种修养,就是感恩与敬畏,这个在当下写作中比较欠缺,远村先生的河流印象,就是我们当下写作中,非常有分量,有魅力,有大气象的感恩之作,我们在远村的诗歌中找到这种可能性。
  谢谢大家!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旭光:这次虽然没有分给我讲评远村诗歌的任务,但远村诗名早成,作为他的同龄人,可谓如雷贯耳已久。故也借这个机会简要谈一下我对远村近期几首诗歌的粗略印象,可能只是窥豹一斑而已。
  读远村的诗歌,我感觉到处处都有一个作为独特、独立,观察世俗,体察大自然,颇有几分沉郁也颇有几分豁达的抒情主体“我”的存在,而这个形象是与远村本人几乎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有点怀旧、有几分苍凉,带有乡土知识分子气息的《几个潮湿的汉字落在我面前》,还是感悟大自然神性,呈现“天人合一”之境的《接近壶口的十三种方式》,抑或是返璞归真,在日常中感悟真性情和诗性思考的《这场雨落下来,它会砸在谁的头上》-----远村的诗歌是开阔的、厚重的,一如他生于斯长于斯那块沉静的黄土,但又是超越的,蒸腾的,飞扬着诗性和哲思的。如果说它的诗歌的厚重像他的书法,那么他的蒸腾、野性的力量又一如他的颇为狂野不羁得抽象油画。这是一种“繁花落尽见真淳”,是一种我曾经赞扬的“中年写作”状态,那种沉静的气度,那种达观的悟道,让我这个同龄人唏嘘共鸣不已。
  “我手写我口”,“诗如其人”,远村不余欺也。  
 

大枪   国际汉语诗歌执行主编   新锐批评家

    
  大枪陈教授谈到了天人合一与中年写作,这很适合远村兄目前的状态,远村兄进入中年后的写作,逐渐由传统抒情转向了当下的叙事现场,“叙事性”正成为其诗歌代入时代和生活的可靠路径,在题材、意象、表现手法和精神气息上呈现出更为宽泛、丰富的策略选择。他通过对事物更为具象和细节化的感知和关注,客观上获取了诗歌对复杂现实经验的解析与处理,从而能够及时、“及物”地定义新诗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并在文本上逐步形成具有个体辨识度的创作体系。谢谢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