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灵魂,行走在空纸盒

——读李永才《记忆的空纸盒》

2022-12-20 19:44:38 作者:上官琳娜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上官琳娜,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成都市作协理事副秘书长,四川诗歌学会会员。诗歌散文小说均在各大报刊媒体发表,并在征文中获奖。

  《记忆的空纸盒》是诗人李永才先生的又一部力作。在此,我从诗的角度走进诗人李永才,走进《记忆的空纸盒》这部200多页,共有七辑300多首,汇聚近年诗人业余时间呕心沥血创作的诗集。从中可见诗人对社会现存问题的所思所虑,以及诗人在艺术中孜孜以求的审美观点。均在诗集里彰显得淋漓尽致。

  当我行走在诗集的字里行间,诗人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巧妙的构思,信手拈来喻体和寓意的巧妙构建,跳动的画面,悠扬的旋律,审美空间博大,酝藏的思想信念性灵深隧。让我欣喜而又沉重的领略到每首诗的审美情趣,审美陶冶,审美价值。从而让我惊讶地发现“空纸盒”竟具有如此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

  在此,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受教于外语专业,对西方文学造诣颇深,钟情于英美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用诗人的话说:"今天,我重读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和《空心人》,喑知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势和斑斓图景,有感而作”。空纸盒既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人们身处这个不确定性时代精神世界的隐喻。自“空性”,发于心灵。因此,“空纸盒”,最能体现由内而外,由形式到内容,由客观到主观,由具象到抽象的现状。把这个时代所见所闻所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等特性,用文字记录,诗歌表达。通过“空纸盒”无一不把人类意识形态和客观世界存在的矛盾冲突,深入集中地刻画。当然,这是诗人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所然。诗人正是用这种审美追求,掀开中国当代诗歌界的创新篇章,把时空的多维量子空间展现给读者。为此,本文拟从以下三点浅谈己见:
 

  一,我们仍是生活在“荒原”中的“空心人”。

  首先,诗人为什么用“记忆的空纸盒”命名诗集?从诗人世界观看来,现实永远是在历史的线条上周而复始,苦闷、彷徨、寻求、探索、挣扎、渴望,这些就像缠在拉奥孔身上的九条蛇。为了寻求改变现状,解脱空虚的禁锢,抗击荒原的肆虐,释放人性的光芒,诗人走进了托马斯•艾略特:

  “四月天最是残酷,

  它在荒地上生丁香,

  掺和着回忆和欲望,

  让春雨挑拨呆钝的树根。”
 

  《荒原》作出了接受重生使命的召唤,穿越宗教、神话、历史和现实的废墟,托马斯•艾略特在隐秘的生活中进化“诗之自我”,穷尽人性的内涵,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一个世纪以后,今天,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垦荒者仍在大漠精神“荒原”中跋涉,开拓。诗人李永才,在艾略特1925年创作的《空心人》中被深深触动,产生迢迢跨世纪的审美握手。通过托马斯•艾略特《空心人》诗歌,向人们展现了一战后,由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弥漫整个西方世界的极度哀伤与绝望情绪。采用并置意象的方式再现了肉体上存在,但精神上已经死去的人们,无法在超度的显现中找到人生意义的光芒,挣扎于可悲的生存状态。诗人得益《空心人》的启示酝酿创作,采用承前启后,将东西方艺术融合,使人性精神相互渗透贯通,跨越创新。这就是诗人李永才创作潜在的精神达到的艺术境界。所以,隧命名《记忆的空纸盒》。

