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行天下 > 诗歌报刊网络联盟

《诗歌月刊》2018年1期目录

2017-12-28 作者:《诗歌月刊》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歌月刊》是国内大型原创性汉语诗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诗歌月刊》秉承《诗歌报》的办刊精神,高举“独立、探索、多元、开放”的旗帜,2018年《诗歌月刊》除继续推出“头条”、“隧道”、“先锋时刻”、“新青年”、“现代诗经”、“诗版图”、“国际诗坛”、“元批评”等品牌栏目外,还将开辟“跨界”“发现”“小长诗”等定期或不定期新栏目。

 《诗歌月刊》2018年1期目录

 
头条
送流水 / 雷平阳
“我轻得像一团风,是流水和白云的同谋”(评论) / 谈骁
子梵梅的诗 / 子梵梅
我发现我活了下来(创作谈) / 子梵梅
 
先锋时刻
方楠/白玛/阿尔
 
隧道
李南访谈:我生来只会跟天上的星群说话 / 李南 雪女
李南的诗 / 李南
 
新青年
彭然/彭杰/戴琳/孙念
 
现代诗经
东篱/卡西/川美/敬丹樱/刘剑/李德武/李庭武
 
国际诗坛
兰斯顿•休斯诗选
[美国]兰斯顿•休斯/凌越 梁嘉莹 译
 
评论
“一种总体性诗歌的诞生”——陈先发作品研讨会纪要
霍俊明/李少君/何言宏/钱文亮/张德明/许道军/胡亮/苗霞/钟硕
 
诗人在线
王威廉/金重/钟渔/林馥娜/西部飞扬/刘武忠
程大宝/王宏权/马光水/木汀/牧野
 
跨界
“世界的复本”/韩博
 
 
栏目主持人语
 
主编荐语
 
在合肥的晚上,雷平阳仿佛是喃喃自语:我写得越来越简单了。他仰头向着的夜空,如蔚蓝大海般平静,云彩迸裂,恍若新出土的钧瓷残片,散发出幽微的光亮。
 
送流水苦情,“别意与之谁短长”,既是挽回,也是放下;既是祈祷,又是疗救,同时还包含了新的轻盈的持续的庙宇建造。那入定的老僧,松风后的猛虎,俗世的万斛哀欢,都成为沉重的附着物,连同我们短暂寄托的肉身,山间缥缈的钟声、哀鸣的白鹤和照向大地的落日,一齐奔赴向那清澈的万千流水。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的文化源流谱系和独特地域胎记的诗人,雷平阳一生都在书写云南,云南这块复杂土地上的“山川、物候、民生、世情”转化为其阔大的写作景深,诗人执拗地趴在山水教育和故乡经验的“针尖”上,直至耗尽他全部的深情、孤绝和悲悯。
 
子梵梅的写作已经做到了其自我要求的简单和疏朗,并且警醒地领受着自身携带的风力吹拂,“在一种独特的病疾中自我痊愈,这种能力不是技巧,而是每天的觉悟在缓缓到来”,它,有效地遏制住了技术主义的速度和惯性之轮,同时克服拘谨和懒散,投注向生命本体,从而逼近湖水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无限圆融、松弛和自然的故乡。
 
在清风消磨的明月山岗,光线明灭的草叶间,厨房窗户的阴影里,“蔷薇在开放/老虎在下山。世间自此再无尤物”,而从我们眼中涌泻而出的,是永不疲倦、深不见底的九湖——“秘密的瓶子打开了”。
 
——何冰凌
 
投稿邮箱:shigeyuekan@163.com
 
先锋时刻
 
先锋,已成为这个时代应该回避的词,因为它暧昧。它至少与这些因素相关:语言、文化、美学、传统、体制、风尚和现代性。追溯“先锋”的词源,它其实是在二元对立的语境中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还在坚持追求一种叫作先锋的诗歌,乃因我们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写汉语诗。“先锋”,成为汉语诗现代性的直观表述。
 
我从不草率认为,借由某种西方现代观念,摇身一变就成为先锋。先锋,就是对最纯粹汉语各种“可能性”的探求——就是一首诗的调式、感受性、神秘性、完整性与传统的不露痕迹的关系。本期介绍给读者的三位诗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是:立足于“汉语”。
 
