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来自于凌晨一点半的灵感——梁敬泽诗集《凌晨一点半》出版

2018-01-22 作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快讯

来自于凌晨一点半的灵感.jpg

 《凌晨一点半》梁敬泽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
可加作者微信"ljz19900909"购买。
 

诗集简介:
《凌晨一点半》是新海派诗淬“第一辑”作者之一,由诗歌报网站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上海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上海作家》杨斌华主编担任顾问,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潘颂德教授作序,收录著名诗人,诗评家马启代等评论文章。

本书内容几乎是作者来自于凌晨一点半的灵感。该诗集分为《心灵之歌》《爱情之歌》《故乡之歌》《他乡之歌》等四辑。集子中所有的诗篇,诗人都向读者自由地袒露自己的胸怀,畅开自己的心灵,抒写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故乡的眷顾和赞美,对他乡的礼赞和怀念。诗人运用自然、率真的语言,真诚、淳朴的诗句,将城市的风景线、故土的风景线和诗人心灵的风景线有机的融洽在一起。读者在品味、意会、涵泳、熟参、咀嚼这本作者用心血写成的这本诗集中一首情真意切的诗后,一定会体悟出整本诗集的意蕴神髓,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作者简介:
梁敬泽,原名梁琦。男,1990年9月生,贵州绥阳人,2014年开始发表,2016年创办并主编《无忧诗刊》。曾任《上海文艺网》记者,编辑部副主任,贵州驻沪团工委宣传部干事,黔沪青年中心宣传部副部长,《燕赵文学》诗歌编辑,《陶山》签约作家,《渤海诗人报》副主编,《文学家》执行主编。作品见《诗刊》《时代文学》《中国诗歌》《青年文学家》《中学生导报》等报刊,入选《中国诗歌排行榜》等选本。获国际华文诗歌入围奖(泰国文化部),雁翼诗歌奖,太湖风诗歌奖,城市文学100位影响力诗人奖等几十次奖项。2015年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学创作中,被授予“上海市民创作达人”称号。2017年在“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中,被评为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著有诗集《记忆落在纸笺上》。

 

《凌晨一点半》序
潘颂德
 
   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诗言志”是我国大多数文论家、诗论家对诗歌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辨》我国上古时代的《尚书》《尧典》篇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的志,其含意侧重于思想、抱负,也包涵感情的意思。“楚汉之际,诗教已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汉宫之楚声》),魏晋时期,诚如鲁迅所说,文学进入“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抒情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诗歌的本质属性有了比较自觉的认识。陆机在《文赋回中就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揭示了诗歌的抒情本质。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论家艾青在他的新诗美学名著《诗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他们之间最好的联系。”“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艾青全集》第3卷第5——6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在我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艾青第一个将哲学,伦理学、美学统一在新诗学中。
从古至今的诗论家之所以注重诗歌的抒情的本质特点,强调诗人必须抒发真实,真诚、真挚的感情,这是因为,诗歌只有抒发真实、真诚、真挚的感情,才能动人,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青年诗人梁敬泽学生时代就热爱诗歌,毕业后于2013年从故乡黔北绥阳来到上海,工作之余为实现文学梦而辛勤创作。我们从这部诗集的书名《凌晨一点半》——集子中的诗大多写于凌晨一点半,就可以见作者耽于诗,勤勉创作的程度之一斑了。敬泽深知诗篇只有感情真实,真诚、真挚才能感染,感动读者。因而在诗歌创作中坚持抒写真情实感。这是《凌晨一点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部诗集分为《心灵之歌》、《爱情之歌》、《故乡之歌》、《他乡之歌》等四辑。集子中所有的诗篇,诗人都向读者自由地袒露自己的胸怀,敞开自己的心灵,抒写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故乡的眷顾和赞美,对他乡的礼赞和怀念。诗人运用自然、率真的语言,真诚、淳朴的诗句,将城市的风景线、故土的风景线和诗人心灵的风景线有机的融洽在一起。读者在品味、意会、涵泳、熟参、咀嚼这本作者用心血写成的这本诗集中一首情真意切诗后,一定会体悟出整本诗集的意蕴神髓,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我这样说是有集子中作者的诗篇为根据的,且看第一辑“心灵之歌”中《盛大的九月》:“在这盛大的九月/我想把最后一滴泪/融入一杯酒/我想把曾经的苦涩和现在的荣耀/一同倒入一杯酒/父母的养育,恩师的栽培,亲朋好友的鼓舞/所有感激的泪水,在这盛大的九月/融入一杯酒,一杯清纯装满泪水的酱香酒/我想把所有畏惧的阴影,在落日的黄昏/以一杯酒的法力,全部抛开/抛开痛苦的呻吟和狼狈/呼唤!九月的风声,将他们飘得更远”。作者以自然流畅的诗句,抒写了决心告别曾经的苦涩和现在的荣耀、开创新的人生的心情,诗句潇洒,感情真诚而豪迈,启人深思,引人向上。
     作者诗心细腻,且不说第二辑“爱情之歌”中咏唱爱情的诗篇,如《不慎,踩到了你的脚跟》中:“不慎,踩到了你的脚跟/这些逝去的时光,让我情不自禁的/在某一个夏天偷笑/笑你的主动不够长久/笑我被动的幸福,在某一个秋天/不见了踪迹”。作者以幽默、婉约的诗句,展示自我的心灵世界。这样的诗篇,必然取到以心会心的审美效果。第三辑“故乡之歌”中的诗篇,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抒写了乡愁,放飞乡愁,以抒情的诗句讴歌故乡贵州山水的美景,以诚挚的诗篇表现报恩家乡、孝顺父母的心愿,以沉思的笔调抒唱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思考。
诗集《凌晨一点半》的感情丰富充实,它抒写了爱情,亲情、友情、民情、山水情、故乡情等种种不同类型的感情。阅读、欣赏《凌晨一点半》读者无疑会受到这种种不同类型感情的审美体验。从而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情。
     “十年动乱”前,“左”的政治路线和文艺路线抹煞诗人自我的感情,偏面要求诗人抒写“大我”的感情,导致大多数诗作空洞,概念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三代诗人强调“个人化写作”导致新诗疏离时代与现实,走向“私我化”、“私人化”的歧路。第三代诗人的不少诗作发泄生命本能和欲望,喋喋不休自我隐私,导致诗作毫无诗意和美感。梁敬泽既注重抒发主体自我的感情,又注重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努力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为人民大众的感情、时代的感情,注重抒发人民大众的,时代的,也就是大我的感情。第一辑“心灵之歌”,《中国的力量》一诗中,诗人豪迈 唱道:“铺天盖地的中国景观,在/无数滴汗水的守望下/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工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也许,这就是力量,这就是/中国的力量”。象这样豪迈地抒写“大我”感情的诗篇,这本诗集中还有不少。因此,这本诗集的抒情,达到了抒写“小我”感情与抒发“大我”感情的统一。
语言自然、流畅,风格清新、率真是这本诗集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作者注意采撷日常生活语言,并加以适当的提炼与稚化,因此,这本诗集的语言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学色彩。
就诗的表现手法来说,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并不曲里拐弯、象征暗示,因而诗意明朗显豁,无晦涩难懂之弊。
从生活到诗是一个艰难的创作过程。诗人要创作出好诗,必须注重生活的提炼、诗意的提炼、意象的提炼、语言的提炼、形式的提炼,还要注意题材的多样化、风格的多样化。作者还年轻,希望继续刻苦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诗篇。
 
