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保留自己的观念和思考,彰显中国诗人的本土价值,提供能让西方思考的中国美学元素。 在大多数人对消费时代的诗坛发出叹息和警示时,诗人靳晓静却对其表现出不小的信心。她说,这个年代不是诗歌的年代,但我相信可以出好诗歌。因为当下诗歌已经去掉了很多功利化的色彩,反而可以回到自身的纯粹。 长治诗群:精神的坚守 消费时代下已见浮躁态势的诗坛需要“定心针”,这是大多数与会者的心声。他们特别谈到,长治诗群长年以来沉静执著、潜心创作的风格难能可贵,足堪珍惜。据了解,这个创作群体基本由业余诗歌作者组成,通过自己的努力耕耘在诗歌的道路上且羽翼渐丰。谭五昌说,长治诗群以太行山文化背景为根基,把地方生活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的作品中有相通的美学经验,也有各自的特色。 “地域性能成就一个诗人,也能限制一个诗人,好的诗人需要更宽广的视野。”诗人谷禾鼓励长治诗人放宽眼界,在创作中更多地关注人和自然。他同时讲到,网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诗歌的传播方式,但不会改变其艺术本质。对语言的关注始终是不能回避的,要在既有的现代汉语基础上向作品中灌入新的东西。 谈到长治诗群的发展,本地诗人们也纷纷作出回应。曾获得赵树理文学奖的诗人姚江平认为应当进一步开拓文学阵地,尤其要继续加强对外交流。他说,一些大型诗歌活动连续几年在长治举办,许多知名诗人走进太行山,与本土作者面对面交流;与此同时,长治诗人也在“走出去”——中国诗歌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都有他们的身影和声音。这样的交流学习带给长治诗群良好的发展势头,至今有6人曾参加青春诗会,十余人出作品集,多人获得各种诗歌奖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长治市作协主席郭俊明近日编撰了一本厚实的《“长治诗群”作品选》,收入了四十余位本地诗人的作品。他说,诗歌是与时代相结合的一种文化精神。长治诗群基本保持了精神的坚守,保持了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它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越了诗歌本身。 诗会期间,十月杂志社为叶舟、池凌云和姚江平颁发了2010年度“十月诗歌奖”,并带领诗人们奔赴黎城板山,在秋高气爽的太行山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此次诗会由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长治市文联、长治市作协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