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中华文明与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座谈会在京举行

2023-06-27 作者:杨侠 | 来源:新华社 | 阅读:
王山在交流中指出,中国新诗在攀登文学高峰的路上,仍然要秉持中华文明的风格和中华民族的自信。要开拓创新、贴近时代、拥抱生活、汲取现代文明营养,使中国诗歌成为开放多元的世界文化思潮与诗歌潮流的典范。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杨侠)诗歌的魅力亘古至今,从未离去。新时代的诗歌文化,作为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亟待有新的突破与创造。6月25日,一场主题为“中华文明与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的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人士纷纷表示,诗歌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诗歌文化一直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完全有可能也被期待在当代文学艺术的建设中再立新功。

  人民性为基

  “文学艺术要积极主动地反映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创造,反映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成果。”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指出,文学艺术建立在人民的实践基础之上,不能游离于新的时代发展之外。

  白庚胜表示,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要符合时代需要的高度、温度、深度,这样的现代化之路完全有可能在文学艺术建设甚至在构建新的文明进程中形成新的突破,“出奇力、立新功”。兴之所至,他还在现场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各界有识之士共同“撑起中国诗歌的脊梁”。

  诗歌爱好者史少春表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诗歌始终赓续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表现着中国人的丰富情感、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新时代中国诗歌的再出发,有望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起点。

  生活力为源

  主持此次座谈会的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王山表示,诗歌应该破圈、跨界,与社会各个层面发生更紧密的联系。诗歌要让人民大众看得懂、受感动,与之共情并产生积极正面的力量。

  他同时表示,中国诗歌学会将推出“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系列活动,以线上“致敬劳动者诗人”系列直播和线下“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志愿者服务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将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作的诗句呈现给读者,激励广大诗人投入火热的生活。

  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认为,“中华文明和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论题恰逢其时,极具现实意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以文明的发展为基础,上承中国传统文化,且具有情系民众的深层情怀。要从形式和内容上融会贯通中华文明的滋养,并进行符合现代化需求的表达。

与会嘉宾在座谈会上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 杨侠 摄

  “中国诗歌的力量就在于应人心之力。不管是诗言志,还是诗的各种表达,各种关于诗的说法,其实点出了诗系文脉所寄。”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中国的诗歌一直跟中华文明紧密相连,当下诗歌的发展,其实是文明进程的延伸,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诗栖居在田间地头、日常生活,一切地方都有。这种突破了职业诗人状态的生活性,是中国诗歌非常大的特色,本身也是诗歌发展重要的活力来源。”

  多元化为媒

  王山在交流中指出,中国新诗在攀登文学高峰的路上,仍然要秉持中华文明的风格和中华民族的自信。要开拓创新、贴近时代、拥抱生活、汲取现代文明营养,使中国诗歌成为开放多元的世界文化思潮与诗歌潮流的典范。

  作为诗歌的爱好者与实践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代诗歌的百花齐放是应有之义。《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唐晓渡、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瞿弦和等与会嘉宾从各自专业性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现代化表达的方式及重要意义。

  “当代诗歌发展,有望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交融,值得全力去推广拓展。”与会人士纷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