                              2017年5月26日写于上海景风楼
 
注;潘颂德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学评论家。
 
 
 
 
生命里都有绝伦之音
    ——简说梁敬泽《凌晨一点半》
                         马启代
 
诗歌所有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它的本质,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流派什么样的个人禀赋,其实都离不开“生命”二字。年轻的梁敬泽把自己的诗笔置于“心灵、爱情、故乡、他乡”,其实就是根植于自我的“生命”之中。这样的写作符合了诗歌这一古老艺术的血脉精魂,有着情感和精神的支撑和大致不会坠入虚妄的坚定。这样的坚守和写作属于有根有方向的行为。环顾当下,能觉秉承这一古训的举动尤其值得肯定。
但我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古主义者和俗常的新古典主义诗人。敬泽说他一面进行古典式写作,一面进行现代诗写作,我想在赞许他能独自思考一些问题之外,尚不能认定他对“古典式”、“现代诗”等有了更为深层的和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事实上,梁敬泽的文本尽管透露出他对古典资源和现代技艺的双向汲取,但都不能说已深入其艺术的机理。不过他的可贵之处在于顺应了生命的感动和真情的呼唤,使他那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诗心发出了真挚深情的“爱之声”。东方诗学说到底就是情感诗学,现代智性美学元素的渗入不是靠东施效颦的仿写和复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先锋和创新所能涵盖。按我一向的看法,真正的艺术一直潜隐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文字背后,在命运的刀锋浪尖之上。从这个角度看,《凌晨一点半》中的大多数诗篇属于诗人的心灵独语,是源自真诚的吟唱,是沾满生命风霜雨露的歌谣。这声音来自万籁俱寂的深夜,显然迎合了大地自然的律动,使“小我”之情具备了宽阔的精神场域。据此而论,这部诗集作为诗人的处女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时代,抒情似乎被视为另类,许多诗人要么在风花雪月和装神弄鬼中度日,要么在苦大仇深和歌功颂德中迷狂。我不敢说梁敬泽的诗歌已经形成足以令人侧目的独特个性,但他以“歌”命名的诗行的确出自生命的真实。我认为,除了诗人的身份特征和精神认知外,诗人的写作始终不能偏离生命这一先决条件,其次,天赋和写作经验又是成就诗人的另外两个条件。很显然,梁敬泽第一个条件是具备的,至少至今的写作绝少偏离。天赋具有天生的成分,但需要另外两个条件的护佑和滋养。从他自然、流畅、没有雕琢和生涩的表达来看,梁敬泽肯定经历过一定的语言训练,也即懵懂期的刻苦书写。这不能仅仅看作历史话语范畴的浪漫抒情,他的浪漫抒情明显融合了古典的乡愁、青春的躁动、情感的繁复和现代文化的变异等质素。如他的《我对故乡的爱,谁也代替不了》《在没有醒来的梦里》《绝伦之音》《伊人》等诗篇对此都有印证,那“放眼望去,我看到薄瓦在木屋上发霉/有的长出一些青苔/仿佛种着春天”等句子就是例证。据此,我们不妨对新的浪漫主义给予某些期待。
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些明显说教性的句子和关于庞大词语的抒写,我倒不是完全反对此类写作而是要因人而异、各取所长,特别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尤要谨慎。诗人应警惕来自主流话语、现实话语和文化语言的迫压和俘虏,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隔离开这个环境,甚至这都不能完全怪罪写作者本身,不过就目前中国当代诗人而言,最优秀的那部分只能是与狼共舞的绝地新生者,我说这些当然希望梁敬泽以及年轻的诗人们最终属于这部分、至少精神视角对此有所仰望。好在梁敬泽宣传自己是在“用心写作”,但“用心写作”与“用良心写作”不仅在于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其能指和所指甚至特指皆有大差别。我不能认同“不同的表达适合不同的读者”这句话,首先因为这句话不应来自诗人之口,其次这句话在世俗层面看几乎是正确的废话,它的本意已经被深度污染和置换篡改。我一向强调诗人首先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个人和社会有所承担和坚守,那才有诗歌和精神的光芒在这个时代不断绽放。我希望说给年轻的诗人这些话,希望有更多人的以自然光亮照耀他人,不期望人人说对,但却是我的真话。
诗乡绥阳,我二十年前翻山越岭与桑恒昌先生等曾开车前往,那场1997年的首届绥阳诗歌节,辣椒和豆豉与诗歌一样给我留下梦牵魂绕的念想,还有与绥阳诗友之间一个情未了的插曲。相信历史一定会给我时间再赴贵地,重温那里的山水人文。
 
 
(马启代,诗人,诗评家,“为良心写作”的倡导者,“长河文丛”、《山东诗人》主编。)
 

 
 