方楠的诗,显示出朝向自然靠拢的整体姿态,这可能得之于皖南灵秀的山水。她的泛神论色彩和冥思的特征,让人想到狄金森,虽然她们的信念完全不同。方楠的节奏是慢的,世界是敞开的,但也是温暖的。她用“轻”的诉说调,消弭了这个呼啸的、尖叫的时代的戾气。
白玛的诗在声音上很特别。《不写诗的日子》,显示了她的特别追求:三音节的词构成的句子,破坏了日常语言的双音节的习惯,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感受。事实上,长期以来,白玛的写作都在这种几近神秘的奇异感受中,保持着与主流诗歌的微妙平衡。但毋庸讳言,有时,她也会因感情题材处理不慎,拉低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阿尔的诗,和一般的口语诗不同之处在于,他同样赋予了语言以神秘性和感受性——这是他的诗性所在。他用自然的口语,实现非自然的叙述,也许他在讲述梦境,但也许在写实在世界。不管这其中是古老的东方哲学,还是后现代的现象学,在阿尔那里,首先是诗的。然而,编者也会对他苛求:阿尔的诗,还可以更好——还可以更简练。
 
——李商雨
 
投稿信箱:lisychengdu@163.com
 
隧道
 
本期访谈诗人李南,是一位诗龄有三十多年,却依然低调、真诚写作的诗人。相对于为了提高诗歌难度而设置阅读障碍的写作,李南的诗歌简洁大气,直击心灵。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诗歌是无难度写作,而是凭着丰富的生活与写作经历以及人生洞见做底蕴,才具有的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写作能力。她追求一首诗整体的和谐自处,语言干净节制而又怡然自足。在李南看似明晰的诗歌里,包含着多维的精神向度以及大巧不工的技术处理。一个人的诗歌魅力,或多或少映照出诗人的人格魅力,尤其像李南这样以诗作证、明心见性的诗人,她的许多诗句犹如写给自己的座右铭。读她的诗,其个性形象已然立于眼前。
 
——雪女
 
投稿信箱:1321966140@qq.com
 
新青年
 
诗人在语言上寻词觅句首先要建立在对约定成熟的语境中的把控能力,然后才会有属于自己诗歌语言表达的独创性,并有在常见的词语中重新赋予词语新的活力的能力。在一些诗歌里,同样的几个词语,故乡、白云、草原,由于使用者的地域、性别、年龄、地位等存在着差异,诗歌的呈现角度自然也不尽相同。一个诗人的标准可能是另一个诗人的偏离。本期推介了彭杰、戴琳、孙念和彭然等四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在相近似的词语选用上或者相同的语境条件下,这四位诗人均能展现出各自不同的诗歌语言陌生化效果,是值得赞许的。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普通语言一旦被强化、扭曲、拉长、颠倒,就会给我们带来新奇感和陌生感,比如,彭然写道:“钟表跑到黄昏,盲道上的条纹暮色/被竹棍赶着走入黑耸的巷道。”短短两行诗句写到了钟表、黄昏、盲道、竹棍和巷道,这一连串的名词的运用并不显得呆滞,反而有了某种内在的律动,这便是诗歌的陌生化处理效果,“条纹暮色被竹棍赶着”与日常用语习惯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些语言所指涉的各种关系也被生动地更新了。《诗经》中有“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羊牛”而不是“牛羊”的造词顺序,也为故意同某种标准的语言背景产生疏离感;陌生化诗歌呈现手法的关键在于语言的运用,比如戴琳的“抖下的灰翎被收进拘谨的抽屉/只好藏着/不发一语,像沉睡的孩子”和彭杰的“浑身长满鳞片的男人,那里坐着的女孩/都小心压着翅膀。”我们看到戴琳的“沉睡的孩子”和彭杰的“女孩”都是以平淡的词语营造出生动的形象,常见的词语一旦被自然而然地注入比喻、悖论、倒装、反讽等诗歌表现手法,这种做法使读者对已熟悉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从而延展了对之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彭杰、戴琳、孙念和彭然等四位青年诗人对待语言的视角不同,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在诗歌呈现上的差异化给我们的诗歌阅读带来了餍足感。
 
——樊子
 
投稿信箱:fanzi1967@163.com
 
现代诗经
 
东篱常以口语入诗,乍一开始读时,会让人感受一种自然随性所带来的愉悦感,却又会在冷不防中突然被一句谑心的诗句击中。东篱的人和诗歌高度契合,他一直生活在唐山,经历大地震劫难之后的他拥有了一种淡然而豁达的心境,他热爱大自然,喜爱捕捉长镜头中鸟儿的飞翔,他的诗里多以眼前所见之寻常景物入诗,虚实相间,寥寥数语,合着呼吸的节拍,呈现的是本真自然。
 
