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包悦:《文心雕龙 霜寒九州》

2017-02-02 作者:包悦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张况:绝非池中之物 十三年前,张况突然躲了我一个月,杳无音讯,像人间蒸发似的,怎么也联系不上。让我好生纳闷。 一个月后,他好像从地里突然冒出来似的,也不作任何解释。我只好给他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说!原以为他有别的原因的,却谁知他说有“大动作”,至于这“动作”有多大,十三年后,他变戏法似的给我们端出了业已成形的60000行的《中华史诗》,这种核爆炸一般的“大动作”,简直能把人吓死!张况
张况:绝非池中之物
 
    十三年前,张况突然躲了我一个月,杳无音讯,像人间蒸发似的,怎么也联系不上。让我好生纳闷。
    一个月后,他好像从地里突然冒出来似的,也不作任何解释。我只好给他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说!原以为他有别的原因的,却谁知他说有“大动作”,至于这“动作”有多大,十三年后,他变戏法似的给我们端出了业已成形的60000行的《中华史诗》,这种核爆炸一般的“大动作”,简直能把人吓死!张况漫不经心地告诉我说:“十三年前我躲进小楼成一统,完全是为了今天这朵‘蘑菇云’!”
    磨这么一部宏篇巨著,没有点定力的话,那只能是痴人说梦。我翻阅着这叠重量级的超长篇诗歌巨著,心下不禁暗生愧意。这十余年来,我在世俗与诗歌间行走,虽不能说一事无成,却怎样也捧不出像样的东西来,而突然面对《中华史诗》这恐怖的庞然大物,我怎能不感佩张况的牛劲呢!?于是,我坚定地对他说:让我为它写点文字吧!他却笑而不答。
半年前,张况终于松口,他说:我把秦卷给你,你看着写吧!我当即应允,并信誓旦旦说一个月后一定交稿。接下来,我用了几天功夫,将长达五千行的《中华史诗·秦卷》——《铁腕版图或跋扈的文化大一统》仔仔细细通读了一遍。但是,历史离我太遥远了,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于是,我又对诗稿进行了第二遍阅读,并边读边做疏理、记录。尔后,我将诗中提到的历史场景找了些历史资料来“补脑”。
    在我看来,历史是认真的,张况是认真的,我断不能也不敢敷衍了事。
    然而世事难料,随后的日子里,我一直琐事缠身,怎么也找不出完整的时间来下手。好在张况也不逼我,我倒时常将此事挂在心里,知道还有一篇“作业”未交。
    近日,国内的名家和诗人朋友们开始陆续为他的这部长诗“添砖加瓦”了。我一顿足,咬着牙又花了连续两周的夜晚时间,重新系统地恶补了一堂秦史课。现在,历史的大幕早已收场,新的辉煌即将开始,我这篇迟来的“作业”,也该到“收官”时刻了。
    在我看来,张况是在做着诗人的春秋大梦,在他眼里,所有的历史都是素材,所有的人物都是他手里的一颗棋子而已!十三年来,张况在自己的诗歌帝国里,笔遣千军墨淹万马!他是文字的主帅,他是思想的帝王,他攻城掠地,断世俗烦恼妄念,挑灯夜战,秉笔直书,终于修成这一划时代的诗坛正果!
    我的脑海间突然闪过一道剑光,这道耀眼的光芒,划过神州大地,穿越五湖四海。我知道,文心剑胆的张况铸写的《中华史诗》或将霜寒九州、影响一个时代!这是中国诗坛之幸!这也必将是中国文学之幸!
张况近照
 
