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柳忠秧

研究员文远竹:《向阳湖的历史天空》将成咸宁名片

2016-09-23 作者: | 来源:亚心网 | 阅读:
  文化名人的足迹如何留给后人?文化名人的文革足迹又如何看待?一位诗人的一首诗词力量有多大?  “湖北咸宁不花钱广告留下美丽城市故事”!日前,作为《美丽中国·城市故事暨柳忠秧城市文化主题词研讨会》第二场会议,与会专家兴致勃勃就诗人柳忠秧妙创作的《向阳湖的历史天空》在同一会场、广东外商大厦,进行了热烈研讨。  文革干校研究第一人、湖北省向阳湖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李城外,湖北省向阳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金戈,著名杂文家鄢

  文化名人的足迹如何留给后人?文化名人的文革足迹又如何看待?一位诗人的一首诗词力量有多大?

  “湖北咸宁不花钱广告留下美丽城市故事”!日前,作为《美丽中国·城市故事暨柳忠秧城市文化主题词研讨会》第二场会议,与会专家兴致勃勃就诗人柳忠秧妙创作的《向阳湖的历史天空》在同一会场、广东外商大厦,进行了热烈研讨。

  文革干校研究第一人、湖北省向阳湖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李城外,湖北省向阳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金戈,著名杂文家鄢烈山,资深媒体人、全国网联常务副秘书长余开鲜;著名诗人北塔、老刀、罗西等,著名作家蔡宗周、胡红拴、刘迪生等;著名学者陈剑晖、石红卫、宋剑华、文选竹、陈南先、段维军等,以及文史界、新闻界等近五十名嘉宾出席。

图为研讨柳忠秧撰写文化部原五七干校湖北咸宁市向阳湖后,通过当地党校努力成为著名景点和文保单位新闻发布会与会嘉宾现场

图为诗人柳忠秧在研讨新闻发布会上致辞

 

  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长,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李城外主持了会议。他说,诗人柳忠秧创作的《向阳湖的历史天空》,自发表后,不仅在湖北咸宁市,同时在湖北省及全国产生了较大共鸣。后来居然还登上了日人流量上千万的北京地铁《四号线诗歌坊》。这不能不令人起敬。这是拥有香泉桂花之都湖北咸宁不花钱的广告,更是使文化名人的足迹及一首诗作与一座城受益,为咸宁留下了美丽的城市故事,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美谈,为宣传向阳湖文化品牌作出了独到的贡献。诗人柳忠秧以饱满的热情,将对文化名人的崇敬和对文革的深刻反思,用诗歌的艺术表现在字里行间,进一步丰富了向阳湖文化的宝库,具有存史的意义。

  著名杂文家、长期关注文革史研究的鄢烈山先生作了专题发言。他注意到,很多人研究文革、反思文革,而很多当事人又想忘却文革、掩盖文革、回避文革。《向阳湖的历史天空》这首长诗,可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是真正的反思。柳忠秧创作时写了大量的细节,引用了当事人的回忆包括当时写的诗词,这增加了时空的穿透力,于人物形象的诗性塑造而言,更具真实性、鲜活力。文革太复杂,下放向阳湖的知识分子也是形形色色,因此,看得出,柳忠秧在行文时煞费苦心用了些曲笔。总之,柳忠秧用长诗(组诗、诗传)的形式写文革向阳湖文化人的人生遭际,这具有独辟蹊径的开创性,而且文本是成功的,很有份量,有历史的沧桑感,悲壮且沉重。希望柳诗人进一步打磨文本,精益求精。

  著名诗人北塔力赞《向阳湖的历史天空》。他说这首长诗具有细节生动、简明精炼、微言大义等特点,虽是诗,却用活、用好了细节入手、大笔勾勒写史写人的春秋笔法。该诗还原历史的色彩比较浓厚,里面的直接引文、引诗和间接还原方式的描摩状写仿佛是作者与作品中诸多历史人物的对话,能把读者引入历史语境,设身处地去感受和思考人物的处境与命运。但语言是否太理性?情感是否欠浓?

