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诗歌研究院成立新闻发布会暨现代诗与社会担当研讨会,7月9日在北京正运通大酒店举行。青海省副省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担任名誉院长并发来贺信。
发布会宣布了现代诗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公布了研究院机构名单:名誉院长吉狄马加,理事长汤大立,院长曾凡华,副院长王明韵、王久辛、舒洁、周占林、高兴、汪剑钊,潇潇出任现代诗歌研究院秘书长,负责现代诗歌研究院日常事务工作。
现代诗歌研究院将面对当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选择源于人类心灵的人文视角,立足广义的诗学概念,以严谨的治学理念和孜孜不倦的学术追寻,将研究领域覆盖到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人类发展的过去、今天和未来都昭示了一个不朽的真理:人的心灵就是一个世界。构建健康、和谐、仁慈、达观的心灵世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工程。而从心灵出发、反过来影响人类心灵的诗歌,则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站在哲学的高度,以科学、理性的姿态注视世界和中国浩瀚的诗歌发展史,客观地借鉴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推进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诗人的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展示当代中国诗歌鲜活的创作脉络。经济的、政治的、飞速发展着的世界,也是诗歌发展的世界。
优秀的诗歌作品中一定存在一种不息的民族精神,倡导科学、先进、向善的诗歌写作观,对这种精神的提升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经济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人才,作为先进文化中居核心位置的群体,他们的观念将决定一种文化的生存发展,或萎缩消亡。诗歌的心灵特质,在民族文化中应该成为自觉承袭的灵魂。
2008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年初的冰雪灾害,年中的地震灾难,给了中国人的心灵以巨大的伤害。但与此同时,中国诗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无畏的担当,与13亿人民一起,共同抗击灾难,显示了汉语诗歌强烈的感染力与鼓舞人心的优秀品质。而对抗冰雪抗地震诗歌的研究与归纳、梳理与总结,则是一项更为紧要的时代要务与历史的担当。
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现代诗歌研究院以观念开放的学术理念,新闻发布会后的研讨,紧紧围绕这一时代主题、使命与责任、担当与追求,成为研讨会最耀眼的关键词。团结当代中国诗人,不排斥任何一种诗歌流派,不忽视新人——所有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都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致力研究的范畴之内。
新闻发布会由《诗歌月刊》主编、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明韵主持。出席会议的还有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主编徐虹、文学报总编辑陈歆耕、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石一宁、中国文化报副刊部主任王晋军、中国艺术报副刊部主任冉茂金及北京日报副总编初晓玲、北京青年报副刊部主任陈新、北京晚报副刊部赵李红等首都十多家新闻媒体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