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泸州坚持“诗词教育进校园”近30年 参培学生逾20万

2017-02-17 作者:川江都市报 | 来源:孙骋 | 阅读: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泸州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张船山的《咏泸州》更是被泸州人传颂至今。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泸州的优良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皆因泸州从教育部门到教育机构,乃至民间组织对年轻一代的“诗教” 足够重视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泸州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张船山的《咏泸州》更是被泸州人传颂至今。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泸州的优良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皆因泸州从教育部门到教育机构,乃至民间组织对年轻一代的“诗教” 足够重视,回看泸州二十年,参加传统诗词学习培训的学生人数已逾2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W020170217381600813970.jpg

泸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靳朝济在协会活动上即兴作诗

  “诗词教育进校园”坚持近三十年,成为泸州名片

  “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人的素养,乃至社会地位,廓而大之,有利于建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泸州,坚持了近三十年的‘诗词教育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泸州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泸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靳朝济认为,传统诗词文化在泸州有着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市诗书画院是泸州第一个诗词交流组织

  靳朝济见证和参预了泸州近三十年来传统诗词文化的发展变化,他告诉川江都市报记者,泸州市诗书画院创建于 1986 年 5 月,由已故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张婉萍和全市颇有知名度的老诗书画家组建,张婉萍亲任院长。这是泸州市第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创作、研究、交流的群众文化组织,诗词交流是其中重要的活动形式。三十年来,泸州市的诗词爱好者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诗人群体,保证了泸州市传统诗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屈原魂”诗词大赛,已经延续26年

  泸州市诗书画院的成立,为泸州市爱好古诗词的群体提供了较为方便的学习交流,以及提高的平台。 “传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为了让这一优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需要从校园着手,让传统诗词文化在青 少 年 群 体 中 产 生 影 响力。”靳朝济回忆,1991年,为了推进“诗教进校园”活动,张婉萍、谢守清、王德宗等泸州市著名诗人在市政协、市教育局、各中小学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办了 “泸州市‘屈原魂’杯中小学生传统诗词大赛”,这个文化竞赛活动每年一届,至今已坚持了26年。

  上世纪90年代末“诗教进校园”,泸州模式轰动全国

  “大赛的举办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香港阳光卫视等高端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关注与报道。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全国诗词楹联大会’上,当全国各地的教育家和诗词界代表在会上讨论‘诗教进校园’的可行性时,泸州高中的与会代表发了言,引起轰动,有专家说:我们还在研究‘诗教进校园’的可能性,想不到四川泸州的校园诗教活动已经进行了近十年。”靳朝济认为,传统诗词文化不能局限于一个小的圈子,想要让这方土壤肥沃起来,需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泸州市诗词学会,注重培养和吸收年轻血液

  随着泸州市爱好古诗词群众基础的增加,2005 年5月,泸州市诗词学会应运而生。“它属于四川省诗词协会的分会,是一个纯粹的诗词交流组织。”靳朝济说道。为了打开传统诗词文化在泸州的影响面,增强影响力,泸州市诗词学会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过去爱好传统诗词的群体被人们戏称为‘8765 部队’,也就是说搞传统诗词的人年龄层集中在中老年。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泸州市诗词学会一直注重培养和吸收年轻血液。为此,学会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中青年诗词组’。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培训和提高,但是,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提高,中青年诗词组已经成为泸州市诗词学会的一支中坚力量。诗词学会的成员平均年龄逐渐降低,最小的成员仅 18 岁。”靳朝济说,一些在“屈原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年轻人都被泸州市诗词学会吸纳为会员,他们有希望成为泸州市传承传统诗词文化的“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生力军。

  具有诗词文底的教师,是“诗教”的基石

  2015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树喜在泸州举办的“四川省诗词进校园”研讨会上指出,诗教是文化兴邦的重要支撑。中华诗词及其以诗育人的诗教活动,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承载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应试教育曾让传统诗词教学浅尝辄止