重于现实的雕刻与对撞
              —简评青年诗人梁敬泽的诗
                             范夕波
 
我与青年诗人梁敬泽相遇起源于一条手机短信,当时他是为《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一书上海的组稿负责人。我给他和负责山东地区组稿的一位负责人发手机短信联系,得到了梁敬泽的回复。后来邀我出任他创建的无忧诗社顾问,我欣然应允!我们多次交流过,对他的人与诗印象较深!现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布置的诗境,去感受他直面现实重于现实的锐利、柔婉的雕刻与对撞,对立的挖掘与尖锐的呐喊,催人惊醒撼人心魂的冷视与重击!去感悟他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孜孜以求跋涉前进的荣耀与光明、暗淡与突围、成功与失败,去洞悉他在光怪陆离矛盾频现的人生社会里日趋切实的探索与奋斗、挫折与成长、痛苦与幸福!
试看:《麻木者》一诗。人世间,凡古今,多少虚拟的、罪恶的、该死的东西捉弄了多少冤魂!可一时的“我们无法戳穿恶魔的心机”,缺乏斗争策略与经验的“我们”只是悲悯“挨揍的羔羊”,只是发出无奈的叹息!“多少隐忍是别人看不见的/尘世间,多少结局,并非甘愿”,实乃千古绝句!道出了万古真理!诗人愤恨指向“那些幸福底下的残酷”,那些阳光下罪恶的私欲勾当,“是没良心的家伙,让恶行在法律的边缘蔓延/而那些被剥夺劳动权益的工人/尊严早已屈于无奈。”强势与弱势的博弈,卑劣与痛心的对视,都在诗人无情鞭挞揭露刻骨铭心的议叙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荒唐》开篇劈头直指“荒唐,一切都太过荒唐/竟然,心甘情愿卸下尊严/竟然,就这样任人宰割,毫无反驳/这是何等的荒唐!”抨击掷地有声!“不!是我太过唐突,是我看不到他们内心的隐痛/是他们,不愿将疼痛喊出来。”笔锋急转入内心,自我解剖,否定自己。笔锋再转“如果非要说荒唐,是那些违背良心的家伙太过棘手/才让众多弱势群体摆脱不了现实的荒唐”,愤怒之言溢于言表!那些“违背良心的家伙”“太过棘手”,这群极少数的依然我行我素好似处于法律盲区的“败类”,他们在现实世界里恣意横行,欺凌霸道,恃强凌弱,让一些弱势群体“雪上加霜”,处处受难。这是社会中或许还没有受到制裁的极少的反面案例,但迟早会得到纠正并对“暴戾者”施以惩治,对弱者还一公道、施以扶正救助。如此,社会才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行!另首拔剑弩张,在否定中推开“像枪弹,不!/是沾满怨恨的剑”,再否定中推开“别说看不见/它有时像锋利的尖刀”,进一步推到“有时像铁块,在火炬中倍受淬炼”,再否定中斩钉截铁“不!是无奈/是你捉摸不透的影子”,像一条暗道里的响尾蛇卑劣猥琐、见不得正义与良知、真理与和平“蜷缩在阳光之外”的《矛盾抵不过的现实》。
