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到朦胧诗时代”,朦胧诗人们的琅琅诗歌声昨晚回响琴岛
厦门网讯(商报记者 龚冉)“今夜,我们走近顾城、走近梁小斌;今夜,我们回到朦胧诗时代,见证一个凝霜的秋天”。第三届鼓浪屿诗歌节的精华——“凝霜的秋天”朦胧诗朗诵会昨晚邀月共赏著名诗人们的优美诗篇。
德国音乐周的帷幕还没有落下,鼓浪屿又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岛”。和去年一样,今年的诗歌节依然由著名诗人、厦门市文联主席舒婷担任名誉主席,省内外约80位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齐聚一堂。不同的是,今年的焦点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的“大聚首”——食指、芒克、林莽、梁小斌……这些曾经震动过中国文坛的著名诗人,使昨日的鼓浪屿更加熠熠生辉。
诗歌朗诵会始于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终于舒婷的《献给我的同代人》“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选取的作品都是已载入中国当代诗歌史的经典名篇。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感受了江河的浪漫、食指的牵挂、芒克的勇毅,还有王小妮对爱情的坚定和顾城的淡定。
与以往不同,本次朗诵会有许多诗篇是由创作者本人亲自朗诵的,少了许多修饰,多出许多真诚,昨晚的朗诵会,我们和诗人共同体验“凝霜的秋天”。
人物专访
“朦胧诗最强劲的一驾马车” 徐敬亚
中小学诗歌教育一塌糊涂
曾经是“朦胧诗最强劲的一驾马车”的徐敬亚,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了“三个崛起”文章之一《崛起的诗群》,炸响中国诗坛。其后策划主持了1986年中国现代诗大展,颇具影响力。更富戏剧色彩的是,之后他投身商海,那些年,他去了深圳,做过记者、诗歌评论,当过房地产公司的策划总监,现为海南大学教授。
“下海?我这咋能叫下海?手里有资本的人做生意才叫下海,我这是给人打工的。”徐敬亚对大家风传自己“下海”的说法给了个幽默的否定。不过他同时也肯定了这段经历给他带来的改变:“它使我更了解社会,使我的生活和文学观念发生变化。”
“我一直对中小学诗歌教育耿耿于怀,那简直是一塌糊涂!”徐敬亚一脸愤慨地说:“近30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学生读的还是陈旧意识形态下的产品。在他们最需要养料的时候却得不到最好的补给!”( 商报记者 龚冉)
朦胧诗的发端诗人 食指
我才刚刚认识中国新诗
食指先生原名郭路生,一提起“食指”,人们首先想到他是《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的北京》的诗作者。熟悉食指的人都清楚,他承受过的苦难和对诗歌的执著都令人动容。
记者见到这位山东籍诗人时,他正打算和夫人翟女士共赴朗诵会。在食指接受记者采访时,夫人蹲下来打算给他擦鞋,他赶紧接过抹布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就好。”
食指缘何将笔名定为“食指”呢?原来,他母亲姓石,取这笔名有一半是怀念母亲;而他从小又特别尊重老师,“师”与“食”谐音,因此索性就取名“食指”了。他的人生充满了艰辛和无奈:在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他以独具的个性和特色引领诗坛,被誉为朦胧诗的发端诗人。而后来他因精神分裂症住进医院和福利院,与外界隔绝多年。可即使在处境艰难之时,在他的灵魂深处从没有停止心爱的诗歌创作。
食指夫妇恩爱和睦,令人羡慕,但他们都对爱情经历三缄其口。2002年,食指告别居住了12年的福利院回家了。现在的他每天看看新闻、读读书报,买菜做饭,像个普通的老人。灵感来时,他又会拿起笔写诗。
“我才刚刚知道中国的新诗要怎么写。”这位朦胧诗元老语出惊人,“无论是新诗还是旧体诗,都是中国的诗歌。古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人讲究韵味,我想写的新诗也要讲求韵味,希望未来的诗歌能够续下中国诗歌2000多年的血脉。” (商报记者 龚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