  泸州诗词活动之所以活跃,在于教学得力,且具有创意,因此形成了浓郁的诗词和诗教氛围。

  “以前的学校教育主要将眼光放在了应试上,对于传统诗词的教学往往是浅尝辄止。近年来,随着泸州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越发重视,各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转变。”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周寒天说,“诗教”是传统诗词复兴的重要手段。

  校园内筑起了诗歌文化墙

  “‘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夯实了学校的‘诗教’基础,现在很多学校内都筑起了诗歌文化墙,并组织了相关的文娱活动。有些学校甚至将传统诗词阅读课纳入了每个学期的语文课程内。学校在对教师的传统诗词文化评估上也开始日益重视。”周寒天指出,好的教 师 团 队 是“ 诗 教 ”的 基石,“拿这次《中国诗词大会》举例,该节目的嘉宾都是文化研究者,但在创作上还缺了些火候。教师同样如此,如果自身对传统诗词的理解达不到标准,只能 照本宣科,何以教授学生?”

  诗词学得好的学生,容易被高校破格录取

  周寒天说,近年来,各大高校对语文教师的考核日趋严格,“不仅要懂得赏析诗歌,还要能创作出传统诗词,以及教授学生创作的能力。以前有些语文教师自身连平仄关系都理不清,更别说是创作。” “《中国诗词大会》也有一些瑕疵,但这类综艺节目的受众面大,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屈原魂’大赛也有类似的作用,且更加契合泸州本土的传统文化发展。据了解,但凡在‘屈原魂’大赛上获得名次的学生,在其升学时更容易被高校破格录取。同时,其指导教师在职称评选上也有优势。”周寒天道。

  学习传统诗词,需要酝酿良好氛围

  走进坛厂九校的陈列室内,一眼望去,其墙上悬挂着的奖状令人目不暇接。曾任坛厂九校校长的曹仕林告诉川江都市报记者,坛厂九校的学生在“泸州市‘屈原魂’杯中小学生传统诗词大赛”上已经斩获了诸多奖项。“坛厂九校第一次参加‘屈原魂’杯的比赛是在 2008 年,从 2009 年开始,便一直囊括比赛的前三名,至今已有 8 年。很多人戏称坛厂九校已经斩获八连冠。”曹仕林告诉川江都市报记者,坛厂九校的学生在传统诗词文化上的造诣不低。

  初中生诗词造诣高,重点高中闻讯欲录取

  “学校里有一名叫做张再伟的学生,他性格十分内向,但酷爱诗词。在‘屈原魂’杯大赛上获得了诗歌一等奖的第一名,‘楹联’比赛上也一举斩获了头名。泸州高中闻讯后立刻找到学生的家长,希望能够将孩子录取入校。”曹仕林说,该学生的成绩并不拔尖,家庭条件也较困难。

  “该学校的教师说,只要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不光免除所有教学费用,还会为孩子提供生活补贴。”曹仕林表示,现在泸州许多高中对具有一定传统诗词底蕴的学生都趋之若鹜,这反映出当前泸州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即兴作诗能力强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校教师就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到了小学五年级以后,学校教师便会着手教授学生传统诗词的创作。学校也会定期组织一些传统诗词的创作比赛,对获得名次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在这种有意识的引导之下,学生对于学习传统诗词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曹仕林谈道,“2015年,坛厂九校的学生随杨正康先生夜游滨江路,杨正康随即命题,让学生们现场赋诗。”正读七年级的张再伟看着滚滚长江,瞳中几缕潋滟闪动,随即便作诗:“灯光多彩映长江,文物精华共赞扬。风过泸州闻酒醉,长留胜景谱华章。”

  “这种即兴的创作能力源于平日的积累,而平日的积累源于良好的学习氛围,氛围的创造源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源于教育者的引导。”曹仕林颇有感概地说。(川江都市报 孙骋 /文 孙孝莲/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