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书序 | 逸西:两木为林,众木为森

——轻描淡写三木和他诗歌品质

2019-10-24 21:38:11 作者:逸西 | 来源:别客传媒 | 阅读:
通读三木诗歌,给我总体感觉他不耍“花枪”,少技法和人工雕刻的痕迹,大多天然吟咏而成。让人不得不联想起那山高林密,那曾经被赤化过的红色土地,每一丝风拂面而过,都扑鼻清新,干干净净。
  三木,一看这名字,或多或少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个外国人。
  其实,后来我才得知,三木乃巴中红色革命根据地通江县诗人向德森的笔名,他将自己姓名的最后一个“森”字拆开,即为“三木”。于是,两木为林,众木为森。
  在这片森林里,繁花似锦,诗歌芳香扑鼻。
  就这样,我记住了三木,记住了向德森。
  2017年9月12日,我们《法治四川快报》(网络)和别客传媒微信公众号几乎同时编发和推送了三木组诗《爱上六月》(《水稻》《玉米》《芝麻》《红苕》《蔬菜》《秋》)。
  这组带着泥土芬芳和大巴山纯朴与真情的诗歌,走进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后,引起强烈反响。成都诗人吴建辉(笔名:巴蜀山人)读后,满怀激情地写了《品读诗人三木田园组诗》的赏析文章。他撰文称,《爱上六月》(组诗)乡土气息浓郁,诗语干练自然,从四川地方口语入诗平添了清新四溢的风味特色,让人仿若沐浴在带露的晨曦中,置身于炊烟袅袅的田园美景里,直面扑鼻而来的庄稼气息!整组诗细腻而不拘泥,很难想象出自一位七旬老人之手。
  大巴山英雄辈出,红四方面军曾在通江安营扎寨,遍地石刻“赤化全川”。
  三木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深爱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爱得那么深,那么执着。
  每到一处,三木都能捕捉到诗的灵感,将身边的人和事,一草一木,春夏秋冬,各种农作物等等,请进诗里,加以提炼,升华诗意主题,反复推敲吟咏成灵动又通透的诗句。
  今年初,三木从通江起身,带着那方水土特有的红色气息,坐大巴车一路颠簸数百公里,来到成都找我和吴建辉饮酒说诗。
  那天中午,他俩来到我工作室的楼下一家餐馆,点满一桌美味佳肴,我提着两瓶珍藏多年的老酒——巴人村苦荞酒,一颠一颠地跑去。
  一见面,三木忙起身,十分客气。左一个逸西老师右一个逸西老师地喊着,叫得我肉皮发麻,浑身上下都不自在。他一个70岁的老人,过的桥比我走的路还多。我想阻止,他却不肯。一拍脑门,我只好搬出古人讲过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说,“你会的,我不会,我会的,也许你都会。”
  三木看着我笑,我看着他笑。
  嘻嘻哈哈,大家频频举杯,喝酒!
  席间,三木硬要说我们别客传媒培养了他,因为他收入诗集《田园物语》的诗歌,80%以上的作品都是我们《法治四川快报》(网络)和别客传媒微信公众号编发和推送过的,故而,他固执地要请我为其诗集作序。这让我十分惶恐!老先生可知:诗人岂能培养的?!
  于是,我说,写一部诗集不容易,你应当请个名家来作序才是。三木说,他就喜欢我“跳溅”(四川话,意为“生动鲜活”)的文字。
  这让我想起20年前,在非洲赞比亚一边经商一边写诗的中国女诗人熊放,她回国抱着《流浪的天堂》一部打印诗稿,到省作协来找我为其作序的理由一样。
  基于此,若再推辞,就显得有些不尽人意。
  酒过三巡,我一脸通红。
  愰兮惚兮,我硬着头皮,面对长者期盼的目光,麻起胆子,勉强答应下来。
  但半年时间过去了,本以为三木忘了这事,或已找到更适合替他诗集写序的人,不曾想,前几天他从巴中通江老家打来电话,说诗集出版工作准备就绪,就差我这“一把米”下锅了。
  我一听,脑壳都大了。
  莫法,我只好熬更守夜,重新梳理三木的诗歌,学着名家的样子,“做眉打样”(四川话,意为“装模作样”)一遍又一遍地审读他的作品。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歌吟,扑面而来。像春风,清新明丽,通透肺腑。