 
张况的中国梦
 
    诗人是现实生活的一员,现实生活的种种际遇,每一个个体都必须面对。生活是试金石,沉沦或崛起,有时全在一念间,有的人一念间奋发图强,有的人一念间万念俱灰,无数个一念间的坚持或放弃,造就了世间不一样的人生状态。认识张况的人都知道,张况是凭作家手中的一支笔闯出来一个世界来的人。他参加工作的二十余年里,晨昏砚耕,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出版了近二十部文学著作,其新古典主义历史文化诗歌写作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文本,在各种诗会上颇受关注。1997年二十五六岁的他已成为广东省“四五工程”五名重点培育的青年作家之一,陈国凯主席对他赞赏有加;后来他又成为广东文学“新八骏”之一,被省里安排到北京去推介,省作协领导廖红球、廖琪、温远辉等人对他的写作也很看重;再后来,他又成为广东省重点选题唯一一名诗歌签约作家等等。这是一般的人想都不敢想的,足见他的勤奋与志向。
    张况是一位有信仰的人,他怀揣一个中国诗人巨大的诗歌梦想,只身遨游太极,让思绪无限高飞,在翩跹的诗意中,他不失时机地一把拽住了历史机遇。为了实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远大的“中国梦”,他一头扎进茫茫书海,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日夜泅渡,别人消遣消闲的时候,他甘于守住一盏孤灯的寂寞;别人向世俗低头对生活屈服的时候,他抱朴守静与先哲对话、过招;别人工于心计沉湎于物欲的时候,他青菜豆腐萝卜干、坦荡心胸写华章,始终俯仰宇宙,扬着神圣的头领,思考人类命运与个体精神,撰写着与别人不一般的鸿篇巨著。
经常听张况说,诗人应该有诗人的活法,别人睡着的时候,诗人应该睁大眼睛醒着。张况希望中国诗人们要用不一样的活法,活出诗人应有的风采。要实现诗意融和的人类理想,诗人不能离开现实世界独来独往,他说这就要求诗人必需真诚地融入社会切近当下,即使化作一滴水,也要掷地有声,清净自己,润泽世界。
    这是多么豪迈的理想主义者!怀抱这样理想与信念的人,他天生就是一个责任意识很强的人!他是必需要给天地一个庄重交待的人!浩繁的《中华诗史》留给诗人的诗外之意,或许正在于此。但它最现实的经验意义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想做这种类似天方夜谭般的疯狂尝试,我们自身的学识水平能真正承载得起这样庞大而繁杂的历史重负吗?
 
历史的线头
 
    一部秦朝史,浩瀚六百年。从秦襄公立国到秦嬴政称皇帝,中间经历了三十余位国君,历经了穆公东扩、商鞅变法、到秦昭襄王时期远交近攻战略的确定,可以说,秦嬴政的先祖们为了统一的大业,或多或少地都为秦氏江山统一作出了努力、扫平了不少前路的障碍。
    张况厚重的《中华诗史·秦卷》中,仅《铁腕版图或跋扈的文化大一统》,就能耗费你半生的光阴。然而,张况挥剑一斩,将历史的线头从一段“野合出”的“风流野史”中带出,刹时让历史蒙上吊诡而迷蒙的面纱,扑朔迷离的历史后面,一种令人浮想连翩的基本史实,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张况无比高超的剪辑水平。按照现在史学界比较普遍的说法,尽管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留下了嬴政身世之谜,但科学的分析仍固执地认为,赢政一定是秦庄襄王的嫡传子。这是观点上的重大分歧,史学界同样存在嬴政为吕不韦之子的说法。诗人张况以一句“一段风流野史”说开来,其高超的艺术再现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嬴政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行加冠礼。这中间的历史,诗人用嘲弄而同情的诗性笔法,调侃天朝后宫的荒淫无度、吕不韦的奸险狡诈、赵姬的轻率浅薄和嫪毐的愚蠢荒唐。让人读出了政治本身的险恶性和模糊性。
    神龙见首不见尾,张况沉实地把握历史的天平,判官一般观照历史,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挥动如椽大笔,尽情述说波澜壮阔的历史,然后,又谨慎地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与脉络,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直至秦朝灭亡的大背景赫然降临之前,我们仍能在张况的指引下,十分清晰地看到大秦恢弘的悲壮的历史侧影。
诗人张况
沉重的史识与悲悯的汉字
 
