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我们生而所遇,无论盛衰,一切皆是赠予

——“天津诗人读诗会”第二期实录

2023-11-21 作者:罗怡 余数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以“天津诗人读诗会”的诵读之名向诗歌致敬!

  他们、她们、你们还有我们,以及这世间唯一娴雅的事情,就是心纳半分清苦,不激不傲地翻开一页页书卷,以“天津诗人读诗会”的诵读之名向诗歌致敬!我们不争,给忙碌的生活里多几分竹林隐士的清幽;我们不燥,跟随诗句的步伐,读诗,写诗,来将养自己心灵里那些孤独、寂寞、热望、期待、缅怀、爱和温暖,即使身畔江湖万里,即使抵达空山无尽,都无妨,我们无憾此景并心怀悲悯,生而所遇,无论盛衰,一切皆是赠与。

  2023年11月19日下午,一群追诗的人,共同相聚在天津市北辰区妇幼保健中心,开启了“天津诗人读诗会”第二期的旅程。

  这是一个迎接新生命、给予每个家庭希望、守护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地方,这与“天津诗人读诗会”建会的初心很相似,如守芝兰在野、如袖染梅香的心境,从不过问名闻与世俗!我们找到了这个守爱布爱的地方,读一段清欢的诗句,腹有诗书直取真心。谨记这份对诗歌的纯然之心,以读诗会为起点,走出更多的影响诗歌界、乃至整个汉语诗歌界的诗人。

  天津市北辰区妇幼保健中心主任赵辉接受了《天津诗人》读本编辑部赠送的著名画僧珠光禅师和著名画家谷军的书画作品,他代表北辰妇幼全体医务工作者向与会来宾表示隆重欢迎,赵辉主任说:“天津诗人读诗会”第二期在北辰妇幼中心举办,既是一种全新的医学与文学的融合发展方式,也是医学与文学的别样碰撞,不仅从思想认识上深入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还从实际行动上践行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初心。天津市北辰区妇幼保健中心中医科、中医妇科等十余位专家分别为嘉宾们进行温灸、拔罐、杵针、按摩推拿等中医体检项目。诗人子乔说:诗歌走进北辰妇幼保健中心,是文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前者是医治人心,后者是医治人体。灵魂与身体的相互碰撞,会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里诗歌美学的传播。

  本期读诗会,《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老师特邀请到诗人、画家、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原副主任侯保华老师为主讲嘉宾;并邀请了天津著名诗人汤文老师,作家、河北省沧州市文联副主席、沧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苗笑阳老师为本期特邀嘉宾;此外,为了留存住每位诗人的精彩瞬间,特邀著名画家、摄影家王大成老师为本次读诗会拍摄。

  “天津诗人读诗会”第二期由诗人余数主持,由《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老师开场,介绍与会嘉宾。

  诗人刘萍诵读了伊蕾的《写作生涯》与草人儿的《河水一样的命运》。侯保华老师点评:我一直认为诗歌是自我剖析过程中的自我赞赏,诗歌就是表达一个生与死的过程,达到一种极致状态的东西都是与生死有关,伊蕾的这首诗拓宽了自我意识的平台。

  陈佳妮诵读了诗人大卫的《虚无之诗》。苗笑阳点评:我的身份是文人还是商人,我一直在自己内心与自己作博弈,后来终于发现无论是何种身份,都离不开一个字就是“情”,而此也正是我们诗人所需要拥有的创作激情,大卫的这首诗总是刻意表达自己的“小”、到渺小到虚无,然而大卫的名字却是“大”,这大与小直接的博弈,也许越展示“小”,越是另一个角度的“大”,虚无的无在生活中是最小的,然而在道教中却是最大的,是诗人的一种独创的描写方式,就像今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安静下来品诗,就是一种“大”智慧。

  诗人王宏诵读诗人李建华的《一个剧终的人》与《十日谈》,侯保华点评:诗中每个结尾都很巧妙,从远到近、从主体到客体,诗歌就是语言的熟化,把语言蒸熟、放上佐料。诗歌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表述,不在于长短,只在于你是否把语言烹饪成熟。

  诗人上官李军读诵育邦的《中年》。苗笑阳点评:这是一首真正打动我心灵的诗歌,这是一首表达出了中年人迷茫的诗歌。什么是诗人呢?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我很难定义!什么是文学?是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是让我卸下满身疲倦的一间小屋,每个人不见得一辈子能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但总能用文字打动自己。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可能是美好的,但作为中年人却对现实生活无力抗争,终是明白人到中年求人不如求己。

  诗人吴成朗读博尔赫斯的《大海》。汤文点评:博尔赫斯本人就是个迷,他提到的大海就像生命一样,生命就是这样的——最后都会很痛苦地离开。

  诗人余数诵读加桑•扎克坦的作品《一如流亡者的习惯》。侯保华点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祖国的关系,每个地方都可以是家,这首歌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国际形势俄乌战争等,非常能触动我们,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诗人亦凝诵读林雪的《人核》与《兰花》。汤文点评:林雪老师我比较熟悉,是落花如言,人淡如菊的一个人。她的诗始终疏密有致,别开生面,保持着特有的风格。林雪老师的作品含蓄、温润,如同花的半开。她的语言没有口号,更多的是自我,有着超越生活与当下的深邃。

  诗人杨长根朗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侯保华点评:在当时的年代,汪国真的这首诗在逻辑和语言上是可圈可点的。

