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干了30多年,编发了大量有影响的好诗,经她培养的一大批青年诗人也早已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她依然对编辑工作勤恳认真,无论是改稿或是复信,都一丝不苟。她要求自己像父亲一样,凡是给她寄信、寄稿、寄书的,一律亲笔回信,还要帮人家转稿、编书、推荐出版……而她却说,比起父亲,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长期以来,李小雨谢绝了不少媒体采访、录像的要求。她说,如果读者想了解我,就请到我的诗中去寻找和认识我吧。
梦的深处是故乡
和父亲一样,李小雨对唐山有一种“走到哪里也难以忘怀的情感”。李小雨说,小时侯她是从父亲的诗里认识故乡的,“凤凰山的石洞”“陡河的岸边”,还有“上学去的瘦瘦的小路”。唐山,这个亲切的名字时常在父亲的作品中出现,父亲用“生长着年轮的笔”表达着对家乡朴素的爱恋,也使她的情感和这座城、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连在了一起。
李小雨真正走进故乡是在1969年。当时18岁的李小雨带着父亲的期望,来到丰润县中门庄公社插队落户,两年的插队生活把她原来想象中的故乡化作了有形。“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李小雨说,她把青春和汗水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家乡的山水也给了她不绝的创作源泉:长地垅、向日葵、土屋矮墙、小油灯……她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和第一届庄重文学奖的诗集《红纱巾》就是记录这段青春岁月的。
此后李小雨曾多次返回故乡。1976年唐山大地震,刚进《诗刊》杂志社的李小雨在地震后8天就来到唐山,在故乡的废墟上,她流着泪水写出了《震不倒的红旗》等作品。1996年,唐山地震20周年时,李小雨陪父亲回唐山,站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父女俩禁不住泪湿衣襟。父亲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长诗《寻找一座城》中写出了父女俩对故乡的眷眷深情:“就是在这座没有墓志铭的废墟上/一座新城高昂着头站起来……”
李小雨说,唐山是她的根,故乡使她的生命和诗同时闪亮。无论她在哪里,无论她走多远,故乡始终分享她的一份感情。正像此次回唐山前,父亲在信中所写的那样:“故乡的山凝成我的骨骼,它的水流成我的血液,它的泥土孕育了我生命的基因,我是吃了她的乳汁长大的……离开她后,我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离开她多久,总是情牵梦绕想起她,怀念她。她像一座巨大的磁场时时刻刻吸引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