  著名学者、《广州日报》研究室主任文远竹认为,柳忠秧用白描式的大白话写向阳湖的文革“历史天空”,其朴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久远而“鲜活”的记忆写出了真正的诗味,显示出诗人深厚的诗艺功底。另一方面,诗人用“喜”感、诙谐、反讽、冷幽默等方式写干校六千知识分子的悲壮与苦难,一喜一悲,悲喜交加,长诗将这一对矛盾很好地调和在一起。诗中了了几句,便将沈从文、冰心、王世襄这些文艺大家的个性特点刻划出来,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每个人物的诗性抒写个性鲜活,神形毕现。文远竹强调说,他相信长诗《向阳湖的历史天空》必将成为诗意咸宁的新文化名片。

  著名作家、评论家、国土资源部系统作家协会副主席胡红拴从外地急匆匆地赶来出席会议。他声音高亢:“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在为柳忠秧诗集《楚歌》作序中指出三条:1、柳郎(柳忠秧)首先是一位富有侠骨豪情的诗人。2、柳忠秧又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3、柳郎还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诗人。我这里再加一条:柳忠秧同时还是一位站在历史高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之人。他广交善结,诗酒人生;他行万里云天路,快意人生;同时他勤于学习、博览文史,洞察人生。柳忠秧在宽正面的历史大幕下聚焦小小向阳湖的天空,如椽大笔写出了苦难与沧桑,再现了'文明祭园”的一慕幕人间悲欢。”

  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戈认为,《向阳湖的历史天空》充满着作者的理性思考和豪迈才情,用机智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群特殊人物的风情画卷,给人以沉思和启迪,不愧是大手笔大制作。对于研究向阳湖文化来说,期待着更多这样好的作品问世,更期待柳诗人的更多佳作。

 

链接:关于向阳湖

  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郊,原属咸宁地区咸宁市(县),现属咸安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6000余名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出版家、艺术家、文博专家、学者及家属下放鄂南的向阳湖,经历了为期3至5年的劳动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汇集于咸宁的一隅,人数之多,密度之高,总览古今中外的文化史都是罕见的。

  下放向阳湖的文化名人,包括沈从文、冰心、冯雪峰、郭小川这些在中国文艺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巨擘。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总店等单位,大多是“连锅端”下放咸宁。他们在干校随遇而安、忍辱负重的风骨,乐天知命、战天斗地的精神和身处逆境忧国忧民的情怀,都是值得我们和后人珍惜的精神财富?

  谁能想象,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在咸宁几度受“审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周巍峙在干校当上“鸭司令”?这一段特殊的历史,足可以写一部史诗!向阳湖文化名人在咸宁留下不少史料,写下一些传世之作,如沈从文的书信,张光年、陈白尘的日记,臧克家、郭小川、牛汉的诗等等。他们返城以后埋头苦干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

  向阳湖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研究干校历史,这是具体而微的典型。共和国成立66年了,干校的历史就有10多年,占了六分之一强。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指出:“大批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在各种‘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他们虽然经受了劳动锻炼,增加了对农村的了解,但是长期被排除在各项业务工作和科学文化研究之外,耽误了在这方面学习和深造的宝贵时光,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的损失也很大。”我们研究这段历史,重返向阳湖,是为了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和人才之风,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共同塑造美丽中国梦?

  十多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及咸宁市委、市政府都十分关注和支持向阳湖文化的保护和开发。2002年11月7日,湖北省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全国之先。2010年春,22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向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和湖北省政府建议重视保护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均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6000多文化人在向阳湖五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所得,为向阳湖留下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向阳湖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造就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向阳湖文化。

  如今,从咸宁到全国,一批有识之士正在积极探讨“向阳湖文化现象”,为建立一门新兴的“向阳湖学”而不懈努力!毕竟,以史为鉴,方能汲取历史教训。总结经验,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积极地面向未来。

(该稿刊发于2015年8月16日,来源:亚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