  主任医师邵建柱诵读仝小林院士的《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苗笑阳点评:这是一位院士创作的作品,在疫情期间的作品总能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想到诗人创作的灵感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启发——“悲悯”人生、悲悯万物、悲悯朋友,悲悯我们自己,“寻找”美好、寻找自由、健康、疾病、丑恶以及束缚我们不可预见却羁绊我们人生的一股力量。

  王宇诵读黄亚洲的《森林诗歌节在佛灵湖畔开幕》与殷龙龙的《不着边际的香山》 。侯保华点评:《森林诗歌节在佛灵湖畔开幕》这是一首非常生动活泼的诗歌,收放自如,非常有感染力的诗歌处理方式,语言也非常成熟。《不着边际的香山》,拟人化的语言,有自己的诗歌思维与逻辑,观察、提炼方式都非常巧妙,他有一种自我和时代的沉思,结尾的三句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收与放的结合非常能触动大家。

  诗人宋丽萍诵读朵渔的《最后的黑暗》和《泪水作为可燃物》。汤文点评:朵渔的诗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无奈、痛苦,却总能以平静的方式表达出来,泪水都可以作为可燃物。他的语言在70后很少做到如他这样可以信手拈来的。可以说是一位语言天才,从他的诗歌里可以读到很多东西。

  诗人罗怡诵读张作梗的《九月》与余秀华的《我爱你》。苗笑阳点评:《九月》让人无端泪涌,每次阅读我都会想要揣摩作者背后究竟有什么悲伤的故事。这首诗不禁让我想起曾经在丽江旅游的时候:有一个路边的游戏是写给50年后自己的一封信,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的根,是啊!握不住的根只能学会妥协,这种风筝无根的感觉就是震撼人的地方。读余秀华,要与她的灵魂对话,要与她灵魂的无奈对话。

  诗人周则伟诵读北岛的《回答》。汤文点评:我是听罗大佑的歌长大,读北岛的诗成熟,我计划未来翻着朵渔的诗老去。如果喜欢北岛,你一定能找到那个时代的很多答案。

  诗人徐子乔朗读了自己的诗句:诗是天上的星星总能照亮我们每个人。她说——诗人能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所见所闻所感,是非常高超的语言艺术。

  诗人苏静诵读了自己的“《山海经》系列组诗”,侯保华点评:苏静的山海经系列组诗有很多的哲学思考,与普通的诗歌有很大的区别,哲学思考可以达到更广的高度;苗笑阳点评:山海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每次看到《山海经》我总能想到涅槃这个词。是一次次的涅槃才能带来一次次的成长;汤文老师点评:我想到了一个人——苏珊桑塔格,他从艺术模仿的状态到后来的灵感枯竭,山海经的帽子过于大,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诗人应该摒弃这些大帽子的东西。

  年龄仅有14岁的邵弈萱朗诵了她父亲写的《小蚊之殇》一诗。

  苗笑阳做本次活动总结:自古文学与医学不分家,很多名人作家诗人都是医学生,我是新天津人,希望活动越办越好,让我们的更多诗人真正的爱上诗歌。

  伴随着《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老师这位诗世界金牌导游的宣言中,“天津诗人读诗会”第二期分享之旅进入了尾声,读诗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这群追诗人诗意生活的结束。著名诗人石英杰在《我所遇上的都是好的》一诗中写道:“是的,圆月将残/我已经遇上过最好的/还用害怕坏的/比较坏的更坏的吗/其实它们也是好的/都是,全都是/没有哪个例外/它们中每一个/都配得上这古老的山河/配得上激流中由盛转衰的那个我。”是的,“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过往循着缕缕月色纷沓而来;是的,我们拥有过最好的时辰,经历过最美的相遇,举目也见过最美的月圆,与那最好相依衬的是平淡甚而晦黯的,而月圆之后则是月缺,以前是,以后还会是,但,那又怎样呢?诗人的灵魂显然已从生活的泥淖中爬出来,触摸到了月光,从而使这首诗也闪烁出智性的光辉。谁说不是呢 ,之于宏大的宇宙,人类微渺如尘,生命本身便是幸之又幸,怎可忍心再去挑剔那些心中所偏见的不完美?月圆是美,月缺是美,“它们都配得上这古老的山河,配得上激流中由盛转衰的那个我”,而我们生而所遇,无论盛衰,一切皆是赠予(白小茶语)”。
 

附录

“天津诗人读诗会”宣言
 

  写诗、读诗能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改变吗?写诗、读诗能够让我们扭转命运变得高贵吗?写诗、读诗能让我们长命百岁拥有健康吗?

  不能!不能!不能!

  问题和答案都铁板钉钉,那我们为什么还读诗、写诗呢?

  一滴水渺小吗?它能坐拥大海。

  我们比一滴水如何?人世沉浮也不过如此。

  我们就是人海中读诗的那一位。因为我们知道,诗歌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是灵魂上的陪伴,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我欣赏奥地利作家卡尔•克劳斯的见解:“我的语言是一个世界妓女,我得把她变为处女。”

  好!让我们共同寻找新词语。

  当代美国诗人查尔斯•赖特阐述:“所有的艺术都是回忆。最好的艺术是对未来的回忆。”

  好,让我们一起来回忆。

  当代法国诗人让•贝罗尔有他的见解——“所有的社会都提防诗歌,与之保持距离。”

  来,我们读之、写之、保持距离之。

  我喜欢赫拉尔多·迪戈的感受:“相信我们所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据说那就是信仰;创造我们永不会看见的东西,这就是诗”

  来,我们接近信仰,来,让我们看见诗

  2023年10月29日上午九时许,一群读诗人将官宣——“天津诗人读诗会”

  开启抱团读诗之旅!
 

——罗广才2023年10月29日晨于沽上一番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