  三木诗集《田园物语》共分为《翻开农历》《朗读四季》《山水恋歌》和《花语蝴蝶》等十辑。他在《翻开农历》一辑中,把中国2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等,通通写了一遍,深入中国农事根部,寻找诗意空间。作为农家子弟,他双手遍布家事,目光穿透泥土又很敏捷地以“春语”“夏禅”“秋韵”“锦冬”四组诗歌,依次平均分割了这些节气。
  可喜的是,三木在写中国24个节气时,与众不同,他在每一个节气中注入了个体生存和个体生命的感悟元素。其诗味十分浓郁,且令人陶醉。
  我注意到:三木诗歌中,他大量使用“阳雀”“蒿草”“瓜秧”“红苕”“炊烟”“南瓜”“茄子”“水稻”“枯木”“芭茅草”“麦苗”“蜜蜂”“犁铧”“乌鸦”“水稻”“麻雀”“芦苇”“锄镰”和“蝴蝶”等意象,这些会飞的意象,构成他诗歌赋予中国乡村最常见的命题,而他随手抓来,轻轻一揉,就与田园生活融合一起,创造出了神奇的诗歌意境。这种不露痕迹的表现方式,不仅给中国传统农业、农事注入新鲜的活力,也烙下了诗的符号,从而使他细腻的人生体验与感悟,飞舞人间,让乡土与诗歌的灵魂得以提升。
  “公元1949年的秋天,娘把我生了/爹推算五行八字,说我严重缺木/就取了一个很茂盛的乳名——森林/森林就像芭茅草一样,疯长//后来,经历过酷暑的炙烤,风雨的剥蚀/都始终抓住那杯瘦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我今年虽然70岁了/但还像森林里那株逢春的枯木/枝条上抽出了新芽”(《立春》)。
  在这首《立春》的诗歌里,我读到了三木的人生况味与不易,老先生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像那芭茅草一样,即使是一杯瘦土,也要顽强地拼命向上生长。这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在中国人身上具有普遍的指向意义。
  “把脚插进地里,想节外生枝/头向上/扬起稚嫩的脸/谁都知道/它把爱我的秘密/藏在土里”(《红苕》)。
  这首诗柔和、静谧,恬淡中又很空灵,表达了红苕很实沉的灵魂。再深入其诗歌内部结构来看,触动诗人的,是红苕把爱深藏大地。这种厚重与发现,在诗人简洁的诗语中形成事物本真,且逻辑性极强,隐喻意义宽泛。也有借物喻人的神韵!
  今年70岁的三木是通江县革命老区土生土长的人。早年,他在供销社从事农村经济工作,多与农民打交道。17年前离职回到农村,深居简出。2014年不慎在家跌倒,导致右腿骰骨骨折,他借助轮椅和双拐行走一年有余。从那时开始的5年多时间里,三木在手机上写写划划20余万字随笔自撰体散文和200余首诗歌,引起诗坛和媒体关注。有人称,他是“手机诗人”和“坐在轮椅上舞蹈的作家”。他情系故土,钟爱家乡的田园生活,很少走出大巴山,靠诗歌的力量,获取晚年生活的幸福和精神满足,他想活够人生的厚度。
  拿三木自己的话说,那些日子,他披一身山野的风,踩一脚田园的泥,在犁头上翻书,用草花蓝装字,靠一支笔刀耕火种,用文字延长生命。
  洁净的灵魂,来自洁净的山冈。三木的诗歌不仅如此,他做人也是这样。
  三木把人生当茶品。苦涩过后,定有甘甜,而甘甜之后茶就喝白了,喝白了茶也就把人生品通透了。他说,老年人的心理一定要健康,要看得惯身边的一切事和形形色色的人,更不可厌世。只要自己还能拽住夕阳的尾巴不放,就一定能够把晚年燃烧成一团炽热的火烧云。
  回首七十个春秋,三木用“岁月如歌,人生苦旅”来诠释。他说,任何人的人生履历都是一首厚重的诗,有光彩和辉煌的部分,也有不堪回首的辛酸和难以忘怀的细节。
  通读三木诗歌,给我总体感觉他不耍“花枪”,少技法和人工雕刻的痕迹,大多天然吟咏而成。让人不得不联想起那山高林密,那曾经被赤化过的红色土地,每一丝风拂面而过,都扑鼻清新,干干净净。
  他讴歌时代,讴歌新农村发展变化,讴歌在这片温润土地上尽情又欢快生长的农作物。他一边歌唱,一边与我们拉家常,既亲切又随和。他用心书写故乡拔节生长的乡音、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等,描绘出一幅幅迷人又恬淡的画卷;一颗不老诗心,追逐故乡山山水水,为一草一木激荡,讲述一个又一个神话。
  总之,三木诗歌的精神向度,无疑充满了人间不屈的力量!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评判他诗歌的品质,是基于自己一贯主张: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让读者诸君去品评吧,是为序!

