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新诗十二名家》选因

2020-05-29 作者:孙晓娅、张光昕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本书所选十二位诗人是在新诗发展不同阶段中具有影响力、标识性或代表性的诗人,他们在新诗历史上的经典性意义各有侧重。


  本书所选十二位诗人是在新诗发展不同阶段中具有影响力、标识性或代表性的诗人,他们在新诗历史上的经典性意义各有侧重。
  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始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身在异国所导致对国内新文学阅读、接受的空缺使他站在独特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新文学起点上。比起诗歌的语言与形式问题,他更关注诗歌本体的抒情品质。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结束了“胡适的时代”,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女神》引领新诗走上新的里程,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取材、想象方式和美学趣味。他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崭新的浪漫主义审美意识和恢弘的诗歌创造才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浪漫主义到了徐志摩,才变得丰富起来,他以清新、典雅的现代口语入诗,同时采用句式大体整齐的“新格律”体,创造出的诗篇富有流畅、悦耳的音乐美。他的诗风潇洒飘逸,情思深沉蕴藉,意象单纯、明朗而又含蓄丰厚,章法和谐,呈现出飘逸、空灵、华美的美学风格。在读者视野里,徐志摩是富有争议的诗人,鲁迅讥讽他 ,钱杏邨否定他 ,茅盾称他是资产阶级诗人的代表 ;而胡适又将其定位为“单纯信仰”者 。众多争鸣正显示出徐志摩及其诗歌的独特意义。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领潮人。在创作方法上,他以现代主义为主导,又广泛吸纳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技巧,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在艺术风格上,他追求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融合,积极借鉴和吸收传统诗歌的长处,以“回返”的方式站在新诗艺术的前列,他的诗颇有民族风味、极富传统神韵却不乏现代派的气息和风貌。在诗学上,《望舒诗论》在如何推进和建构自由诗学上用力很深,同时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也做出富有洞见的总结和阐释。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朱自清评价他的“叙事诗堪称独步” 。冯至在诗歌创作中不断探索试验,不断改变诗路,20世纪40年代初《十四行集》的出版在当时的诗坛具有“填补空白”的开拓意义,是中国现代诗创作的一座丰碑,标志着中国诗人获取了与世界现代诗平等交流的资格,并为现代诗如何在动乱喧嚣的外部环境中坚持独立的诗学品格树立了榜样。不管是哪一个时期的创作,“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是冯至在诗歌创作中始终秉持的诗艺特征。
  从“新月诗派”转向现代诗派的卞之琳,深受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影响,形成了以艾略特诗学为重要资源的非个人性新诗理论。卞之琳的特点在于:他强调“诗歌自身的建设”,主张新诗不能仅仅是白话,还应该遵照艺术规律,具有艺术之美和个性之美。他对“平淡语体的节奏”的实践对现代诗的语调和抒情方式有所突破。卞之琳的诗歌感觉极度精致灵敏深邃,他善于“在微细的琐屑的事物里发现了诗。”其语言具有“想象的逻辑”,简单的文字亦“丰富而有暗示的力量” 。
  牛汉与郑敏一同被誉为诗坛上的“世纪常青树”,他的诗歌创作长达70余年,是少数在晚年创作中仍然走上坡路的诗人。他长于表现生命与苦难命运之间的悲剧搏斗,并在搏斗中最终征服苦难的命运,使生命和灵魂升华到理想境界。牛汉去世后,洪子诚先生着重肯定了其诗其人的研究意义:“牛汉先生的去世,事实上可以看作是中国一个诗歌时代的终结。这种人与诗的联结方式,这种诗歌是成为人生和历史的‘生命档案’的状态,以后也许不会再出现了——至少是不会呈现过去这样的群体性状况。” 
  在20世纪40年代,穆旦已表现出现代主义的诗学追求,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写作风格。他虚心向叶芝、艾略特、奥登等大诗人学习现代诗艺和创作技巧,同时将目光投向中国宏大而混乱的历史现场。穆旦的诗歌技艺精湛,熟练地运用戏剧性场景,多声部独白、拼贴、戏拟等多种现代诗歌技巧,成功地将对动乱历史现实的体会和个人精神的思考化合成令人惊叹的诗歌想象力,并从中引发出对整个历史、人生的形而上追问。穆旦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观照现实生活,其诗具有一种罕见的艺术冲击力, 这也是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所在。
  郑敏以静夜的祈祷者之姿踏上诗坛,直到21世纪,她始终保持创作的旺盛精力,成为“九叶”诗人中创作生命最长,也是截至目前创作历程最长、成就最突出的女诗人。她既是诗人,也是熟谙中外诗歌和理论的学者、教授及翻译家,在多方面影响至深。郑敏善于运用冷静的笔触和充满智慧的语言,把哲理和思辨融入形象,她的诗歌兼有智性与感性,深刻而不晦涩,平易而富有内涵,具有一种成熟、静穆的品质。
   北岛是“新诗潮”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这场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给大陆诗坛带来震荡。对历史的清醒洞察、大胆怀疑、勇敢抗争和批判精神是北岛作品中最具时代影响力的部分,而对新诗陈旧的表现手法等形式危机的警惕 也让他在同时代诗人中显得独异。北岛的诗以其卓越的思想与艺术力量,有力恢复与承续了自穆旦以来已中断三十年的大陆现代诗。80年代末,在漂泊与孤悬的“漂移”状态下,他的诗歌创作向心灵、生活和语言内部延伸。常与变之间的平衡构成了北岛后期诗歌内在的张力,“漂移”诗学是透视北岛海外创作发生的秘核。
  翟永明被公认是“第三代”诗人中的女诗人之代表,她的《女人》组诗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女性主义诗歌诞生的标志,诗人以“黑夜的意识”揭示了女性生命经验的真相,展现了与“第二代”女诗人(如舒婷等)截然不同的审美经验。80年代,其诗以黑色意象体系、激烈自白式的表达方式等艺术特质,构建了“消除了男性话语遮蔽后浮现出来的女性的自我世界” 。进入90年代,翟永明走向了日常生活的“白昼”,她在诗歌书写中“面对词语本身”,使口语与叙事元素大量入诗,智性的光泽闪烁在她对日常生活的打捞中。
  张枣是一个“体物甚深”的诗人,他“不表现暧昧,而是表现微妙” 。他的诗中有依靠诗性的直觉和潜意识的呼吸得来的“不知不觉的技巧”,源于古汉语的先验性恬美,个人气质中一种先语言性“温柔”的诗歌音势,还有一种可称之为“古趣”的于其内在延续着的神秘经验。张枣的“元诗”与众多诗歌形成了互文性关系,他始终在诗歌中探索“一个”跟“另一个”的关系,反复追问到底哪一个才是理想的存在。他的《镜中》等众多诗作在与德语诗人里尔克、卡夫卡的对照比较中凸显出多重革命性意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狂飙突进的文学氛围中,骆一禾以文明为背景的诗学思考,为中国新诗坛带来一股极强的冲击波。骆一禾的诗歌道路充满了曲折、苦难和惊骇。他的长诗写作风格独树、气象辽远、抱负远大,《世界的血》和《大海》是留存于世的两部泣血之作。其短诗亦精湛动人,代表作有《青草》、《危蹑》、《辽阔胸怀》等,无论是其精神气象的广博深邃,艺术构思的匠心独运,还是文学想象的别开生面,在中国诗坛上都是无可复制的杰作。
  