诗人毫不留情抨击社会阴暗面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大自然动情的吟咏。回音里几只鸟雀也在唱歌,“薄瓦在木屋上发霉/有的长出一些青苔/仿佛种着春天/种着我的乡情和七色彩虹”,故乡的木屋上好似种着愈来愈亮愈美的春天,种着我绵延不绝永恒万里的赤子之情,种着我生机盎然、如七色彩虹一样大放异彩、绚丽夺目的锦绣前程、绮丽未来!那是生生不息的根脉源泉!那是儿走天涯梦绕魂牵的心灵火炬与滋养人生长途的不尽之光!这一切,一切皆“在还没有醒来的梦里”……这是美好的梦,繁衍孵化着无穷的明日!(《在没有醒来的梦里》)。把曾经的苦涩和现在的荣光,对父母的养育,恩师的栽培,亲朋好友的鼓舞之情,均呈现在晶莹剔透、倍加感恩的“泪水”中,均“融入一杯酒,一杯清纯装满泪水的酱香酒”中,欲把所有畏惧的阴影,痛苦的呻吟和狼狈,以一杯酒之魔力,抛之。让“九月的风声,将它们飘得更远”。可见诗人爱憎分明、襟怀坦荡、豁达豪迈!(《在这盛大的九月》)。诗人回想那逝去的爱恋,我的沉默宛如“一根矗立的电杆”, “任由你亲吻”,尽管“你还是那么羞涩”,我又“像一个傻呆”,“你的脚步总迈在我的前面,而我/不慎,踩到你的脚跟”,透过这些细节,把相约相恋的“我”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动人!等它们已逝,那些被动的幸福美好都变成了耐人咀嚼甜蜜回味忍俊不禁的“偷笑”,“笑你的主动不够长久/笑我被动的幸福,在某一个秋天/不见了踪迹”(《不慎,踩到了你的脚跟》)。诗人对大自然的醉心倾听从一片落叶开始,他引领你渐次进入大自然美妙无比沁人心脾的怀抱。“你有没有认真的听过,一片落叶/引发的秋音。”让人联想到从落叶的大地显现的浩阔深邃的穹天幽远飘逸的大块白云以及它下面溢金流彩的遍野花果滔滔万古的锦绣江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诱发的声响。“有没有在深夜时,偷听幽魂与夜风搂抱时/发出的摩擦声/在碧树扶疏时,有没有从柠檬树上的鸟鸣声中,辨别是雌性还是雄性?”如此开掘出搂抱的“幽魂与夜风”生发的擦摩声,那窸窸窣窣的声音自咫尺抑或天际飘来。而我,一个血气方刚、才华初绽的青年文学才俊“听到的,是大自然的绝伦之音”,多么铿锵有力激情四射的“绝伦之音”!那富有天地绝响的天籁之音!裹我围我绕我穿我淹我,我沉浸在这浩渺古今的深幽静远的透明的声音之中!(《绝伦之音》)
对大千世界普遍存在的大龄剩女,也是诗人关注的触角。他把笔伸向了她们,亮出工笔似的特写镜头“只有他们的笑容太过僵持,面容也有些苍白” “他们紧锁眉头,封闭心门”“在云的相思树上,藏着魂牵梦萦的剩女” 生活的艰辛、思恋的痛苦烦恼都不经意间写在了脸上、心上。而我“徜徉在春天的旷野里,与着殷红的彗星,拥抱旷野里的初春芳香”,且感受到了剩女的温暖。诗明暗交织,布局合理。“这里只有,你的,我的,染色体。/在异乡的墙上”,进一步暗示在异乡他与那些渴望爱与被爱的“染色体”(《剩女的诱惑》)。
诗人不乏对天灾的触及。从设若、质疑、认可“雨的眼泪”,到否定、肯定“雨的眼泪是一把尖刀,带着血腥味”,诗人闪电神来之笔,“雨”转瞬由美好的“珍贝”一眨眼变成“拎着尖刀滴着血的刽子手”,愤然之情油然而生!这突似晴天霹雳,惊雷陡起,令人惊愕、目瞪口呆、触目惊心!把泛滥成灾的“水祸”推到读者眼前。诗以“受洪灾了的土地”为证,巧妙印证了古今中外雨灾的可憎可恨!(《雨的眼泪》)
 这位脚踏实地、勤奋耕耘、富于探求创新实验在诗坛展露才华锋芒的青年诗人,必将随着他坚实的步履,进一步提升生活的储备、诗意的锤炼、阅历的丰厚,必将伴随着蒸蒸日上的祖国创作出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大器之作,我们拭目以待。
 
