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小,蜿蜒的山脉犹如九龙怀抱仙堂。诗人名家或拾阶而下与蜀道比肩的山路、曲折而行古栈道,或远望“上帝之碧炉”之誉的伟回山、仰卧千年的天然睡佛,或饱览海底生物化石、仙堂奇松、娲皇宫奇树、朱砂洞、黑龙洞、观音洞等奇石、奇树、奇洞号称的“仙堂三奇”,一路绝版画境的神韵,一路天然氧仓的诗歌。尤其与鸿篇巨制的“仙堂佛国、法显圣迹”一触即燃的灵感火花,顺理成章了诗人名家天赐灵犀的神来一笔。其中更让人良久驻足、脚底生根的,无疑是东晋高僧法显出家之地和弘法之所的仙堂寺及其留下的法显精舍、法显洞、讲经坛等圣迹,与19米高的法显铜像、佛国记主题馆群等人文景点共同构成的仙堂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诗人名家在以最崇敬之心仰望东晋高僧法显中,犹如阅读一部宏大的西行求法史诗。他们不仅对这位堪称“中国的脊梁”、西行求法第一人,及其早于唐僧西行取经260年、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080年、早于麦哲伦发现菲律宾1107年震惊中外的传奇之旅,不断啧啧称赞,而且由法显所著的《佛国记》即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所译的《大般泥洹经》对中国佛教发展所产生的开创性影响,愈加对其肃然起敬。
“如何走出诗歌创造的相似性和同类化?本土创作与国际诗歌?”9月21日上午,作为“襄垣秋韵”诗歌笔会──“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襄垣座谈会主持人,潞潞首先提出了讨论主题。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坛现象,叶延滨、宋琳、吕德安、高兴、徐贞敏、洪烛、龚学敏、商泽军、雁西、周占林、张况、李杜、金汝平、王文海、邢昊等,站在诗歌的立场,立足各个角度,纷纷畅所欲言,整个座谈会讨论随意而气氛温馨。并由此真诚的对话和自由的表达,不止于启开了诗歌走向世界、走向心灵的全新的一扇窗户,而且让传递诗歌精神的力量得在又一次向上的提升中,为诗歌的翅膀向更高之巅飞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在现场,诗人们还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传递诗意生活的方式,让诗歌真正回归民众;延伸诗歌精神的命脉,让诗歌行动繁荣创作。二天多的时间虽短,而回味的东西却很多。诗人名家表示,在返回后,将用最快的时间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用诗歌赞美上党奥区的襄垣,以诗歌宣传天下肩脊的襄垣,借诗歌推介大美之域的襄垣。因为,襄垣赠给了诗人名家最纯粹的诗歌,诗人名家将用它做成诗歌的行囊开始新的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