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2012:纸上的中国诗歌与非纸上的动静


作者:梁平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1-21 08:47:13  点击:


也能大行其道,蒙混过关,最终,还是会被真相“一把撕去伪装/露出那张/雪盖冰封的脸”。轩辕轼轲在《路过春天》里的这轻轻一“撕”,没有了生猛与粗暴,却依然撕得痛快淋漓。还值得一提的是,四川90后诗人余幼幼,她的诗今年在刊物、在网络,有点铺天盖地,其中一首《清明》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清明,因为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在这个节气里,有了生者对死者哀悼,生命对生命的追思。从古至今,已经无法统计有多少诗人写过清明了。在余幼幼的笔下,却是“有人在土里等着你/那些喝药的/上吊的,割腕的/跳楼的,被谋杀的/车祸的/都等着你”。这是一种反常态的清明,反常态的书写,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关于清明哀悼。乍一看,甚至有点毛骨悚然。而在余幼幼的心里,这些都是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她把他们从人们通常习惯的忽略、甚至鄙视里第一次打捞出来,一个90后的小孩,她尊重的是生命。而对于这些逝去的生命,她唯一的愿望只是,“去帮他们把外面的世界调成静音”。这首诗只有12行,但是很重,它所承载的生命之重足以令人失语,即使有人再去多写几十行出来也无济于事。此外,沈苇《继续赞美家乡就是一个罪人》里现代文明对家乡田园围剿的矛盾、疼痛与尖锐,朱剑的《磷火》,对坟堆里磷火发出的光芒所进入的生与死的价值的思考,读后都会让你在长时间里不能释怀。

    总的看来,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来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说这话,没有丝毫轻看“朦胧诗”和“第三代”意思,他们已经卓越地完成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使命。我也从那个时代过来,我很清楚这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所带来的必然。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我们不能只保留那个时代的话语,以那个时代诗歌的“轰动效应”作标尺来衡量今天诗歌的成就,而应该冷静、细致、公允、客观地看待中国诗歌现场诗人们的努力。2012年中国诗歌,由于有了大家认可的卓有成效的诗歌刊物努力不懈地搭建的高端平台,有了大家认可的坚持数年已经成熟和优秀的各种选本,有了大家认可的引领纷繁网络可以立杆举旗的平台,这些平台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入,构成了一幅幅斑斓的中国诗歌五彩图。诗人们开始选择适合自己展示的平台,有了选择,就有了方向,有了思考,写作就不再是随心所欲,而多了自觉与区分,弱化了以往充斥诗坛的自娱自乐,减少了平庸与乏味。好的诗歌平台的搭建,支撑了诗歌的结实,诗人的自觉增强了诗歌结实。

    2012年纸上的中国诗歌,比任何一年都更有效、更有规模、更加丰富地多方位呈现。由诗人海啸和影视编剧卜青文共同发起“诗电影”计划,将中国经典诗歌拍成微电影,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伊沙历时一年多主持的网络上的《新世纪诗典》,又把诗典中的“最典”编辑成书,在北京首发。潘洗尘主编的《读诗》、周庆荣主编的《大诗歌》、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以及李少君主持每月的“中国好诗歌”,以每月推荐、解读一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诗人采风团——肇东行

 下一篇:造访百年诗社 共吟“七步成诗”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