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中诗报道
中国诗人
文人书画
诗歌万里行
中诗视频
诗人档案
中诗邮局
中诗文库
中诗论坛
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南方日报》2013年12月10日文化版介绍张况《中华史诗》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12-17 14:15:59 点击:
谱系的进一步追溯,是对文化理想和中华文明的深刻叩问。”
谈困难:
“曾想过放弃,觉得一己之力很难完成如此巨阔的文化工程”
说起这部鸿篇巨制的创作之始,其实只是源于张况某个突发奇想的念头——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几千年来还没有一部真正全面系统抒写大中华伟大文明的长诗力作,我也许可以试试!于是,希望写出一部全方位、多维度关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史诗”这个念头就在张况的心中迅速以几何级数发芽、生长。写中华史诗的念头,也许很多诗人都曾有过,但最后,张况完成了。
张况告诉记者,从1995年开始,他创作史诗的念头愈发强烈,也开始做各种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广泛收集相关材料。“写作史诗必须要对历史事件和各种历史观点有非常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这方面我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力求在写作中做到精准无误。”
尽管是功夫做足,但这耗时十三年之久的写作,对张况仍是一种体力和精力上的巨大考验,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和冒险!著名诗人洪烛认为,张况在我心目中就是托塔天王的模样,双手托起了一部大题材、大结构的超级长诗。他说,汉族是没有史诗的民族,它同样也缺乏长诗的传统,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长诗,就像一个国家的海军没有航空母舰,很难称作现代化的海军,就像准备进行军备竞赛一样,谁不希望自己的武库中能有一枚原子弹?张况用十三年的时间做了一件大事,一件别人没想过或没敢想的事情,一件别人即使敢想也绝对不敢做的事情。
史诗写作是诗歌的万里长城工程,险些就中途“夭折”了。张况透露,中间曾经中断过写作,原因是电脑中毒,所有已打好的内容都化为泡影了。“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电脑还是“286”的那种,那时候邮箱等什么的功能的,都还没有,当时没有保存好,一中毒就什么都没有了。说到这里,张况做出一个极度夸张的捶胸顿足动作,他说他那时候已经写了4000多行了,且边写边在电脑上改,原稿纸上的内容与电脑里的已经是十岁跟十八岁的区别,电脑中毒后,他心里非常难过,眼泪在心里流,认为这可能是天意,甚至想到了放弃,总之觉得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了。”直到两年后的有一天,张况收到了著名诗人李松涛2000多行的长诗《无倦沧桑》和一封短简,他这才重新找回写作之初的热情和冲劲,才重新执笔,这一写便持续到了今天。
在叶延滨看来,张况在这部长诗中重新展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非凡人物,全方位的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历代的法制体系、不同王朝的社会问题等等议题,并以当代精神和当代视野,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中华史诗》在浩若瀚海的描绘中华历史的作品中,能够有新的坐标和地基。张况以历史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幅气象不凡、风起云涌的奇绝画卷,同时又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大百科全书式的奇书。”叶延滨这样评价。
刚刚以高票当选为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的张况,此刻虽然显得很平静,但谈起《中华史诗》创作过程中的传奇式的种种经历,仍不免心生感慨。时光一晃,自己的写作已经是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一直持续到“神十”飞天的“中国梦”时代了!真是时不我待呀!
9
7
3
1
2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
三亚,诗意流淌的地方
下一篇:
54年前的诗歌——《寄给月宫嫦娥的信》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