    沉重而恢弘、光荣而可惜,是张况给本卷长诗定位的史实,它给我以这样的印象:一个天下归心山河一统的大秦,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圈可点无可匹敌的英雄朝代!
    著名诗人叶延滨先生说得好,诗是语言的寺庙!的确,高度凝炼、富有巨大张力的新古典诗歌语言,是张况对中国诗歌的一种不可复制的贡献。张况在作一个主题的表达时,常常只需几行文字,就见宏阔气象!张况对一个事件的抒情叙写,大多在三十行左右,谈笑风生之间,就见出壮硕语境,所要表达的意蕴已在其间仙气缭绕。张况对一些大场景的叙事和抒情,一般也在二百行以内。我想,他大概是考虑到诗太长了意境不好捕捉,容易落入平泛化,从而造成太博大太难于驾驭的尴尬。读张况这部长诗,倘若你熟知秦史,就会被他的诗句折服,诗人笔下的字句,透过历史的影子,可以看见事件的骨髓和心跳,那些带有张况极强个性的诗歌语言,会让你通身舒泰荡气回肠。通读全篇,你会发现,几乎没有相同第二个重复意象。这就是张况不可复制的能耐!新鲜的文字像汩汩清泉,饮之畅快。那发挥到极致的描写、点缀与抒情,让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文字在张况胸中,一会是战车,一会是江山,一会是凿刀,一会是毒酒,他将历史化作泥团,加入自己的配料,任意捏塑,皆见精神。张况魔幻般的语言,具有一种利刃般的力量快感,像一把快刀瞬间划过你的心,这是武林高手过招时的畅快感觉,也许真要这种痛彻心扉的彻底的够狠的的痛,才能彻底反省历史!
    历史也许是呆板的。将呆板的历史大卸八块拆,放在手上观瞻、把玩、组装,绝不是一般人能玩得动的,张况的笔尖具备了这一素质!一部秦史,二千多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字工匠敢作这种尝试,而张况就是执著于此的人,所以不少人一定认为他是个疯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是的,诗歌也许就是疯子玩的文字游戏,一般的人不懂,关键在于:你进得去,还得出得来。毕竟,世界上梵高只有一个,张况的诗歌虽然也像一幅巨无霸的抽象画,但里面灌注了他炽热的情感、至诚的心血,灌注了他得天独厚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灌注了他独一无二的逻辑思维和理想信仰。读者不是傻子,对着这样一幅深奥的画发呆、沉思,会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中华史诗·秦卷》的文本可读性在于,它的时间性、地域性、史实性非常清晰,唯一有别于历史的,是它的生动性、诗意性和智慧性。
    历史的抒写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样,它演变至今,一直饱含鲜明的统治阶级立场意味。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再加工,你得练就一双非同凡响的慧眼,懂得拨开迷雾见真相,懂得透过历史人物和事件表明看本质。无疑,张况具备了这一超凡的本领!
    文字的抒写能力是一种最考人的功夫,非一朝一夕能炼成。别的文本创作,语言可以多样化,甚至允许一些低俗的语句出现,那是为了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历史环境的需要。诗歌对于语言的要求是很苛刻的,诗歌语言的积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泛的阅读积累,还得加上诗人的灵性和慧根。现代诗的创作,许多诗人止步于此,这就是才华横溢和普通意义上的诗人的分界线。另一个标识,上面插着世界观,插着诗人对事物洞察后的抒写高度。显然张况在语言上具有某种高峰的标本意义
    《中华史诗·秦卷》完全可以出一个单行本。张况在秦卷里做到了叙事性和抒情性并重,我认为,秦卷就是一个经典范本!诗中的历史事件,诗人将它们肢解成人体的某些部位,读来,让人容易产生共鸣,关于这一点,长诗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许多类似的经典性描述,用专业名词说,叫拟人化。叙事性描述,可以让发散的文学观点迅速找到一个焊接点,也就是让读者明白这些描述究竟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作者怎样一种情感,创作者也不会掉入其文字陷阱而找不着北。诗歌的抒情性,则倾注了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本文本而言,张况仙风道骨般的道德情操,读者完全可以在诗中领略到体会到。换言之,对某个历史现象或人物,张况持有他一针见血的独标风格的观点。张况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答案可以在他的抒情中找到。
 
