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李犁:《情义诗学和真挚美学》——马兴研讨会发言

2022-11-23 作者:李犁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人马兴(原名陈马兴),为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市龙华区作协副主席。曾在《诗刊》《文艺报》《诗探索》《上海文学》《诗潮》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诗集《迈特村.1961》《敲门》等四部。获第三和第四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提名奖等。
   编者按:诗人马兴(原名陈马兴),为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市龙华区作协副主席。曾在《诗刊》《文艺报》《诗探索》《上海文学》《诗潮》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诗集《迈特村.1961》《敲门》等四部。获第三和第四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提名奖等。
  当天的研讨会以“生命地理与精神守望”为主题,专家们各抒自见,给予马兴诗歌作品十分肯切的评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诗刊》编委、《诗探索·作品卷》主编林莽认为,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清晰地呈现出诗人陈马兴的诗歌写作和精神追求。马兴的诗是朴素的,语言清晰中蕴含着散发性,结构简单中不失峰回路转。情感真实中不乏对文化性的追求。他的诗中体现了真性情和他对诗歌的爱。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用了一颗赤诚的心认真书写生命体会和生命经验的诗人。他的诗记录了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的生命阅历和心灵轨迹,他是一位有文化追求的诗人。
  诗人、《十月》杂志主编助理谷禾认为,马兴的诗歌写作是扎根于时代与生活的。这次研讨会题目十个文本大体分了写给父母、自己、孩子、发妻、故乡、爱情、生活、生命、疫情等等差不多十个系列,它们一起构成了马兴诗歌写作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同时又合起来一起构成了诗人存在的内心和外在。这些作品没有直接去书写时代的风云变化和生活的动荡与变迁,但是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场景和解释的细节已经在自己说出这一切。
  辽宁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诗潮》杂志主编刘川表示,马兴作品至少有这样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特点,他准确地做到了诗和人的合一。第二个特点,在马兴的身上体现了情操与诗的合一。第三,马兴的诗里很多,但是他在这方面的量并不多,也就是诗与诗的合一。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表示,马兴的这一批诗作,看得出来是很认真,执着,传统。我读完之后第一个想到就是“有感而发”,我觉得他是真正的在接续一个“有感而发”的写作传统。想到第二词是“感而遂通”,因为有了“感”,有感而发,他感了要通。《易经》里面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是要通。如果不通,这些感觉稀释是支离破碎的,或者这些感觉有可能也是浮光掠影的东西。我们人为什么要写诗?我经常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作?其实就是想通了,通向自然,通向你,通向他者,通向自己的内心。