2017年6月29日
 
 
范夕波。山东著名诗人、评论家。臧克家诗歌研究会研究员。白浪河诗派创始人。《白浪河诗刊》、《文学家》、《渤海诗人报》主编。)
 
 

 
静听夜心
             ——读梁敬泽诗集《凌晨一点半
 
周鹏程
 
 
青年诗人梁敬泽是我的QQ好友,也是我的微信好友。他在2015年的时候就和我保持着联系,我为他在诗歌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鼓掌,他也常常在我的朋友圈里点赞,这样的时光推移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卡夫卡说过: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作为一个诗歌执著者,梁敬泽从贵州来到上海,在喧嚣的都市里,4年里他是一个十分平静的写作者。
今年是新诗诞生百年,国内诗学理论机构对中国百年新诗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不管怎样闹闹哄哄,中国新诗这驾马车终归还是要向前赶路的。难道所有诗人都重新返回时间的隧道里去摇头晃脑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于中国新诗的论争,只是学术上的探讨,对于真正新诗的发展毫无意义。你争与不争,你说与不说,新诗都在发展。诗歌的写作立场是什么?诗人的个性是什么?有评论家把诗歌写作分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我个人是不赞同这样歧视诗歌、不尊重诗人的无聊区划。相反,民间诗歌的力量绝对不能低估。
前不久,重庆江津《几江》诗刊在古剑山搞了一次新诗研讨会,我在发言中引用了吕进教授的话:新诗现在不缺刊物,到处都是庙堂的或民间的诗刊;新诗现在不缺活动,到处都有诗会,研讨会,采风;新诗现在不缺奖励,到处都在颁发名头繁多的诗奖;新诗更不缺诗人,到处都有“无人赏,自鼓掌”的诗人。新诗缺乏的是读者,这是新诗最大的致命性的危机。已经百年的新诗,至今仍然基本游离于中国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和古体诗词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这一番感慨发人深思!
令我很欣慰的是,一批90后的诗歌写作者目前顺势而上,在中国诗坛开疆破土,这股新力量必将是中国新诗的未来!敬泽诗弟便是其中之一。
    梁敬泽,生于贵州农村家庭。他的经历简单不复杂,更多辉煌正在书写。
把梁敬泽第的诗集《凌晨一点半》全部读完,我认为抒情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质。实际上抒情性就是中国新诗的最大特质。敬泽诗弟的抒情是有根有据的,不是无病呻吟;敬泽诗弟的抒情有泥土的清香,有大山的质朴,有青春的芬芳,有城市生活匆匆的脚步......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万千风景,青山绿水,城市和山川的风景线。在语言上,坦荡、自然、率真的表白、倾诉、叙述以及灵魂的对唱。并且风格清新、流畅、优美、感情淳朴、天然。在丰富的意象表达中展露爱的简单与复杂的燃烧。
因为他来自贵州,出身农村。所以他热爱家乡,热爱农民。诗集里有一首诗《农民的影子》:弯身打捞野草/摇摇晃晃的在水中晃荡/田梗上,一头牛和人的身影/倒影在水田里//太阳还没有升起,匆忙的身影/背着背篓和锄头/迈过山路,穿过林丛/锄头和人的身影/映照在土地里/阳光下的影子/一个农民和一个影子/做着同一样的事情//暗淡的烛光/坐着抽烟的背影/还有学着你吐烟的画面//它是影子//和着你一样的眼神//在漆黑的夜里寻找光明。
这是人间真情的诗意表达。他的表达本真、朴素。就像一个远行的游子,在深夜,在凌晨一点半,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呼喊故乡!
诗歌属于生活。可是有些诗歌写作者把诗歌与生活隔离,把诗歌与读者隔离,把现实与幻想隔离,把生命抽象,让诗歌与我们渐行渐远。孤芳自赏的诗人却全然不知。
不管社会怎样忙碌,诗歌是可以回到生活的。今年五月,重庆38中学校为我个人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听者如云,学生和教师们受益很大。诗歌要回到生活,肯定需要好诗,需要像傅天琳《柠檬叶子》那样的清纯,需要像李元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的情调,需要像娜夜《生活》那样的生活,需要带露珠、冒热气、有汗味的伟大作品!
我不想在这篇评论里过多引用敬泽诗弟的句子。因为太多的好句子,我无法一一引用完。我只想说诗,说年轻的诗人。汪国真有首诗叫《年轻真好》: ......那湖水的丰盈/是我们蓄满的深情/那空气里激荡着的是/我们露珠般闪烁的笑声/年轻真好/真好年轻。
年轻,可以坐下来与柳枝诉说情怀;年轻可以奔跑起来与白云追逐;年轻可夜夜在凌晨一点半静听夜的心声!敬泽说:花蕾的芳馨肆虐无阻的瞥了它一眼/春天的溪流牵动馨悦的春阳/暗影中打坐的夜宿人/蹩进宁静的星空,欣然掀开夜幂中的面纱/将静谧的夜拉长,撇下夜的沉寂,静听夜的心声。
也许这就是他在夜里学写作的原因,也许凌晨一点半是他诗歌的矿藏,也许凌晨一点半他可以找到诗思,可以在诗意里让世界告诉未来。再读这首诗:《凌晨一点半》:深信,不只一个人/在凌晨一点半写诗,在难眠之夜写诗。/你瞧!瞧这深夜,村庄都在打着鼾声/窗外的树枝也睡了,只有微风在轻拂/不必点透/微风是我/这样的知己,不是远方的爱人/也不是邻近的桦树/而是被拂动的一叶
点穿了我的心思......
《凌晨一点半》是生命与灵魂的对白,是现实与理想的交融,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凌晨一点半》是诗人在诗歌里的生活方向,是诗人千波碧浪的翻腾,是一个年轻歌者面朝黑夜的咏唱。
掩卷,仿佛还可以听见夜的心跳!
 