  其次,诗人不是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的梦幻超人,而是生活在头顶蓝天,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位内心充满了激情澎湃的思索者,是一位在思想领域占位高的探求者,是一位在精神世界不断开拓的勇士。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倍感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仿佛一个空纸盒,除了一点可怜的物欲,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魂灵,仿佛是精神世界空空如也的行尸走肉。于是诗人心急如焚,扪心自问:在一个价值观虚无的世界,人们无法献身于传统的信仰。失却了信仰和灵魂,除了一种空虚感和失落感,无法得到更有意义的启示,这是岌岌可危的一代。于是诗人肩负历史、社会、爱国爱民的使命,用满腔热忱把自己内心酝酿的呐喊,用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凝吟成“记忆的空纸盒”。空纸盒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隐喻,由于神性的缺席,世界这个巨大的盒子,空洞无物:形而无状,有影无色。诗人表述“一代心灵空虚的人们聚集在空盒子里悲叹:我们是空虚的人。在仰望中,一只蔚蓝而辽阔的盒子倾覆,乌云泯灭于幽谷。在这空荡荡的幽谷里,看不见夕阳的余晖,这幽谷指的是死荫的幽谷。在那里,什么也看不见,既看不见真理也看不见希望。在我们面前完整地呈现了一代人处于精神死亡又无法理解真理的空纸盒”。

  成功完美的诗歌一定要主题鲜明,即“诗言志”,表达深度的思想,复合性胸臆。杜绝一切无主题,拈花惹草的花边诗歌,诗人李永才做到了,请欣赏:


  记忆的空纸盒

那时候,故乡是一只空纸盒一空再空。那一切的空
因地缘性而潜入某种无声的记忆一些不可见之物,从盒子里长出来有风的交织,有雨的微妙以及个别残存的蛙鸣
我把破庙的钟声和某种天真的理想装进先于我抽象的盒子
而一只追风的蝴蝶,却放空了我潮湿的火柴盒
那时候,纸盒是时光的邮筒
传递过苦涩,沮丧和一厢情愿的爱
夜深人静时,我们一起
把山色的空蒙和书桌的凌乱
重新整理一遍
扔掉荒谬的青春,将童年的记忆折成一只灰麻雀
--在邮差的手上放飞
古老的复调,带着植物的香气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纸盒有洁白、平整的属性
保持了原始状态下的谦逊与坦诚像是在一夜之间
一只无奈的盒子,就如此这般
被时代的钥匙打开,流落于一片汪洋
辗转反侧,一再被僭越
颠覆和操控,失去了固然的真实性就连苦楚和悲声
都渐渐有了,形销骨立的棱角
当一些复杂性消失了
一种鲜为人知的空寂,就有了可能 --正如我们预言的一样
阳光破空而出。
晴朗和麻雀,从我的故乡照过来

安静读眼好·风声切彩网动饼子的面台·个人标开
阳光格内内,越地现助新保用的热动
源胎于智学价食子·人与物
--这于得于艾鸡路的拉源
时要的口化,竟是如此的我起不她人数的算法-已理待不了二十一世纪的想单
装饰性的曲子:无场多么观解
万物的不朽已承几个款子洗助一点通址之下·天地之大美无弄大盘器小盒
-6G云海·人里大空
国山时水·不过月光的一酒观面

电的发证店旧大整·每天史
强酒·卷折·相且关层 --就信此到:我的爱人
正在明一只深:一层丽地封器最后到下透明的一层
地纯没有形成,像于人的的经给只指令人编笑的部分
桥曲子爆免成,一种把为空乏的形志
画今,我的人生是一只立保出经过无数次板学与微量你感是继不过
世赠的宿量在河山法守的内心除了能把的色家和标地找不到一点方生
信像生因为人的一场·都未思发生对
因老的空字·一的不好一只回的意
空始妹食的日子,谁只都得心应手?
何不如用一校到计
别住纸上的油场--秋水温天

阿源的世源·无论多变
点得一查·她望和愿欢的气球
如聚岁月一只四·封验掉了所在的等码无质快物·南一点空白的记记经是题好的余价值

一只巨大的曲子业在以经
江国的生光·快你有一个上角的影子在关味的结章真想
见现内大海--无知的阳院你送言一样深不可测
我明用手性的精力·也难以打拐起一只源的于水上的招盘
江山一福奥春吧,在精神的盘子里无达性暂一位命运的阳光
新只相第一分法达·三分宁国让一个人的记信,白云一样验活