注释:
  1、鲁迅:《“音乐”?》,《语丝》周刊第5期,1924年12月15日。
  2、钱杏邨:《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二卷,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76页。
  3、茅盾:《徐志摩论》,《现代》2卷4期,1933年2月。
  4、胡适:《追悼志摩》,《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1月。
  5、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5页。
  6、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书店影印,1982年版,第4页。
  7、朱自清:《诗与哲理》,《新诗杂话》,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页。
  8、李广田:《诗的艺术》,香港:汇文阁书店,1972年版,第14页。
  9、洪子诚:《像牛汉先生那样真实生活》,《新文学史料》2014年第2期。
  10、北岛曾明确表示:“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法已经远不够用了”。此文系北岛为《上海文学》“百家诗会”所写诗观,见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版。
  1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2页。
  12、宋琳:《精灵张枣》,载宋琳、柏桦编《亲爱的张枣》,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59页。


本书目录:
 
绪论  “五四”初期新诗界的代表诗人及十二名家选因
第一讲 与时代共舞的诗人——郭沫若诗歌创作导读
第二讲 诗坛上的京华烟云——徐志摩诗歌创作导读
第三讲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诗歌创作导读
第四讲  在激情与沉哀之间——戴望舒诗歌创作导读
第五讲 “世界丰富了我的妆台”——卞之琳诗歌创作导读
第六讲 “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穆旦诗歌创作导读
第七讲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郑敏诗歌创作导读
第八讲  跋涉的汗血诗人——牛汉诗歌创作导读
第九讲  漂泊的行者——北岛诗歌创作导读
第十讲  “穿黑裙的女人夤夜而来”——翟永明诗歌创作导读
第十一讲  从“唯美而想”到“博大生命”——骆一禾诗歌创作导读
第十二讲  南山梅花,镜中诗——张枣诗歌创作导读

购买链接:



https://k.ruyu.com/RaIObX7T
作者简介

孙晓娅: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城学者,现任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华吟诵协会理事,《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执行主编。出版学术专著《跋涉的梦游者——牛汉诗歌研究》、《读懂徐志摩》、《新世纪诗歌现场研究》、《新诗十二名家》(合著)。编撰《中国新诗研究论文索引(2000-2009)》、《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主编《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7卷)、《新世纪十年散文诗选》、《牛汉的诗》、《诗歌十二使徒》等。曾在《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诗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作者简介

张光昕,男,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昌耀论》、《补饮之书》,编有《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北京青年诗会诗选》、《诗歌选粹》(2013、2014、2015年)、《我们不能活反了:王小妮研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