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一个个故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人物谱成的曲子,使他彻夜难眠。他的笔触下有那些逝者的灵魂,为他们未尽的心愿而失眠,也是为那些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志愿者们而失眠。”在灾区,他的所思所感倾注在笔端,一首首诗歌源源不断地从笔中流出。与此同时,泽军还临危受命,负责主编一本抗震救灾诗选。那几天一边赶路,一边与远在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朋友沟通、联系。就这样,短短几天时间,泽军在抗震前沿主编的第一本抗震救灾诗选《震撼五月》就在山东明天出版社出版了。 我感觉,诗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有民族的文化氛围,他有内在的无意识规定。特别是作为一个中国的诗人,在面对时代的需求和召唤时,他往往就会放下小我,投身到时代的激流中,做时代的记录者和传达者。作为一个诗人,可以有诸多的选择,有的在象牙塔,有的走向火热的生活,有的关注身体,有的关注心灵,也许,这就是诗歌的去向,无法分出高低。作为一个中国的诗人,关注时代甚于关注自己,这也是一个中国诗人的宿命。商泽军的诗正是印证了这些,也用诗再次证明了他是一个有良知与正义,有爱心和善良的诗人。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泽军同志《飞翔的中国》研讨会并见到这么多老朋友们,我很高兴,最后预祝研讨会成功,祝朋友们、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