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叶延滨:藏在时间背面的摄像师


作者:刘全德 秦 彬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2-23 20:42:28  点击:


的精神况味也就含混在一个共同体里,取消了写作者的主体性差异。
  是的,就是这首《干妈》,触摸到时代激动的脉搏,在诗歌文本的表层累积着显而易见的感激、悔悟、革命后来者的神圣体认、回忆中百感交集的忧患意识、迎接新生迈向胜利的乐观主义情怀,交杂错综而又阡陌沟通,似曾相识而又焕然如新。这首诗里内蕴的新的诗学质料还不在于题材层面上的应时性质,而是深藏于一个含而不露的心灵矿床所培育的时代异质感。那就是说,虽然诗人已然置身于时代海洋的中心,显示了他粗大、悲悯的人道主义歌喉,但他提出问题的方式却比他提出的问题本身更值得注意——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见证历史,以一个外来客的眼光打量生活,以一个摄像师的冷然的热情收留过往的时光。这,就是叶延滨切入世界事物的主体性视角,也是他不断拓展的心理暗河。如果我们了解这位诗人一生漂泊、频繁地把自己掷往不同的生活角落的特定个人经历,如果我们读过他写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初的紧密联结个人旅行行踪的那些记游性质的诗歌,尤其是《台北故宫感怀》《楼兰看到一只苍蝇》《布拉格的阳光》等,细加比较就不难体察到诗人的这一心理趋向。这几首诗歌所涉及的故园情感、进入罗布泊湖区的苍蝇、圣人的身影等事物之所以显得意味深长乃至触目惊心,均应如此观照才略略可解。“这是故宫,是历史故都/故都收藏着我们情感的故园”(《台北故宫感怀》);“在车队离开后,你独自在这死城/最后孤独地舞蹈”(《楼兰看到一只苍蝇》);“一个法西斯与一个捷克人的对话/曾经写在我的初中课本上/是的,布拉格我明白了你的春天很美/只因为你的冬天是那么漫长!”(《布拉格的阳光》)。在这里,不仅有一种我们曾经十分熟悉的指向社会和大时代的启蒙话语的调子,同时也提示出属于叶延滨本人的新的诗歌向度——指向一种悲剧式生命的观察和歌吟。相应的,我们回想一下他前一时期里对“干妈”的书写、《羊皮筏》里对与自然搏命的黄河船工的书写、在《读陕北民歌集》里对找不到回家方向的陕北后生和女子的书写,便易于知晓:他对悲剧式生命的回望姿态、对此类生命体验不可遏止的代言激情是由来已久的。汇合了两种言说兴趣的叶延滨因而具备向着时间性深度挺进的潜力,而他始终如一的冷静的旁观立场又为自己日后的裂变埋下伏笔。
  在叶延滨顽强地续写一个悲喜交集的话语体系的同时,“归来者诗人”已经早早放弃了他们控引时代的努力,而承续那一传统的当代诗人也是硕果仅存。此种情势,迫使叶延滨加快了他扛起一个诗歌传统重负的在时间深度上的跋涉速度,一步步脱离宽广题材、宏大声音的传递站,寻找到了自有生命自由行走的方向。从旁观时代的旅行者到内省生活的记录者,从燥热转为冷肃,从光芒四射的海洋中心沉潜到掏挖心灵无意识黑渊的劳作。那么,他又是如何得到这种艰难转化所必需的来自于语言本身提供的动力呢?
  新的语言质料,从来孕育于旧的艺术温床。当初入诗歌世界之时,力图大量占有题材空间的勃勃雄心显然在推动着叶延滨对一个又一个大题材的嗜好,写于80年代的《中国》《环城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谒一个红卫兵墓》《这片土地》《西斯廷教堂启示录》》等诗作,仅题目就足以显示出宏大叙事的历史性向度。但,这些史传式的诗歌文本却身不由己地引入了一组时间性对比:飞逝而去的历史性事物和姗姗来迟的歌者,它们一直处在擦肩而过的错位关系中,犹如南辕北辙的双向列车。这样一个主体位置,使叶延滨一直处在“忧心忡忡”的乐观中;处在激动灵魂的新生所宣谕的失落中。唯此悖论,才提供给叶延滨渴望深层掘进的开创意识。写于1995年的诗歌《时间画像》《克里姆林宫背后》,转换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央视《2010春节诗会》2月19日播出 献高雅大餐

 下一篇:陈国祥诗集《岁月的风笛》出版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