川美是低调的,她仿佛有无限的耐心,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她的诗歌世界里,她在自我的词与物里经历着千山万水,有着千回百转的心路跋涉,写作已然成为她的思维习惯和入世的打开方式,而“宇宙那么大,木星也是小星星”, 于哲思和美的追摹中,她试图在诗里缔造一方纯粹自然,虽然还带着一抹挥之不去的未知和不确定。
 
刘剑的这组诗记录了他奔赴自然之途的心灵之旅。无论是陶渊明所推崇的采菊东篱的田园诗歌,还是瓦尔登湖畔梭罗的超验主义,无不从描摹自然山水之中寄托情志,诗思的瞬间,通过闪电般的顿悟,得以从“上帝之眼”中一瞥通达世界本质的路径。
 
李德武对诗艺的探究为他的诗歌提供了强大的气场,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他的诗歌常常从意象出发,抵达无相之境。而你从诗中能够不断感受到诗人的本质力量,感觉他已经不是简单地在写诗,他已从艰深的心象之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片澄明的琉璃世界。
 
——黄玲君
 
投稿信箱:lingjun0316@126.com
 
国际诗坛
      
首先正是凌越和梁嘉莹出色的翻译,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被誉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通过休斯的诗,我们感受到美国黑人的苦难与辛酸、欢乐与希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休斯明显受到过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影响。大概那个动荡时期诗歌表达重在言志,以真情打动人,而非以花哨的言辞,所以诗歌比较好理解。休斯的诗从黑人的音乐和民歌中汲取营养,尤其把爵士乐的节奏融入于诗中,因而他的诗开阔、舒展,节奏热情得像爵士乐那样强烈,可以说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阿翔
 
投稿信箱:a_xiang2003@163.com
 
评论
      
诗人陈先发创作生涯逾三十年,诗歌成就卓然,在当代诗坛拥有巨大影响力。在他的新诗集《九章》出版发行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评论家聚会淝上,对其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者们从不同角度进入陈先发的写作,提出诸多颇具启发意义的观点。如霍俊明通过文本特征、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分析,把陈先发及其作品界定为“总体性诗人”“总体性诗歌”;李少君以“写碑”二字概括陈先发的创作风格,指出其作品不仅具有个人写作的典范性,更具有民族美学的代表性;何言宏以“心的诗学”来阐明二十一世纪以来以陈先发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诗学文化取向;钱文亮认为陈先发具有高度自觉的现代诗学意识,同时其诗歌实践表达了极其复杂的现代性体验;张德明指出《九章》是对“骚体”传统的现代传承;许道军提炼了陈诗的三个特征:生命悲悯意识、文体自觉意识和高超的诗艺;胡亮认为陈先发融合现代与古典,给新诗美学带来新质;苗霞阐述了陈诗在诗思与语言上所具有的知性特征,指出陈诗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与哲学气质;钟硕则多方论证了陈诗的超越性与生长态……这场讨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一个重要诗人的创作生涯进行了总结,更在于,它以诗人陈先发为坐标或入口,对整个新诗的发展进程和美学形态进行了审视,给我们带来诸多历史和诗学的启示。
 
——刘康凯
 
投稿信箱:lerkai@163.com
 
跨界
      
在有导演、编剧、舞台经验的诗人韩博这里,艺术已不存在类别之说,一切都是“戏”,他既可以台前也可以幕后,随处可见门窗开启,随时都如燕归堂前。他在“戏”中可以采取诗歌形式的对话,也可以采取纯视觉的默片形式的对话,他诗歌中浓重的超现实色调和画面感与他的绘画是同一种语言。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他的绘画以一种谐谑曲调成为其诗歌的合奏。他在艺术形式上的铺张与语言上的节制,恰好都表现在他的诗歌结构上:角色分立而情感节制,一种冷峻的怪诞与“制服制不服的一切”的深情。他乐于重新创造秩序,重新打开你的视界,自我隐身,并一再询问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他以多种艺术形式从外部到内部呈现着德勒兹所说的“世界的复本”。
 
——刘晓萍
 
投稿信箱:xiaoping915@163.com
 
微信号:shigeyuekan
独立、探索、多元、开放

 
来源:诗歌月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