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舒婷与诗人、学者共话诗意人生:诗歌不会灭亡


作者:张晓媛  来源:搜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1-06-29 09:53:33  点击:


。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女性主义写作。”   

  谈及脍炙人口的《致橡树》,舒婷谈兴甚浓。她坦言,多年后审视这首诗,觉得有些幼稚。“我自己不大愿提起,但是走到哪里都变成我的代名词了。”她讲起上世纪90年代在海德堡的诗歌朗诵会上的趣事。“那场朗诵会,我特意没将《致橡树》选入朗诵名单,但是结束的时候,有位中国留学生走上前来,深鞠一躬,表示还是想听我念《致橡树》。”舒婷总结说:“《致橡树》代表了自己当时的热情和对爱情的理想主义。到了《神女峰》,其实体现出了爱情观的变化。”   

  舒婷坦言,自从写了《致橡树》,自己好像“经营了一个橡树的苗圃”。“有一年在武汉大学的学生宿舍,一个女研究生呆到最后,哭着对我说,她找不到自己的橡树。以后不断有人来这样对我讲。所以写《神女峰》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不要动辄就站在悬崖边上。这大概是体现了女性爱情的两个阶段。”      

  曾是诗歌“发烧友”   

  “以前写一首诗得发烧好几天,可以称得上是诗歌的‘发烧友’。”舒婷解释说,当时自己上夜班,利用休息时间写作导致体虚发烧。“有时工作强度很大,晚上写诗就会害怕,当时写诗并非很快乐的事。但是写散文就很舒服,对语言上来说也是个松绑。”   

  舒婷坦言,虽然自感自己后期的诗歌比前期有所进步,但“读者已经不是当年的读者了”。“现在流行的是一些穿越文之类,大同小异,但是受众面广,大家习惯这种消费、娱乐的过程。诗歌承载的东西比较沉重,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这种沉重感、责任感。”

9 7 3 1 2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姜红伟:我准备开一艘强国号航空母舰陪母亲去看海

 下一篇:诗人柳忠秧与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探讨中国古体诗复兴趋势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