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郑和下西洋、澳门、珠江题材的系列史诗,填补了同类题材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系列作品组成了一个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相互呼应、逻辑紧扣、诗意连绵的“海洋诗阵”。瞭望诗人的国际视域,开放的海上丝路是贯穿异域风情、历史、文化与异域梦幻的文明脐带,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
海上丝路是一座文化金矿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丘树宏以《海上丝路》领衔的“海洋诗阵”之所“兴”——振兴民族的复兴意志,其所“观”——提高国人的辨识力,其所“群”——凝聚民心,还可以看出其所“怨”——运用诗意的手法,针砭弊端,疾恶扬善,诲人醒世。
行走在海上丝路的掘金途中,丘树宏意识到海洋的发现与利用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大进步,而通过海洋达至的各个新大陆的发现,更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大跨越。从历史走进现实而直面当下,尤其在我国南海、东海的蓝色疆土被不义之徒觊觎强占之际,义愤与忧患便强烈地激荡着诗人的心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天下向蔚蓝,中国向蔚蓝,为此,诗人如是呐喊——“中国需要海洋崛起,中国需要重振海上丝路的雄风!”回首缜思,笔者认为,与丘树宏之前所创作的大型音乐交响诗《孙中山》相较,拱卫国家海洋战略的大主题、意象联想丰富、手法风格多变的长篇史诗《海上丝路》的视野更辽阔、意境更廓大、结构更科学、文本更唯美、收放更自如、艺术更成熟。透过500余诗行,我们可以抽象出 “大丝路、大地域、大历史、大情感”与“大舞台”这五大特色。
在“海上丝路”系列史诗中,丘树宏所发掘的,不仅仅是海上丝路宝贵的文化“金子”,更是一座海上丝路的文化“金矿”。(黄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