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约见。
一见面,县委书记便开门见山:“你能在省级大报上发表作品,说明你能写,就来县委办公室工作吧。”
“是诗歌让我走上仕途,假如不是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作品,我恐怕难以转岗!”回忆往事,丘树宏感慨万分,“必须感谢《羊城晚报》,50多年来一直坚守‘花地’这个纯文学阵地。对于我来说,是‘花地’发现了我、支持了我、培育了我。”丘树宏动情地说。
从作者变身“编外人员”
随着丘树宏的头衔越来越多,与《羊城晚报》联系也更紧密了,不知觉间,丘树宏从《羊城晚报》的一名作者,变身为《羊城晚报》的一名编外人员。
2003年,广东省委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丘树宏马上与《羊城晚报》合作,张罗了一次“沙龙”,组织广东官员和学者中的知名文化人聚集珠海,研讨如何建设文化大省。几天后,丘树宏又在“花地”发文:“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他还首次提出“香山人文”概念,引起社会反响。“花地”为此组织了近3个月的大讨论,引起各方关注。
2006年9月,“花地”拟在全国率先开展“手机短信”征文大赛,报纸还没上街,没有约稿,丘树宏就寄来他写的文章《手机·短信·诗歌》,正好作为开篇,为大赛鸣锣开道。
丘树宏说:“我与《羊城晚报》的‘恋歌’讲不完,只能用一生去慢慢感受,继续编织与《羊城晚报》的美好恋歌。”
尹安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