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赵振王 >>

风骨,杨善洲一生的光泽

——老书记杨善洲采访札记


作者:赵振王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12-24 10:27:55  点击:


是答案的结果,都镌刻在老书记最先出来又最终回去的那条路上。过了陡坡村,心里一亮:陡坡不陡啊,平凡之躯的杨善洲却留给世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精神之路。
  进到老书记家的时候,他的爱妻张玉珍坐在一条木凳上,对我们一行人的到访并不在意。我上下左右打量着她,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地揣摩着她。眼前的这位老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美丽贤淑的女性啊。她只是个农村妇女,可本身所具有的操守和风范,远远超过了满腹经纶的知识女性。她是杨善洲的又一座青山,这座山由她完成了自我造林,自我绿化。60多年来,这座山就在杨善洲的身后巍巍地耸立着,在杨善洲的精神深处坚强地支撑着。夫贵妻荣,离她很远;穿金戴银,与她不搭边;远游观光,没有她的份啊。她一直在镰刀与锄头的争相出场中,在偏僻的大柳水扮演着一个家庭领舞的最佳角色。夫妻生时不能朝夕相处啊,最后杨善洲却还撒手不管,先她而去,这世道的无情和不公平就是这样纷纷登场的。我从内心深处开始埋怨老书记了:退休后,你就应该回家厮守张玉珍这座青山的,你却一头扎进了大亮山,此情何解,此理何在啊?!
  突然发现,我们的采访就似蜜蜂的采蜜,风雨无阻地飞进飞出。采访,采访,采访,夜以继日地采访杨善洲的身影和足迹。23日的采访,一直持续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就去板桥,力所能及地深入到杨善洲84年人生履历的深处,搜寻那些时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等合上采访本的时候,一看时间已是子夜了。摸摸额头,低烧还在调皮地骚扰着我的躯体。起身握别采访对象,就孤寂地牵着月光回家。采访进入第八天了,“真彩009”碳素笔用干了两支,可杨善洲的形象在我脑海里还是忽明忽暗地漂浮着,采访和成稿的难度显得越来越大,站在近乎千篇一律的赞美中,我找不到自己抒写的突破口。
  原来,采访就是一个失望与希望交替出现的有机过程,“施甸精神”,这个词出自现任的施甸县委书记李元标之口。土地需要建设,心灵更需要建设。一种精神的培养和传承,需要时间跨度、空间尺寸和人文环境等等客观条件的检验。眼下,“老书记”已经成为杨善洲的代名词。作为施甸人的杨善洲,是“施甸精神”浓缩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词组,也是“施甸精神”的一种经典呈现形式。一个平凡却不普通的人,把一座精神之山与自然之山,挑在双肩上艰难而行。他用双脚说话,用双手说话,用真心说话。在位也好,不在位也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的采访一直持续到了10 月31日。其间,自费到德宏采访。那个美丽的孔雀之乡曾经二度与保山属于一个编制内的行政区域,所以,我的采访少了德宏一笔,就好似少了一条腿。25日,我抱着寻找“另一半”的念头,只身赶往德宏。在一大本厚厚的采访笔记本里,能够跳跃出多少关于杨善洲的诗句?在对一个人的挖掘和塑造时,诗歌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老书记在自己构建了60年的精神家园里,把爱、大爱和博爱,洒在自己深爱并建设着的土地上。挚爱,无限;大爱,无言;博爱,无疆。在他有快乐,也有恩怨的84年的旅途中,作为石匠,他能够把最坚硬的石头凿打得方方正正;作为嫁接能手,他所创造的技术指数就是有嫁必活;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的领导者,他首先承载着的是根本没有办法脱离泥土和热爱禾苗、庄稼的亲近感。官不钻民房,可他就爱钻,经常钻,时时钻。他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论者,每到一地,他最先到的是田间地头,最先深入的是民宅农家,从不相信那些富丽堂皇、天花乱坠的写在纸上、念在口中的汇报。就此,他掌握着第一手的资料,所以,一般的讲话和作报告,就不需要秘书现成的稿子,说出来的话,与老百姓贴心贴肝,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鹰语者·木炭火

 下一篇:赵振王:用诗歌取暖
  相关链接
祖血沸腾     赵振王  2012-06-12
声音,或轻或重     赵振王  2012-04-25
云南能投颂 (朗诵诗)     赵振王  2012-03-15
诗香更浓伴茶香:诗集《春暖花开》序     赵振王  2011-11-30
保山诗歌一二三     赵振王  2011-11-08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