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一天的大会发言中,大家又谈了对这样的翻译实践的感想。
我在发言中说,与其他诗友尤其是美国诗人的同台翻译实践,使我恍若看到了古代“译场”的灵光一现。
自汉末至北宋(公元二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中)前后近九百年,佛经翻译差不多完全采用的是一种叫做「
译场」的方式。这种译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分工合作,二是讲译同施。佛经
译场当然设立于寺庙,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佛学教育机构,精通梵文的高僧与一字不识的沙弥都可参加,高僧宣讲,沙弥听学。隋唐以后,“
译场”转为精干的专家群体的小型翻译作坊,几人或者几十人在同一个经堂里翻译同一部经书。这是一种集体性的翻译行为,集中了参与者的智慧、学养、经验与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个人翻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代诗歌的创作也许不能集体化,但翻译是可以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有优势。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重译同一部作品(一般是文学名著),交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每一次重译当然能解决以前译本中留存的一些问题;但这是一种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译场”等于是把不同时代的重译行为共时化,能够在初译时就解决掉许多问题,甚至能一次性造就一部翻译经典。许多佛经译本之所以能在千年之后依然站得住脚,成为“四库全书”的组成部分;就是因为“
译场”的高质量保证。宋朝之后,“
译场”基本上就不存在了。这恰恰说明,佛经在那之前已经有了完善的译本,“
译场”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在国内的某些场合曾表达过“
译场”的羡慕和怀恋,希望在大学里讲授翻译课
程的教授翻译家能够与同仁和学生一起重建“
译场”,佛经不需要译了,但其它需要翻译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没曾想,远赴美洲幸遇了“译桌”——“译场”之具体而微者。
其实,我出洋出席诗会,非常想与美国诗人进行直接交流。
2004
年“首
届国际现代汉语诗歌研讨会”的遗憾就是几乎没有美国诗人参加,这次有了几位,举行了中美诗人关于创造性写作的对话,大家同台读诗、谈诗、译诗;这些美国诗人虽然都是年齿较长者,我跟他们交流的时间也不多,但相谈甚欢,互赠了各自的一些诗歌资料,以待互相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让我跟美国诗人有更加实质性的交流。诗会结束之后,在
张子清教授的穿针引线下,美
国教授诗人罗杰·马丁驾车一个半小时由毗邻波士顿的新罕布夏尔州来接我,到基恩市乡下呆了两三天,
马丁先生是美国新田园诗派的灵魂人物,通过他,我对这个诗派有了深入的、切实的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