  2019年10月22日深夜于成都逸西工作室
逸 西
    靠两首诗,踏上中国文学“江湖”。
    靠一支笔,行走中国媒介“江湖”。
    从此,没回头。20多年来,乃一闲云野鹤。
    目前栖息一棵叫成都的树上,不问“江湖”,谁主沉浮!


附:三木诗歌十三首

《立 春》

公元1949年的秋天,娘把我生了
爹推算五行八字,说我严重缺木
就取了一个很茂盛的乳名——森林
森林就像芭茅草一样,疯长

后来,经历过酷暑的炙烤,风雨的剝蚀
都始终抓住那杯瘦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我今年虽然70岁了
但还像森林里那株逢春的枯木
枝条上抽出了新芽

《清 明》

先人留下的锄镰
锈迹斑斑
刨开荒草
给旧坟培新土

两行清泪
淘洗尘封的记忆
往事如昨
从心门滤过

《雨 水》

乍暖还寒
山上的草木就萌动春心了
牛儿踩着湿滑的脚步
去田园听麦苗拔节和油菜开花的响动
长发及腰的柳,捷足先登
挑逗酥软的风。想赛过
三月的粉面桃花

《红 苕》

把脚插进地里,想节外生枝
头向上
扬起稚嫩的脸
谁都知道
它把爱我的秘密
藏在土里

《小 满》

岭上阳雀声声,河下轻风麦香
水车戽来旺雨,田畴栽秧繁忙
农家煮蚕磨新油
杏也肥了,梅也黄了

耕夫不求大满,知足便是常乐

《芒 种》

那年的今天,娘叫我把麦面馍馍给爹送到田边去
爹说莫空吃它,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就靠这几天

昨晚娘给我托梦说
爹现在有空吃了,她也想吃
叫我早点送去。娘还说
顺便把坟上的蒿草拔了
好看庄稼的长势

《大 暑》

太阳着火啦
蝉拉响了警报

有人跳下了河
有人逃上了山
更多的人
躲在空谷环响的岁月
喝盖碗茶

只有瓦屋顶上的炊烟
无处藏身
就去田园陪南瓜、茄子
聊天

《白 露》

湿润的雾
氤氲了满山苍绿
田畴打出了黄色旗语,警告秋老虎
停止发威

河边的芦苇
不怕那些风言风语
甘愿青丝变白发,也要等
一枚心仪的落叶
涉水共渡

《霜 降》

风把刀子
刺向晚秋时节
收割
草们躲藏的菊花霜
树梢上
那几枚红透了的柿子
要留给
乌鸦和麻雀润肺

爷爷去坟茔烧“五色纸”
几声干咳,吞了一口冷风
佝偻着身子拾枯枝黄叶。回家
生火取暖,想熬过冬天
替奶奶在地里种小麦
想给她明年夏天
才出生的孙子烧馍馍吃

我没有见过爷爷,对奶奶的印象
也不深
是听爹和娘,讲述了
他们一生
双脚也没能拔出泥土的故事

《早 春》

雪花
你是最后来看我的吗
我现在不声不响地来了
揽你入怀
用暖暖的体温将你融化

风儿
你想吻我的脸颊吗
我现在轻脚轻手地来了
水妹妹说你多情
我俩就沿河看柳吧

雨啊
那是你柔柔的青丝吗
我现在忐忑不安地来了
看你暗恋我滴下的脂水哟
浇在我蠢蠢欲动的心尖儿上

大地啊
你睁开惺忪的睡眼吗
我现在大摇大摆地来了
看你那一发不可收拾的媚绿
将丰满的你写进我的诗行

《春 耕》

沉睡一冬的犁铧
被留守老人扎进泥土
由牛儿牵出
鸟语花香

在都市种希望的汉子
白天,用汗水稀释混凝土
晚上,枕一囊乡愁
在梦里与孩儿他娘
下田插秧

《草 帽》

戴一顶烈日
嗅新麦的香气
一朵向阳花
开在白云里

《冬天的早晨》

还在睡梦中
一缕晨曦从窗的缝隙漏下来
聚焦在卧榻上

多事的风也挤了进来
想看一眼被褥上那朵粉面桃花

值守的窗帘当仁不让,庚即发声
“请勿打扰”

风,收敛了燥动的心
隐身于外
听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