2017年7月27日于重庆
 
(周鹏程,70后作家、诗人。出版诗集《花开的声音》《迷雾城》《旧年的雪》,报告文学集《青春踏歌》、评论散文集《永远的影子》。主编多部文学选本。在各大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余字。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现供职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作品摘自《凌晨一点半》第一辑
 


不慎,踩到了你的脚跟
 
瞬间的回眸,让我想起相约的那个春天
你还是那么羞涩,我却依旧沉默
你吻我时,我像一根矗立的电杆
一动不动,任由你亲吻
你牵我的手时,我像一个傻呆
你的脚步总迈在我的前面,而我
不慎,踩到你的脚跟
这些逝去的时光,让我情不自禁的
在某一个夏天偷笑
笑你的主动不够长久
笑我被动的幸福,在某一个秋天
不见了踪迹
〔2016.12〕

我的桌椅靠着窗
 
夜深了,窗帘被夜风掀起
我以为是她在窗外偷偷看我
恨不得把自己最柔的声音写进诗歌里
假装忙碌,装得精神
我朝窗外看时,月亮的眼睛也正朝我看
大约对视五分钟,慌忙地起立掀起窗帘
只见夜里的影子摇晃一下
才发现是一棵被称为人妖的树
离我的窗户很近
   
〔2017.2.27〕
 
剩下的果实
 
风,吹着,吹动一棵藜麦,吹着荒野里的一座山
我就这样感受风的方向
感受一股风顺着赤峰拐了一个弯,吹进薄暮的深秋
揭开了静谧的光景
如我所愿
我见到了秋光里的硕果
被一股风吹落在半空时
侥幸被美女接住
她躲在深秋的背后,偷偷的吃掉一半
另一半放在冰箱里一直冻着
直到我送给她情人节礼物
她才将另一半送进我的嘴里
 
〔2017.4.2〕
 
凌晨一点半
 
深信,不只一个人
在凌晨一点半或难眠之夜写诗
你瞧!瞧这深夜,村庄都在打着鼾声
窗外的树枝也睡了,只有微风在轻拂
不必点透,微风是我
这样的知己,不是远方的爱人
也不是邻近的桦树
而是被拂动的一叶
点穿了我的心思
 
大多数的人,都熟睡了,时间没有睡
不用点穿,时间是我
正在一分一秒的转动
 
〔2017.2.16〕
在没有醒来的梦里
 
偶尔吹来的风,带着颠簸的来路
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画出所有曲折
与晚风里的春光,交织不离
占据高处,迎着稍微猛烈的风
呼喊
我的声音喊出去时,天色已晚
听到回音时,几只鸟儿正在唱歌
放眼望去,我看到薄瓦在木屋上发霉
有的长出一些青苔
仿佛种着春天
种着我的乡情和七色彩虹
在还没有醒来的梦里
 
〔2017.4.5〕
 
在这盛大的九月
 
在这盛大的九月,我想把最后一滴眼泪
融入一杯酒
我想把曾经的苦涩和现在的荣耀
一同倒入一杯酒
父母的养育,恩师的栽培,亲朋好友的鼓舞
所有感激的泪水,在这盛大的九月
融入一杯酒,一杯清纯装满泪水的酱香酒
我想把所有畏惧的阴影,在落日的黄昏
以一杯酒的法力,全部抛开
抛开痛苦的呻吟和狼狈
呼唤!九月的风声,将它们飘得更远
  
