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写在诗和歌的边上:中国诗人群像素描


作者:陆梅  来源:文学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4-04-07 20:54:00  点击:


出生”的中国诗人,凭着艰苦而耐心的长期探索,既承接了“朦胧诗”一代所开创的道路,又勇敢地把写作的重心拽回到各自的“语言个性”上来。
  正是他们,把诗的命运托付给了“个体生命”与“母语活力”的奇异相遇。而编选此套诗选的初衷,正是想要“通过作品向世界言明:汉诗写作的最新进展,不再是‘意识形态话语’ 的对抗性表达,而是对‘语言潜能’的创造性妙用”。  
  撇开这些良愿,我看到的这批“60后”诗人确也性情各异,兴趣驳杂,涉猎广泛,身处圈子却又讨厌圈子。写诗,是他们活着的念想和信仰。但写诗不是他们的唯一,他们和艺术心气相通,既是诗人,同时也是画家、导演、编剧、音乐人、摄影师、翻译家、博物学者。他们因此更愿意尝试和打通,拥有敏锐的直觉和丰盈的才智。他们当然也更洞悉时间和生命的念念相续,因为常常行游各地,他们似乎本能地更乐意去呼应天地自然,他们敬畏生命、身怀绝技、古道热肠、纯真未泯。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而多面的。诗人们也莫不如是,但我相信瞬间的直觉。总有那么一刻,他们在激情唱酬之后,要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疗伤。这是诗人的宿命。  
  这么说,到底还是虚妄,举个例子,诗人莫非,生于饥荒的1960年,在举国贫困的年代,童年不得不从北京随家人搬迁到山西的“穷山沟”,在农村一待数十年。他的经历大抵也是生于六十年代前半期诗人们的写照。父母政治上平反后,莫非得以重回北京,被安置在园林局工作。他热爱写诗,更热衷植物的微距摄影,摄影对他来说“未必就不是诗”。女诗人海男、蓝蓝、路也,比之男诗人,她们似乎注定要为诗歌付出更多。一如海男在微信里的独语:“黑夜、书卷,再加上忧伤……这些东西已足够消磨我的光阴。窗外街道上的轮轴摩擦着泥淖地面,我的心沉下去,再无法回到水面。我感知到了一场无可名状的渊薮……生活,永远抵达的目标和梦想,只是为了完全摧毁自己的另一个乌托邦世界!”  
  诗会期间,也插空去了诗人潘洗尘、宋琳、树才、莫非等在大理山水间的家。山水间既是一个社区,也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这个植物丰沛、视野朗阔、空气清新、面朝洱海、春暖花开的大社区,吸纳了很多艺术家在此安居或频繁往来。如画家叶永青、岳敏君,导演张杨,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历史学者张锡禄,先锋实验音乐家欢庆,民谣歌手周云蓬等等。可能你随意擦肩的一个人,就是一位才智非凡的文化人,这在大理和大理的山水间很是寻常。而因为有潘洗尘安居在先,陆续有七八位诗人选择在这里买房。他们或安营扎寨,或像候鸟一样生活几个月,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诗歌的聚会,潘洗尘家就成了聚会的大本营。  
  潘洗尘的日常,除了种花、读书、写诗和兼顾一个专卖诗集的读诗吧,更多时间都花在“读诗”上———他创办并主编的《读诗》、《译诗》、《评诗》以及《诗歌EMS》周刊等多种和诗有关的刊物。他自称是中国最职业的诗歌编辑,没有人可以跟他叫板。事实上也确乎如是,他主编或挂名主编的诗歌刊物,最多时有七种,其中四种自创的刊物就不必说了,仅官办的《星星》诗歌理论月刊,他就以一己之力整整编了6年。可见他每天的阅读量有多大。而特别叫朋友们感佩的是,他常常自己出钱来做诗歌推广和诗歌年会。做得最持久的就是“天问诗歌节”,已连续办了八届。自己出钱发起一个活动,把那么多的诗友们请来,请来了还不是吃喝玩乐,而是要“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若是没有对诗歌纯粹的爱、没有对诗的念想和信仰,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城市诗人》2014年卷 目录

 下一篇:面向大海的蓝色史诗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