  在所有文体中,只有诗才能窥见人心,诗是人脱下的影子,是从心灵扒下的血肉,通过诗了解了诗人的音容和品质,是诗这种文体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也是诗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关键。正因如此,我一直关注马兴,喜欢他诗中的真情、深情、专情和柔情,他的诗就是他的自传,他过去的那些岁月随着他的诗慢慢打开,清晰而真切,让我们看到他是一个侠骨柔肠又靠谱的好人。他爱家乡和亲人,这种感情像钉子一样钉进生命里,他甘愿跪伏在他们面前,永远地感恩并频频回首;对友情他总能扒开胸膛,奉献真心和爱心;对真理和美他几近发狂地执着并一路燃烧。他是这个金钱与权力统治下不改初心的赤子,也是一个在不古的世风中不变行姿的好人。他有情义有悲悯心,并对人生充满敬意。这些品质映照在他的诗里就是一束光,并汇聚成一股冲劲,直击人心,不仅温暖,而且烫人。显然他的诗是对冷漠麻木甚至浑噩的灵魂和诗坛是一种灸刺,有唤醒的作用和价值。
  显然,马兴的人格和写作深受儒学的影响,诗里诗外都凝结着仁义礼智信的光辉。这是马兴写作的基础,让他的诗很夯实。马兴的诗看似在向外释放,其核心却在向内凝聚,而且越攥越紧。这紧紧攥住的就是真与诚。真诚本来是写诗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但在今天却显得弥足珍贵,甚至奢侈。攥得没有了水分的诗,虽缺少凌空高蹈的空灵,却充满了重量和力量。这就像做人一样,诚实有爱心永远比巧言利舌又八面玲珑更让人放心并愿意亲近。虽然写诗是个技术活,但依然考验着人的真诚,连孔子都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真诚是态度,也是技艺其根本。这正是马兴写诗的要诀和宗旨,也是本然和必然。当他真诚至笃至顽之时,对故乡、父母、妻子和孩子的念念不忘,就成了梗,梗在他心里皮肤里,如刺。不仅是亲人,凡是有恩于他,以及一切让他动心动情的人和事,他都怀揣于心,久了就成了结石,时不时地硌得他心疼。这疼就是爱,是与生俱来没有被尘世扑灭的执念和真诚,是禀赋和本能、一种病和命。他必须通过写诗把这个刺拔出来,让心安复,让血液通畅。譬如他在中秋夜写给去世了十年妻子的诗《月光之外》:“这些天,常常梦见你/梦见我们去医院,医生复查说没事/心口的石头终落了下来/庆幸至少又有半年的安心//你患病十年,离去也十年多/我常常梦你还活着,惊喜着计算/有这么二十多年还活着的福气/可这些天,月光皎洁,青草离离/中秋盛大的月亮,已把我们照在两边//你知否,今夕何夕?……”
  故去的妻子,就是他心里的永远的梗,想念一下,它就疼一次。终于在一个象征团圆的中秋晚上,诗人的情感决堤了。但这刺扎进心里太深,没有办法拔出来,只能用诗来热敷,更多的是通过诗接通与妻子的联系。而感情一旦被撬动,诗就自动显形。诗人不用冥思苦想,只承接和记录这情感咆哮时的声音和轨迹即可。所以好诗就是说话,说心窝子里的话,看似马兴是跟妻子说话,其实是在自语,自己安慰自己,升华自己。同时也说明精神创伤可以成就诗歌创作,而痛苦化作诗歌,就是一种美,用美来拯救自己和别人,这样的痛苦就有了普世的意义。所以快乐出诗人,痛苦造就大诗人。同样他追忆父亲和母亲,看似是消自己思念的炎症,更是为有相同情结的人们找到一条相见的时空隧道:“/霞光早早地穿过林梢撒在海滩上/潮水一波波涌上来/母亲推着父亲的船尾/撑桨的父亲回头叫喊/“不要湿了身子”//他晃了一下船桨/仿佛要赶走涌来的波浪…… /一年年,一天天/他们一个出海捕鱼/一个耕田织网/虽有风浪/终也千帆过尽/用恩爱滋养了我们兄弟的成长//直到现在,我仿佛一直都在看到/岸,紧紧地抱着她的大海/海,频频回头绕着他的岸/像南海渔女的雕像/和那映着霞光的笑容/都是母亲在守望出海的父亲”。
  像风暴的中心都是安静的,回忆中的大海总是温柔的。温柔是因为父亲把所有的风浪都裹在了自己身上,而母亲的平静是因为把所有的担忧都按进了心里。这平凡的幸福里就有了让人心酸让人感动的东西。诗完全写实,真人真事更直击人心。同时提示咬牙切齿地练字炼句,不如培育情感,不如不断地往情感的杯里注水。水满了,溢出来了,诗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对应的符号和文字,像心电图一样。那些暗喻以及修辞也被自动地刮带出来。这首诗组成的是几组画面,像电影的几个镜头,它们能够显出来,是因为这些场景都是长期梗在马兴的心里,并且已经成为了石雕,时间的刀子只能把他们刻画得更醒目却无法磨蚀。这里,马兴用的是截取法,就是筛去泡沫,也剪去细枝末节,把最酸心最暖心的情景突显出来。而这情境一定是反复出现在马兴的童年生活里,像油漆一样一遍遍刷着也强化着他的记忆,并被压成光盘储存在他的脑子里,成了潜意识,半明半昧地睡在他的身体里。