 

  诗人用这首诗名,命名本诗集,其意义显而易见。说实话,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很难懂,尽管他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真正能够领会其精神的人不多 。诗人能够把托马斯•艾略特诗歌理论与自己诗歌创作如此完美结合,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屈指可数。

  完美的结合,必须要因地制宜,对现实要有切肤之感,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爱憎立场。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一书中提到:“诗的观念所仿佛‘穿过’的材料,是艺术家周围的社会环境提供的,而且诗的观念本身,无论在什么‘精神深处’产生,都不能不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造就人才,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生活,赋予诗人创作灵感。当直面这种生活现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孤独愤懑,忧伤痛苦等串联的空间画面。让我联想到19世纪俄国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里的主人公皮巧林;契科夫《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卡夫卡笔下《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正是因为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因为思想而高贵。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时,人还是"人"吗?人类在进化,可越来越多的人不去思考生活的本质,不去探寻生活是为了什么?难不成我们一定要在记忆的空盒子里边生活吗?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诗人的心声在震撼着我们!不要以为陶潜的桃花源里可耕田。无奈的选择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本意。别忘了盒子是纸做的。
 

  二,展现审美灵魂构建的“建筑”美学。 当作者通过审美客体(即作品)表现自己世界观、艺术观时,由此呈现出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审美通感,就是审美灵魂。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一不是通过煞费苦心构建一座有形、有色、有空间、有功能的建筑体(作品)。把自己的灵魂安放于此。无论是最真实的爱憎,还是裸露的思想;无论是毕生追求的真理,还是不可言状的隐忍,都充溢在这个文学作品建筑体内。这是自由的天空,辽阔的疆场,阳光任性,和风撩人,蓝天静谧,灵魂如春笋,让审美客体姿意翱翔。诗人李永才自建的“记忆的空纸盒”,不正是精巧构建的心灵深处的蜗居?他的审美灵魂正在游荡,请看:

  闲云之外

又一次
响亮的雨声 拍打杏树的外衣
穿过金色的发丛
如一架经典的马车
拐进旧巷 偏信了蓬勃的蒿草
某种虚幻的主义
在小桥的脸上飞溅
马蹄扬起的时光
通晓每一扇格窗 深藏的秘笈
如同看透银杏 快要落尽的美学
请别这么快就离开

失忆的头脑 一枚铜臭
抵挡不住,一杯小烧的火焰
传说中的马蹄  踏碎西风
早已越过边境的陶土
进入另一条街巷
城墙的每一个角落 遍地都是
喜鹊的粪便,和自然主义的水声
当然考古可以看出
专家手上的尖锤,也可以看出
那些传统而坚硬的词汇
只是贵妇脸上的雀斑

  

  诗人说: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也要为自己的人生留出一些空间,来疗愈情绪、冲动和欲望的创伤,对苦痛而焦灼的内心加以抚慰。从而让自己人生的盒子成为一个纯朴至简,却又情致盎然的精神家园。何尝不是一种自在的归隐,以及闲云之外的精神栖息之地。

  任何作品的构建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

  美,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审美客体构建的空间;离不开审美主体的重新构建。

  当建筑空间完工以后,还需要室内布置装修和室外美化。其过程就是按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自身素质,审美标准去装修布置美化。整过程就是审美主体再创性的审美构建。调动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审美情趣,从《记忆的空盒子》里,我认真阅读每首诗,入情入境,感觉每首诗里都有生活的影子。于是,把自己放进这个空纸盒,任凭自己的思想与之产生共振共鸣共情。当然,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教育程度,文学修养,世界观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再重构的审美观不一样,形成对作品的理解迥异。

  在此,我与诗人一样,去感受灵魂行走的空纸盒吧!
 

