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国诗人 >> 王妍丁 >>

那种温暖是手挽手的温暖

——读王妍丁


作者:谢 冕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4-17 19:34:12  点击:


她用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比喻,那是两颗“相望的纽扣”:“就这样彼此相望,一生都不会衰老”①。我不敢预设,也真的不知道诗人是否找到了她的永恒的期许,但我知道,她一直在寻找和等待。《 此生与谁同船 》——如果此生等不到与我同船的人,我愿变成一条“没有杂质的鱼”四海漂泊。这就是诗人的痴迷。
  尽管她的生活充满了童稚般的幻想,但她毕竟已经成熟。尽管她是多么不愿,但她依然能预见到时间的末梢,有时她也显得超乎寻常的理智:“不要期望把幸福存到来世”,“想想我们能支取的日子还剩多少”①。前面引用的《 等我老了 》所流露的天真的亲切和感动,到了它的姐妹篇《 如果老了 》,那就是成熟的美丽了:如果你老了,我也一定老了,我们就像收割后静静等待休整的金色田野——
  照顾你的眼花和耳鸣
  照顾你 怕酸又怕冷的那三颗蛀牙
  还有你 不愿变老的坏情绪
  这里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非常悠久的感人。
  痴心的诗人也有梦醒的时候,爱中的人也知道无可躲避的是死亡。但即使是死亡,在妍丁这里也幻出惊人的美艳:此生躲不开一个浓缩的“情”字,来生愿化作一株翠绿的藤,藤的理想就是要缠在你来世的腕上——此时她竟忘了《 不再错过你 》中的那份清醒和决绝——两个墓穴相依,在薰衣草的清香里彼此幽雅地相望。② 这里所呈现的哀婉也是非常动人的。
  妍丁的诗总是这么美丽,这样地给人心灵以安慰:夜这么长,花在长夜里寂寂地开,想着夜莺想着蝴蝶想着蜜蜂,想着月亮的角落一棵隐秘的橘树。我们读她的诗,总是沉浸在她的这种童话般的氛围里。妍丁的笔墨是温暖的,这种温暖不仅在她追求的爱中,也推及在更为众多的人群中:为一个站立在厚实的土地上的农人祝福;为一顶鲜红的安全帽礼赞;在一棵平凡的桑树上发现不平凡的价值;谴责那些制造了矿难而逃匿的矿主——这些诗作中跳动着诗人的博爱之心。特别是《 记一次空难 》这首诗,她的处理更由同类诗的社会层面扩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是一个可喜的突破。①
  妍丁的抒情笔墨很优秀,但她不满足于此,她为扩展她的题材付出了辛劳。《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祖国 》是个大题目,但她只写了九行:“我比太阳热,祖国,如果你需要我”,隽永且不落套;《 今夜,让汶川在月光下好好安睡 》:“风声 眼泪和疲惫的哀伤,一切又都等待着重新生长……”,也饶有新意。但她的确缺乏处理这些大题材的经验,往往表现为要么因急于说理而忘了抒情,要么局促地落笔而不知如何展开。其实,像《 一只等待飞翔的鹰 》或是《 有一些梨花错过了秋天的果实 》这样的好题目,妍丁都处理得有点匆促。话说回来,由于她的睿智,即使只留下一个题目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和妍丁相识久了,读她的诗如对挚友,诗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手挽手、心连心的温暖。我瞎忙,答应妍丁的文字一直拖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分,妍丁恕我!
  
  
  2009年12月1日于北京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作者简介:
    谢冕,批评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
  ①《 记一次空难 》写美国哈得孙河上的那场空难。它的角度由“大鸟”的转危为安而及于对“造成”空难的鸟群的同情,她听到了无辜的鸟儿的哀鸣。
  
9 7 3 1 2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时光深处的背影

 下一篇:读《 在唐诗的故乡 》
  相关链接

(C)2004-2016 中诗集团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