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雷霆(原厦门大学中文系89级学生,诗人,现居北京)
访谈时间:2014年8月6日早8点37分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答:我是初中开始发表作品的,那时只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就学着写,投稿发表。我很感谢我生活的小镇有着几位当时就小有名气的作家,等到我高中时期,已经发表了几百篇东西,但大部分是诗歌作品,获了几次奖项,后来有幸被南开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免试特招,最终我选择了全国最美的厦门大学。
大学期间的创作我也是小说诗歌兼顾经营,小型聚会交流、大型诗歌朗诵等隔二连三举行,大大地促进了我的创作,几乎在海内外的专门诗歌报刊上发表作品,虽偶尔获奖也谈不上惊喜,但我非常感到荣幸的是当年获得的两个奖项:一个是厦门市首届文学艺术诗歌奖,一个是世界华人诗歌大奖赛评论奖。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文学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参加或举办过哪些诗歌活动啊?
答:在厦门大学读书是我度过的最诗意的青春岁月。我刚进校园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鼓浪文学社”和“采贝诗社”。
鼓浪文学社是厦大历史最长影响最深的学生社团,于1926年在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指导下成立,不仅得到从鲁迅开始的一代代校内明师的指点,而且受到冰心、舒婷等作家的关怀。采贝诗社成立于1980年春,诗人舒婷应邀担任顾问,厦大一届又一届学子传承与改进,已经成为一个以诗歌为主的综合性文学团体。
后来我有幸担任采贝的社长,相继开展了许多精彩讲座以及大型诗歌朗诵活动,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过大型征文比赛,出版过多本学生作品集。采贝还有自己的刊物《采贝》,并创办了《诗经》诗报,精选会员作品,展示会员风采,所发作品被十几种选刊专集转发,这让我引以自豪。
问:您参与创办过诗歌刊物吗?您参与创办过诗歌报纸吗?编印或出版过诗集吗?
答:当然办过了,这好像是我们那一代应该拥有的人生经历。从初中我就创办《颍畔》文学报,高中主编《腊梅》文学报,到大学接办《采贝》诗刊,最后是厦大学生和厦门青年合办《诗经》诗报。编印和出版诗集也好像是当时大学生诗人寻常的事儿吧?我这里只想说的是在山西高巍大哥的倡导召集下,我们散落在全国各地高校的兄弟姐妹们,大约召集了近200余人,共同编著了《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和《中外现当代女诗人诗歌鉴赏辞典》》,这两部词典当时乃至目前都应该是很了不起的大事,我认为。
问: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人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是诗歌“大串联”,您去过哪些高校吗?和哪些高校的大学生诗人来往比较密切最后成为好兄弟啊?
答:我去过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等,去这些高校基本上都是搞诗歌“大串联”。从书信到相识,我结交了几百位英雄豪杰,现在依然拥有100位左右一呼即应的铁哥儿们。特别是2013年7月25日,我们在京的几位哥们毫无预谋地提出搞一个“快闪”聚会,兄弟姐妹把酒言欢,没想到竟然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四五十人。有的兄弟因工作关系,匆匆地赶来就为了跟久违的兄弟姐妹喝杯酒,又急匆匆地赶回外地。这是何等深厚的一种情谊啊?!
问:当年您拥有大量的诗歌读者,时隔多年后,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近况,能否请您谈谈?
答:活着,很滋润。我18岁离开河南到厦门上大学工作,36岁离开厦门到北京某国企工作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