〔2016.12〕
冬天白花开
 
说起花,蜜蜂比我了解
它会采摘
春天比我更清楚,因为
花就开在春天
原以为
冬天里的花耐寒,不变色
结果花的外层都变成白色
原以为
繁花只会选择在春天绽放
落光叶的树不会开花,就在冬天
奇迹归来,雪花飞舞
大地披上了冬日的棉袄
树枝开了花,从来不开花的树
也都开了花
雪白,雪白的,虽没有
春天里的花香
这白色的花开得结实
驮弯了树的腰
 
 
眼泪

风在伴奏,云在歌舞
漆黑的夜要是开满了花
我会在伤口上,敷上花瓣
让那些忧伤的往事和着黑夜里的泪花
流淌,穿越脸颊
然后用舌头,尝尝眼泪的味道
 
借着手机屏幕的微光,欣赏着漆黑夜里
那双黑色的眼睛绽放的朵朵花瓣
将在我的泪光中,开满无数黑色的花朵
这花朵,被黑夜笼罩
没有光亮也没有人欣赏
只有我,在黎明之前
一次次走进你的世界
把眼泪绽放
 
 
 
 
我对故乡的爱,谁也代替不了
 
晚风里,有着飘零的乡愁,裹着童年的梦想
正如秋风吹起的黄叶,飘在了我的肩上
有的触碰了我的胸膛
在我的面前,缓慢的垂落在我的脚尖上
我就这样一动不动的站着,直到我的身上
堆满了乡愁
 
〔2017.3.18〕
 
凋零
 
那一株庭院的桂花树,在屋檐的阴影下
零落的开着花瓣,这样的不逝之梦
在岁月的漂浮中,抬起头,在幽静的林荫下凝望
曾枯萎过的花朵,在葳蕤翠绿的枝头上弥漫着芳香
正倾斜着你,仿佛又在瞬间凋零
 
穿越
 
是什么穿越历史的海岸?是心头上的一股暖风
还是手心里的一把汗?
沿着一朵云的方向,我看见云杉凛然起敬
蓝色的天空,有一团黑色的云在穿越
这是大自然的母亲河,无数条鲤鱼,鲫鱼、草鱼
以及不知名的鱼在水中穿越
在时代的崛起中,仰望天空,有飞机
和各种鸟儿在穿越
在大地的子宫上,有无数个人,无数种车辆
在青山绿林以及城市之间穿越
在黑夜与白昼之间
黑夜穿越了白昼,白昼穿越了黑夜
在时间的钟点上,不是昨天穿越了今天
就是今天即将穿越明天
 
〔2016.12〕

后记
 
 
我的诗歌来源于中国诗乡绥阳,启程于繁华的大上海。也许是受历史的影响或与接受的教育有关,我的诗歌,一部分还沉淀在历史。像是与汪国真,徐志摩等这一批诗人,生在同一个年代。因此,我把它叫做古典式的写作,而大部分就是纯粹的现代诗写作,即来源于“当下”。
记得第一次学写诗是2011年的春季,那是在校园,我悄悄地写,害怕别人嘲笑。那时,我并不知道什么是诗?写出来的作品,也不知道算不算诗?我大胆的自编自印诗集,来告别校园生活。现在翻来一看,似乎有些天真可笑。2013年,我来到上海,工作之余坚持诗歌写作。2014年参加上海“博林书房杯”诗歌大赛,“临港新城杯”诗歌大赛,侥幸获奖。随后参加颁奖,诗歌讲座、上海书展、市民文化节、名家朗诵会等。文学梦,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我很清楚,我的作品不够成熟。唯一做到的,就是在用心写作。在下,十分惭愧。后来,有人说我是真正的歌者。更是惭愧!哪能承受此话?为了不辜负良师益友的厚爱,不辜负相关单位领导对我的支持和鼓舞,不辜负家乡及亲人对我多年的期盼。我常常琢磨着自己的作品。还缺点什么?为了弥补自己的缺点,我准备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以开阔的视野,抓住读者意识和跟上诗歌的发展趋势。遵循诗歌的基本规律,即不忘历史也不至于让作品显得陈旧。为了达到这点,我在努力着。
2017年,是我比较繁忙的一年,几乎没有时间修改《凌晨一点半》这部诗集。但还是决定在今年出版这部诗集,大不了出版期间每天少睡一个小时。终于完成诗稿。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还是想说:“不同的表达适合不同的读者,”至于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时代写什么作品。我会沿着诗歌的发展方向, 一直探索下去。不为什么?只因为我爱好文学。喜欢借“文学之好,补自己不足”。喜欢用诗歌的方式,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
 
 
                                                  
                                          2017年5月14日于南京
 
对本书的点评:
 
潘颂德(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凌晨一点半》语言自然、流畅,风格清新、率真是这本诗集的显著特点。作者注意采撷日常生活语言,并加以适当的提炼与稚化,因此,这本诗集的语言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学色彩。
 
