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诗报道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丘树宏、丘映旻父女“诗弈”观感


作者: 吴小攀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祁 人  日期:07-01-20 10:58:58  点击:


  无论隐显,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对同一人或事的热爱,这在今天这个多变的时代并不多见。丘树宏就是这样的人,在偏僻客家乡村的油灯下,他用铅笔写诗;在五光三色的城市中,他用钢笔写诗;在茫茫大漠的驼背上,他用手机写诗;在英伦牛津的殿堂里,他用鹅毛写诗。无疑,他这种对诗歌的热爱潜移默化中也感染了他的女儿丘映旻。 2006年的某一天,父女俩以诗为棋对弈,各自写出了一首纪念海涅逝世150周年的诗歌。(见2006年12月28日《羊城晚报》“花地”)
  德国诗人海涅在中国主要是以一首《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被载入中学课本而闻名,他在早期写了很多著名的抒情诗,后流亡巴黎结识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思想上倾向社会主义,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公正,后期诗歌中因此注入了强烈的民主主义诉求。他在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写道:我们要在地上/建起天国。
  激情、理想、浪漫的海涅对丘树宏这一代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大学里读德语专业的丘映旻对于海涅诗歌的熟悉也是理所当然。所以,父女俩分别以《海涅,请你告诉我》、《2006:海涅与马克思的对话》为题的“诗弈”,或者叫诗歌对话,并不出人意料。从内容到形式,两首诗都形成了一种完整性,就像是一首词的上下阙,练达的父亲发出貌似困惑之问,犹如屈子的“天问”,是一种控诉;聪慧的女儿听到的是虚拟之声,其实是她自己内心的疑惑,是一种思考。最终父女俩殊途同归于对伟大诗人海涅的倾诉和求助,实际上是两代人不约而同对历史和现实的追问。
  丘树宏还写过不少这类可归入“政治抒情”的诗歌,对于现实的关注一直是他诗歌的重要品格之一,但这可以说与当下流行的美学时尚格格不入。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90年代以来,私人化写作成了一种潮流,几乎所有的文艺创作门类都在号召走向个人(一直走到“下半身”),走向内心(一直走到玄秘呓语),走向零度(一直走到口水化的“梨花体”)。与此同时,也许是由于一度泛滥和逆反心理使然,宏大叙事被绝对贬斥,政治取向被解构,关注现实被讥为教条保守,不但始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没落了,从诗经时代、屈原时代起就已经产生的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抒情传统也断裂了,甚至成了不值一哂的劳什子。崇高成了被取笑的对象,“崇低”反而成为可以博得全民一乐的娱乐奇观。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因噎废食和矫枉过正?
  在一边倒的消费、解构的潮声里,丘氏父女这种关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思考凸显了它不可或缺的意义。当然,从根本上说,写作的“轻”或“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篇幅、体裁、题材等表面因素进行判别,而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比如,黄灿然、卢卫平等人的诗歌题材虽然不离日常生活左右,但挚诚静观,宛如真实再现,意象独特生动,文字平白如话,在不经意间撼人心魄;余世存、廖亦武等出于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他们的诗歌一唱三叹,对现实的批判催人泪下。而海涅直抒胸臆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同样也丝毫不逊色于他节奏锵铿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写作对象和进入角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创作的倾向。丘树宏父女的“诗弈”对象是纷乱依旧的世界,他们共同选取了半个世纪以来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入诗:柏林墙倒塌、世贸大厦遭袭、犹太人建国。面对兴亡更替的三个瞬间,父女俩带着同样的忧患意识,试图寻求其中的原因,一个以倒叙的形式置身其中,从内心发出暴烈的呼告,一个以顺叙的形式远远静观,轻轻叩问;父亲苦苦向诗人(也是向自己)求索,女儿则试图自己(也借助诗人)找到答案。两首诗一前一后,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抒情复调,造成节奏上来回往复疾徐有致的咏叹效果。
  诗歌是感性的产物,但作为政治抒情诗往往更需要思辨的力量,对这二者的平衡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丘树宏在这点上当然比他的女儿更为老练,而作为生于80年代的女儿丘映旻也许在诗歌的直觉上更为纯净。由于她自己对海涅的了解和理解,促使她虚构了海涅和马克思跨世纪的对话,这是父女“对弈”大复调中的一个小复调,其诗内涵的丰富、结构的特别不在其父诗作之下。
  也许是因为长期从政的缘故,丘树宏在诗中不期然以一种“代言人”的姿态出现,《海涅,请你告诉我》一诗从内容、形式到音调都十分适合于舞台朗诵,这也是政治抒情诗的特点之一。但在新的时期,这种所谓政治抒情诗也在变化,不仅诗人更多地还原为旁观者(而非朗诵者),诗人目光的投注也从相对虚化的祖国、大地、世界、和平、人民等大意象更多地转移到具体可感的日常物象上,比如,余世存的《歌拟奥登》撷取了一系列民工的真实生活场景,简直可以直接改名为“民工咏叹调”。不仅是我们所知的世界仍不完美,即使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也并非已经美好无瑕,那么多的人和事还在困苦中,公平正义正是始于在对具体而微的现实的关注,诗歌(包括政治抒情诗)有责任把目光投向卑微而真实的生活本身。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山东重残女子成了乡土诗人 创作诗歌两千余首

 下一篇:王怀让等赴巩进行杜甫故里诗歌文化采风
  相关链接
《中国诗歌》总第20期     中国诗歌网  2008-11-24
深  处     凝 雾  2008-11-23
三月的雨      亦 然  2008-11-23
飘荡在琴声中的思绪      张玉书  2008-11-23
冲到地震灾区最前沿呐喊     柯颂  2008-06-02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