  三,跳动的画面,悠扬的旋律,徜徉在语言盛艳之中。一些诗人总以为后现代汉语诗歌,在语言上比较随意,是主题通过语言实践,表达即兴式写作与表演式创作。强调一种偶然的、随意的发挥和行动。在避开了历史和未来的重负后,只注重此时彼刻的体验和感受。没有逻辑,不需要语言内在魅力和外在张力的联系和统一。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和诗意的陈述,这是大错特错。好的诗歌,语言决定诗歌的命脉,采用艺术手法尽情为读者绘出活灵活现画面,奏出丰富的交响旋律。

  从诗歌的起源不难看出这点。最早开始诗起源于原始先民“吭哟,吭哟,嗨哟,嗨哟哟…”,是人们劳动的协作号子及祭、颂典的唱词。在生动的场面, 悠扬的旋律中诞生了诗歌,这是诗歌最早雏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调整动作和歌舞节奏的唱词,就是诗歌发展的过程。钟嵘《诗品》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里所说的咏,即是诗歌。

  诗人李永才的诗歌,正是用语言的盛宴,为我们铺展出跳跃的画面,悠扬的旋律,请欣赏:
 

列车远去了
 
列车远去了。湖水静下来
悄然宽松的车站
剩下一个多余的人,默默走出
想用无穷的仰望,为天空刷一层湛蓝
尽管有些事物
不是视野所能完成的
但一个晴天,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好
此刻阳光是透明的
你可以看见,被秋风掏空的广场
被隔在楼宇之间
空旷是特别的安排,有人在喊青春
有人在寻童年丢失的草帽
八月稀疏。我的目光贫穷如镜子
只看见一串清澈的足音
溪水一样流走

 

  当我们静静的欣赏这首诗,整个心整个情会浸透在诗歌的氛围中。“远去的列车,湖水静下来”,动静对比画面出现,使整首诗大有油画之感。让人联想到俄国风景画家列维坦,希施金,梅德韦杰夫,法国的莫夫拉等杰出画家。仿佛看到他们极富诗意的作品,深刻真实地表现大自然的优美,以及各种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让人沉思。这正是诗人李永才诗歌的成功之处。

 
   “此刻阳光是透明的
你可以看见,被秋风掏空的广场
被隔在楼宇之间
空旷是特别的安排,有人在喊青春
有人在寻童年丢失的草帽
八月稀疏。我的目光贫穷如镜子
只看见一串清澈的足音
溪水一样流走”

 

  在这里,声音的复合重唱,像行云流水,像青春拨动的旋律。我不得不产生经久不息的回忆,情不自禁地陶冶在这旋律之中。耳边仿佛响起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又一次聆听峨影制片厂的音乐总指挥齐国才先生,指挥演奏的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幽默曲》。好的诗歌一定要有跳动的音乐感。正如我们所说的,诗人通过语言表达出旋律美感,实属不容易。这在李永才诗歌中比比皆是。与他受教于外语专业,对西方文学造诣颇深,钟情于托马斯.•艾略特诗歌理论,具有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构建诗歌的基础材料,是诗歌的生命。诗人用语言构筑隐喻,在喻体和本义之间建成一座桥,表达胸臆和诗歌的复合主题。在李永才《记忆的空纸盒》中,不正是这样?因为他首先开凿的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其后又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方架起一座桥。所以,在读他的诗歌,先要顺流而下,然后才能看见彩虹桥。

  综上所述:诗歌,在阅读中产生心灵共振;诗人,在仰望中才有星空;一个民族,只有热血源源不断,才能兴旺强盛。这里借用黑格尔语录:“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们把存在叫做合理,如果不存在了呢?

  不言而喻:记忆的空纸盒,让我联想到明朝冯梦龙的著作——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文学作品表达的共性都是息息相通。

  由此可见:《记忆的空纸盒》多元化的表达了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审美教化等美学观;翻开了我国当代诗歌的又一新华章。

2022,12,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