   
马启代(诗评家,《山东诗人》主编) 
 《凌晨一点半》中的大多数诗篇属于诗人的心灵独语,是源自真诚的吟唱,是沾满生命风霜雨露的歌谣。这声音来自万籁俱寂的深夜,显然迎合了大地自然的律动,使“小我”之情具备了宽阔的精神场域。据此而论,这部诗集作为诗人的处女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赵卫峰(诗人,评论家)
梁敬泽的诗,语言淳朴,取材多样,紧帖现实,在城市化环境与传统文化背景的交叠处,较好地刻画了另一个自己。他真诚地呈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歌的执著追求。
 
                                
    范夕波(山东著名诗人,评论家) 
这位脚踏实地、勤奋耕耘、富于探求创新实验在诗坛展露才华锋芒的青年诗人,必将随着他坚实的步履,进一步提升生活的储备、诗意的锤炼、阅历的丰厚,必将伴随着蒸蒸日上的祖国创作出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大器之作。
 
王舒漫(诗人,文学博士)
    这个书名就像诗意的小短笛,你可以任意从时间的笛孔奏出奇妙的乐曲。其次,对于故乡,对于我们小小的眷念,诗人有朝霞般的目光,在这本诗集中表达了质朴的情感,用正视思考的眼睛,对生活,爱情充满浓郁的色彩和忧伤所折射出伟大的光辉。
 
肖志喜(诗人,文学博士)
    诗是神圣而又美好的,带给人们更多的遐想和深思。作为一个喜爱诗歌的人,阅读过很多的诗歌,但真正能让我产生感动的诗寥寥无几。自从拜读梁敬泽的诗,自有一种催人高歌,令人亢奋的激情。他是在用心写诗,不是为诗而诗。在他的诗中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深思,诗歌中渗透着他对社会对生活浓浓的情和爱。他用细腻的笔触把生活描摹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
 
杨昌洪(贵州省十大德师之一,教育哲学博士)
 翻阅《凌晨一点半》,在每一张扉页中触摸那抹从寂静里奔涌出来的灵感,带着生活的温度,化成一个个直抵心间的文字,盛开在许多个宁静的夜里,有挂满星空的乡愁,有散落山间的烟火,有万千风景中缕缕的悲天情怀,还有堆砌起来的令人怀念的流年时光,含着刻骨销魂的爱恋,以及只有在夜深人静才有的深邃思考,是那么的真、那么的纯粹,洒脱淡雅、 素净清新,柔美细腻。
 
陈昂(畅销书作家,诗人、学者,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行者基金形象大使)
  敬泽的诗,细腻柔和,运用独特的“慢抒情”方式讴歌自然,讴歌生活。诗人即哲人,思想是诗歌的灵魂,敬泽的诗,就像“大厨”用慢火烹饪一道“小菜”,烹饪的过程散发着清香,读者在芳香中品读,在品读中感动,再感动中寻找。读敬泽的诗,我们的心仿佛化作“孩童”,在静谧的夜色里,涂抹彩色的星空,寻找那颗最为“隐秘”最为“潇洒”的流星。
 
                                    
 
周鹏程(诗人、作家)
《凌晨一点半》是生命与灵魂的对白,是现实与理想的交融,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凌晨一点半》是诗人在诗歌里的生活方向,是诗人千波碧浪的翻腾,是一个年轻歌者面朝黑夜的咏唱。
 
                     
 黄明仲(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乡》主编)
梁敬泽的诗充满青春活力,哲思哲语直抵人的心灵,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
                       
韦忍(80后诗人)
敬泽的诗安静、温婉,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读他的诗,就像在读他的人品和性情一样。从第一眼看到他起,我就一直固执地以为,敬泽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内心透明,情感透明。很多时候,我时常惊叹于他身在都市,却时时保持着一颗平和安静的心。在他的那些看似散漫的文字里,我更多的读到的是他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真诚和友善。在他的文字里,你很难发现他有现在大多数九零后诗人的浮躁和偏激,为生活默默而写,为自己默默而歌。他是一个用心灵在大地上默默写诗的歌者。
                                   
周光敏(贵州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诗集名字独特,即像是诗人夜半时活跃的诗兴,又像是诗人在月色笼罩下的凝思。期待,能早日触摸到敬泽笔下《凌晨一点半》小精灵的跳动,茧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光……
 
                  
 伊萍(广东知名女诗人,无忧诗社副社长)
 
 《凌晨一点半》,这是一部美妙的诗集。夜的光芒是五彩缤纷的,所有走动的事物,都满含情感。从诗人体内的情转化中,蕴藏着磁性的诗意,有着吸附震撼的力量!
 
                                    
王荣根(诗人,小说家,上海浦东新区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敏锐的创作眼光,立足用熟悉的物体来切中时弊,透析其内涵,表现出创作个性定力。意象、情与理处理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