  我把这无数的童年记忆合成的潜意识看成马兴的写作胚胎。一切都从此发轫,并带上这最初的情感基调。所以应该感谢马兴的故乡迈特村,是故乡给了他一个完好无损的童年,完整的大海以及自然生态打开了马兴的视野和想象,清贫又温馨的家庭生活丰富了他的心灵。这一切给了他取之不竭的元气和真气,让他的写作成了激情在井喷,诗因此有了气韵和气势。他希望他不论他的身心还是作品,最终都要皈依到他的家乡,迈特村就是他心中的教堂和加油站,他可以向它倾诉和流泪,也可以汲取勇气和力量。正如他在《回到迈特村我放缓了脚步》这首诗中写的:“下午三点的太阳/把村庄晒出了陈年旧味/回到故乡/和牛羊们走在同一条小路上/呼出滞留胸间的浊气/心中似有莲花绽放//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了/收割后的田野少了弯腰劳作的乡亲/只有几头老牛慢悠悠地啃着青草/一群鸡鸭在大榕树下觅食/柔暖的阳光穿过榕树的鸟鸣/一寸一寸地打向祠堂的墙根/几位老人围蹲在那里晒太阳//错落在田地和海岸间的几片防风林/层叠苍翠/鹭鸟跟在牛的后面玩耍/城镇在向村庄缓慢地迫近/但此刻,北部湾的涛声阵阵涌来/在迈特村,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脚步”。
  诗像浅色的水墨画,一切都是淡淡的,淡得几乎无色的炊烟,有点不像真的了,像幻像。一切自然又自由,给读者的心也涂染得一片散漫而悠闲。整个画面是静和净,还有自由生长的天性和心性。这都是人之初的品质,是我们精神的根,让我们全身心的热爱,可我们为什么在生存的远征中给它们丢弃了?于是这静止的风景有了龙卷风一样的向心力,牵引着马兴的情感回溯,并让我们深思:在变本加厉地攫取物质和欲望的同时,我们是否抚摸过最初的心灵?在现代化将我们变得面目全非又越走越远的时候,我们是否回望一下我们的来处、我们的亲人、我们的良心?
  有句老话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时时重温过去的贫穷饥饿还有汗水和泪水,就会让诗人心灵丰沛,灵感汹涌。按家乡的真实,自然地去白描,诗就本然恬淡:“村后的山稔子花又开得殷红如血/院子里苦楝树的小白花/簌簌落下,染白了清明的黄昏/邻家浓浓的炊烟缠绕着雾气/漫过我家的竹篱洇了整个院子/屋檐下/两只燕子正修建着它们的暖巢/曾经的欢歌笑语/如今只有父母留下的拐杖/和那只小船的橹桨/在烟雨中被青苔暗暗沧桑”。这是现成的诗,能看见的韵律,不用绞尽脑汁地去炼金术,做一只誊写笔,以真实为本,以真情为准,以裸现为大技,让洗去铅华的风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这就是最高的美学,真实自然,朴素简单。审美风格上叫冲淡。真味就是没有被调制,没有浓烈的香和甜,也没有厚厚的肥腻。就像山野菜,开始是近似于无的清淡,然后是微苦,再然后越嚼越醇厚,而且绵长。这就是著名的清欢之美,人间最真最美的味道,而且没有被污染,不仅清热解毒,也利目益心养魂。需要补充的是,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回到真山真水和过去的往事中了,那么,不放弃人性以及我们生命最初的那些品质,在虚假中坚持真实,用简单对待复杂,用朴素替代奢华,还有坚持真性情、率性、本真和单纯,我们就没有离开故乡,人性就依然活在我们的体内,心灵就会依然丰盈,我们的精神就会一点点走进故乡,一点点接近澄明。
  所以情义和真挚不仅是人格,也是一种审美品格,在当下必须重提并确立真挚美学和情义诗学,这也是对那些互相复制不走心的写作的规避,对人心和情感的关注和恢复。我把这些视为马兴诗歌对当下诗歌写作的一种启示和呼唤。
  李犁,出版多本诗集、文学评论集、诗人研究集;其中诗论集《烹诗》获第三届刘章诗歌奖,另有诗歌与评论获若干奖项。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歌》执行主编,《猛犸象诗刊》特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