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在诗人艾青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铁凝)


作者:铁凝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3-26 07:54:05  点击:


居住,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以后,他的生命“开始了新的航程”。沉寂了二十年的诗人爆发了蓬勃的创造力,短短几年时间,他写下了一百七十多首诗作,包括《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等长诗和《鱼化石》、《致亡友丹娜亡灵》、《墙》等众多优秀的诗章。艾青曾这样谈到写作和自己的生活的关系:“我写作,写作,第三个还是写作——人生在我的活动里显得多么简单。假如有一天,我对自己的写作生活起了怀疑,那一天当是我的末日。”[2]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虽然事实上进步得很慢。即使我休息了,我的脑子还是继续在为我的诗而转运着。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3]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

  从艾青一生的创作经历和作品思想上,我们不难发现,在艾青的写作生涯中,“时代”问题始终占据着他思考的中心位置。翻读艾青那些流传甚广的名篇,“土地”与“太阳”的意象在其中灼灼发光。在《我爱这土地》中,他深情地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是苦难的中国。然而,即使为她而死,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真实而朴素的诗行,是来自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声音。成为艾青留给整个民族最著名的遗产。直到今天还屡屡被人吟咏,成为无数诗歌朗诵会的主旨。尽管在旧时代风雨中,忧郁中也不乏明亮的调子,有对太阳、光明和理想的向往。在《黎明的通知》里,艾青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等待的是什么呢?是太阳照耀下的祖国山河的重整与人的新生。1940年,评论家冯雪峰对艾青的历史地位做了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人”,“中国新诗的创造可以说正由他们在开辟着道路”[4]。艾青自己也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真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可以说,艾青没有辜负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诗把个人命运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中,传达了不可抗拒的潮汛时代和人民昂扬奋进的心声。

  艾青的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他勇于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不断拓宽自己的创作领域,丰富创作内容。作为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艾青接受了多方面艺术的熏陶。他从小热爱绘画,1928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旋即又远赴法国巴黎学画。印象派的画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奈的《在哈佛海岸的露台上》、《圣格拉尔车站》、《雪景》等让他沉浸在光和色彩的奇妙变化中。虽然,命运使他选择了诗歌,但他对绘画的兴趣终其一生都没有失去过,相反,绘画开拓了他的审美疆界,丰富了他的诗艺。不仅如此,艾青还对许多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兴趣。他学过金石,在篆刻上下过一番功夫。在延安时期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艾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禅意的感知与顿悟的表达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