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红诗讲座”又开学了!

——塘桥红色诗歌朗诵讲座开学典礼暨上海市“老有所为杰出典型人物”桂兴华颁奖仪式侧记

2023-02-17 作者:小红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桂兴华是一个坚持用昂扬、深情的诗句反映大时代、传播正能量、个性鲜明的“红色诗人”,他所创作的鸿篇巨制,所传递的澎湃的气势及生动的细节,为当代诗歌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做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他无愧是诗歌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不该坐的总坐不住
  应该来的迟早会来
  历史的巨手
  终于打开了前门,打开了永定门
  紫禁城所有的城门
  全部向新的主人打开!……
  唯有这面
  你在南湖小船上宣誓的旗帜
  才使革命
  一步步登上了
  能笑谈几千年风云的检阅台
  你那操着湖南口音的宣言
  雷一般震醒了1949的脑海
  你那特定的呢制服
  第一个穿出了新中国的气派
  十月的日历
  从此被五十六个民族的
  二十八响礼炮欣然轰开
  
  一个诗人把一生中最壮丽的诗篇
  写得多么自在
  这天怎么特别的蓝
  这云怎么格外的白
  广场被当成了一张稿笺铺开
  每一个标点都来自欢腾的人海
  整个中国不就是一首宏大的诗吗?
  格律是雾的沉沉一线
  韵辙是水的茫茫九派
  你不是仅仅靠一个人写
  而是发动了村村寨寨
  
  才终于写出了此刻
  印在每一双眼里的长卷
  举在每个人手上的等待
  你酝酿的佳句
  就是此刻飞向晴空的每一片云彩……
   
   这是桂兴华1993年的成名作《开国大典》中的一段,由朗诵团奚虹、茅宝珍、毛国治、张贤
  春、高传华朗诵,激情汹涌,久久在2023的开学典礼上回荡。
  正如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授予桂兴华“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 桂兴华是一个坚持用昂扬、深情的诗句反映大时代、传播正能量、个性鲜明的“红色诗人”,他所创作的《跨世纪的毛泽东》、《邓小平之歌》、《兴业路》等鸿篇巨制,所传递的澎湃的气势及生动的细节,为当代诗歌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做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他无愧是诗 歌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2月15日下午,桂兴华事迹的宣传片播放以后,上海电视台退管会副主任张义华,宣读了这次桂兴华在全市“老有所
  为”评选中获奖的通知及详细内容。
  塘桥街道领导致贺词。
  桂兴华向上海图书馆捐赠长诗新作《秀上海》的部分手稿和两本已经发黄的他珍藏的1979年返城日记本。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是塘桥的老朋友了,今天又做了富有新意的讲话……
  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团员宣读了陈圣来、黄亚洲、赵振元、李君俊的贺信。
  当年“上海地铁朗诵角”的开创,历历在目,今天他们派来了三位负责同志前来献花。
  桂兴华的母校浦东中学特地送来了大花篮,张俊老师讲话。
  作家、学者何成钢专题发言。【附后】
  朗诵团副团长、塘桥居民奚虹的发言,围绕“三个没想到”,引起满堂笑声。
  朗诵团品牌节目展演。沈英演讲的《陈毅市长》,张贤春演讲的《陆家嘴开发办的一把椅子》,曾经在上海市获奖。杨延元、阎媛朗诵了桂兴华写在上海中心大厦的新作《新的高度》。
  上海社科院诗歌评论家孙琴安教授,两次对节目当场点评[G1] ,非常投入,热泪盈眶。
  压台的,是《毛泽东诗词欣赏12讲》的第
  一讲:《卜算子咏梅》。
  主讲桂兴华,尤其在赏析词中的“俏”与“笑”两个字背后的时代风云与宏大胸怀上,他下了功夫。
  他说:同一朵“梅”的形象,截然不同的意境。主席寥寥几笔,却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与理想追求。极妙!
  大家真正体会到:为什么格局,应该放在人生、写作的第一位?
  最后,全场一起深情背诵了毛泽东的这首豪迈、动情的《卜算子咏梅》。
  "她在丛中笑"的美韵,余音袅袅。
   
  
再谈“桂兴华现象”
——在塘桥红色诗歌朗诵讲座开学典礼暨上海市“老有所为杰出典型人物”桂兴华颁奖仪式上的专题发言
  
何成钢
   
  一、“桂兴华现象”产生的背景
  1.何谓“桂兴华现象”?“桂兴华现象”意指文学界的一种悖论。即他的作品在“纯诗歌”部落受到冷淡,但是在主流媒体和基层民间却被广泛接受。为什么?
  2.桂兴华现象的种种表现。一是作者自我觉醒,然后被党政机关采用、以及为各类大型活动撰写出版了《跨世纪的毛泽东》、《邓小平之歌》、《中国豪情》、《永远的阳光》、《青春宣言》、《智慧的种子—张江抒怀》、《又一次起航——写给终生学习的人们》、《祝福浦东》、《城市的心跳》、《靓剑——一个老知青的剖析》、《前进!2010》、《金号角》、《中国在赶考》、《领跑者》、《秀上海》等十五部主题诗集和三十多篇主题长诗,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哈尔滨剧场等处和红色标记一大会址、南湖红船、遵义会议会址等处纷纷上演,可谓应接不暇,一发而不可收,这与诗坛的清冷现实适成对比。涉及政府机构、企业单位、重大工程项目、文化单位及文化活动。这些主题长诗,或传扬党的发展史,或凸现英模风采,或展示理念愿景。通过捕捉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意象,塑造了鲜明的形象,有效地传播了红色主题,受到很好的评价。
  二是通过组织“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主办“中国政治抒情诗高峰论坛”,开设党建系列文化讲座、中学红色诗歌精品课程,建立“上海地铁朗诵角”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项目奖,而且近年来频频入选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三是通过诗人匠心独运的编排运作,成为一种集朗诵、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和广场活动,这种广场朗诵盛会已然成为当下文化传播的盛典仪式和中国诗坛亮丽景观。置身期间心灵为之涤荡,情感为之陶冶,境界为之升华,其思想冲击力和情感震撼性尤其强烈,是一种不可取代的高尚精神食粮。
   