美学视野中的《中华史诗·秦卷》
 
    从美学范畴来解读5000行的《中华史诗·秦卷》,中国诗歌史似乎已然失声,失声不等于没有内容。秦朝的历史有正史,也有野史。无论怎样的内容,它都镌刻着后人对秦朝的不同观点。张况的本文,让秦朝短暂而无比壮阔的历史以另一番诗意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我见过的当代诗人中对秦史最为经典的非凡解读!从本质上说,张况的文本,告诉了世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腐败的、腐朽的、强压在人民身上的一切非正义的手段,最终必将走向没落,哪怕它再强大再不可一世!
    活生生的一部秦朝史,它曾飞扬跋扈,横扫六国。那时,六国是腐朽的,秦朝如日中天,力拔山河。十五年后,强秦就在张况的诗句中这样消亡:“没有人料到/秦皇朝当年只手遮天的凛凛霸气/最终,竟经不起大泽乡一滴雨/愤懑的/叩问。”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张况撷取秦皇朝最强盛时期的历史,抒写它由盛而衰的主要史实。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结构,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表述!
    文学作品的内容,即是作品的思想性,而用于说明其思想性的素材、题材(或叫分内容),则是拱卫主题的有力佐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况的选题实在太高明了。正反落差前后落差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天崩地裂的震撼力,就好像一个人忽然从天上掉进地狱,这种感觉,读来犹如隔世。而秦朝由强到弱的历史发展进展,丝毫没有掉在年轮的后面。在张况的史诗中,你可以读到吕不韦的精明与失算、赵姬的荒淫、嫪毐的无知、茅焦的不畏死、荆柯的侠义、李斯的善变、韩非子的生不逢时,六国的自残,以及秦一统帝业后实行的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律法、收缴六国兵器、大迁徙、奢华旅游、求仙问道、张良刺秦、长城兵团、焚书坑儒、万里长城、沙丘政变、二世暴政、指鹿为马、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灭秦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故事的主角,则是赵姬、秦始皇、秦二世,其余人物和事件皆围绕主角展开,当然,真正的主角是秦皇朝。而秦王朝又算什么?还不是张况手中的一只玩偶!
    通过以上论证,本文的内容已然基本明了。但,上述人物和事件,从历史书上也可看到,但那不是文学作品。作为史诗,它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也就是“物”与“意”,“意”与“言”的无缝对接关系。这里的“物”,指以上史实,也特指张况笔下所描摹的生活场景。“意”是指张况在抒写中融进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通过以上这些例证形成的创作意图,可以较为完整地察看出张况脑海中的“意象”是如何确立又如何确切、自如地表达出来的,这个表达的外部形式,就是“文”或“辞”。应该说,写作者,通常都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只不过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张况采用的是一种大开大合的通天入地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他的迷人之处!有些人想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不管如何绞尽脑汁去拼凑,也写不出堪称“优美”的散文来,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中华史诗·秦卷》中来吧,学学张况的高招吧。形式包含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两个部分。张况秦史长卷的内部结构和创作意图是多么高度统一、严丝合缝,而又滴水不漏?!张况在史册中找到了合适自己的最佳的素材,为长诗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外在表现上,张况诗歌语言畅快淋漓的精确拿捏,既不让语言过于张扬,又不会丧失了该有的劲道,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歌或泣……和谐统一,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形神兼备,情感充沛,血肉丰满,张驰有度,扬抑得当。张况如一位技艺炉火纯青的雕刻师,得一美玉,观察,把玩,琢磨、构思、下刀、细研、抛光,脉络分明、了然于胸、鬼斧神工,一切皆在运筹帷幄之中,大气磅礴,天工开物,哪有不出臻品之理!
    秦史长卷凡5000行,气象宏阔,大匠运斤。涵括了政治智慧、法制建设、社会问题、领土谈判、国家关系、历史发展、思想工作、社会管理、人性职场、哲学思想、文化遗产、酒色财气、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宗教信仰、英雄气概、人才使用等诸多方面,但它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历史,张况在描绘它们时,一一给它们烙上了自己霸气的基因印章,也是新时代的印章,这个印章明亮鲜红,有的血痕犹新。叶延滨老师说张况的《中华史诗》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奇书。对此,我深信不疑!
    《中华史诗·秦卷》是一部批判性极强的艺术再加工成品,批判性贯穿于全诗中,这个烙印在每一个字里行间穿插、游离。诗人张况憎恨暴力、厌恶丑恶、阴谋和人伦纲常的礼崩乐坏。揭开史诗,随处可见诗人愤世嫉俗的嬉笑怒骂之声。以一斑见全豹,我也只能拿张况的秦卷说上几句了,若要全诗解读,我想我少说也得花上十年八载。这也太磨人了。一部《红楼梦》养活了多少代人?张况的《中华史诗》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能量!可以预见,这将是中国的《荷马史诗》!谁有慧眼,谁将获得巨大的回报。
    马克思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史诗将逐步消亡或减少。张况说:如果世间还有丑恶存在,正义之剑仍执我手,我必仗剑直言,直至霜寒九州,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兼具诗人与战士品格的张况。
 
作者简介:包悦,广东知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