  二、“桂兴华现象”的现实意义
  一是组织形象宣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有人说新经济是一种“概念经济”或“注意力经济”,意思是说你要善于包装、善于宣传,以此来吸引眼球。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受到审美活动不确定性影响,在传递文化上只能起到烘托、辅助和象征作用。而诗朗诵则不同,具有写作上灵活机动、情绪上饱满热情、语言上直抒胸臆的特点,这种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特点,使其在传播抽象的文化观念上往往能收到“轻骑兵”效果,正日益成为大型广场文化、宣传活动的思想点、情感点和兴奋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特质和价值。
  二是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要求。文学界一度存在的文化虚无主义,究其根源是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中创造的先进文化自卑而不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政治抒情诗适合大型广场活动朗诵,桂兴华的政治抒情诗特别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讴歌真善美,这也是桂兴华广受各类组织邀约创作主题长诗并受到欢迎的缘由。
   
  三、“桂兴华现象”带来的启示
  一,有人说,揭露才是诗歌的本质,纵观世界文学史哪部传世之作不是揭露邪恶的?这话不错,但是既然邪恶应该鞭挞,那真善美为何不能赞美?应该说,“桂兴华现象”是自己“闯进”媒体节目的,但也是节目策划者价值取向的极好体现。综艺节目不仅是娱乐,还要激发和释放正能量,影响和引领社会。用习近平同志的话来讲,“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桂兴华做到了。
  二是为诗歌寻找一种新的表达。城市广场文化、盛典仪式方兴未艾,而诗歌就非常适合在人群中朗诵表演。纸面、词曲和网络等是诗的一种载体而已,历史遗留下来的是诗的实体和精神,而它的传播媒介应该是应时而异的。桂兴华投入数十年的诗歌朗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好的未来前景。
  三是走向尊重他人的听觉文化。朱熹说,凡读书需句句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传播思想、情感、精神的一种手段。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地阅读和和认真地聆听也从未远去。余光中曾经说过:“我们不要忘记诗不但可看,更应可听,但是许多诗人的耳朵显然已经退化了。”朗诵稍纵即逝,如老舍说过的,人的耳朵常常比眼睛更不耐烦。尼采说:“一切都太少,一样东西却太多”,抱怨德国人“把耳朵锁在了抽屉里边”。我们今日主要被视觉所主导的文化,正在转化成为听觉文化。北美作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来说,从视觉文化到听觉文化的转移早就发生无误了。因为听觉是瞬间的感官,听觉文化充满倾听、专注、尊重、接纳、理解、含蓄、谦和、共生、开放、宽容、敏感、结盟,专心致志,兼收并蓄。桂兴华在他的朗诵诗中,不用纷繁的意象,不罗列典故,更不生字僻词一大堆,而是以一种面向广阔空间和滚滚人潮的抒情姿态,借助乐队、多媒体、MTV,由专业和业余人员在艺术殿堂和街头广场广泛诵咏,为中国诗歌寻找到了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表达方式,也正好暗合了呼唤听觉文化、规避视觉霸权的时代诉求。
  四是社区文化生长的现实需要。随着电脑和通讯的深入发展,马克思当年预测的“普遍智能”社会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里夫金指出,在信息时代,“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经历着技术取代工人的情况,迫使千百万人进入失业者的名单。唯一正在出现的部门,它由一些部门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人员、电脑编程员、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咨询人员等精英分子组成”。独立于市场和政府之外的、以社会为轴心的一种经济形式,社会学家里夫金将其称为“第三部门”, “具有一种强烈吸引力的、替代市场功利主义精神气质的能力”。社区作为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关乎人们安居乐业,对桂兴华这样的诗歌艺术中心就有了期盼。桂兴华红色诗歌十二年来在浦东新区塘桥那里的成功传播,就是有力的证明。
  五是弘扬城市精神的有效载体。上海与世界一流都市的差距,在软件方面比在硬件方面要大得多。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人文精神的象征。精神富裕高于物质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关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应当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更要助力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几年,上海的精神文明长足进步,上海人非常重视休闲的价值,正在通过休闲活动来获得自我肯定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诗歌朗诵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美好情操,还可以用来传播精神文明和正能量,“桂兴华现象”即是人精神价值擢升的表征。
  八十年代初的诗歌兴盛,是因为新思潮接踵而至,那时写诗歌是因为有内心需要。如今,新时代写诗的需求在哪里?这是每一个诗人应该考虑的,桂兴华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作者:上海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