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二十九期 >> 中诗评论 >>

斗室耕夫:诗歌出新随笔


作者:斗室耕夫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12-02-17 17:43:40  点击:


诗歌出新随笔    斗室耕夫
推荐理由:有新意,反映大,值得一读。
http://bbs.yzs.com/thread-253109-1-1.html
卜算子--咏菊
        文/斗室耕夫
寂寂冷窗前,默默寒霜落。细蕊垂金入晓开,总在西风虐。
名士自孤芳,不向寻常著。岁晚尘中绽一枝,教识冰清魄。

这首词贴出来以后,有好几个诗友都说读过之后让他们联想起了放翁的咏梅,这让我很郁闷。细细再斟酌了一番,发现虽然语句上并无很多的“陈句”在内,但风格和章法却有仿造放翁咏梅之作的痕迹。一首作品假如有前人的影子在里面,就只能算是失败的作品。有人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不是没有,而是前人的章法、语句等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人难以超越。即便出现比肩之作,也显得孤零零地难以形成诗潮。沿用古人的体裁更显得这样。诗歌历史中,诗经之后是楚辞,接下来四六体、古风、绝律、词曲、现代诗歌等各种体裁纷呈,但很少有后人沿用前人的体裁而重新形成诗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现象。唯一较为成功的只有清词,清朝很多诗人都热衷于填词,使得清词留下了较为浓重的一笔。

诗歌出新中,体裁上的创新最为困难。纵观各种新体裁的产生,往往都是在朝代更替、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下产生的。在这样的巨大变化中,诗人的思想、眼界甚至审美观念都会跟着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时候也是诗人不受窠臼禁锢、追求自由创新的时候。先是有人尝试,接着另外的人跟进。大家共同努力,创作出了深受大众喜欢的佳作,然后形成了风潮。零星的创新、单个或几个诗人的创新是不够的,没有佳作则只能让这类创新昙花一现。所以体裁的创新不是一个、几个诗人的努力就能够形成,需要很多诗人共同参与和努力才会真正成功。

思想的出新也极为困难。我们有时候读到一些诗作,往往觉得不怎么好,缺乏新意。这个新意就是思想、意识上的创新。沿用前人创造出来的体裁,如果想写好,会去研读分析很多前人的作品。这样就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会在作品总流露出来,诗人自己也觉察不到的时候,却已经在作品中呈现了。毛主席也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但他反放翁之道而行之,不再悲切痛楚,代之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这个就是在思想上的创新,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诗歌的出新。

语句的出新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多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跳出前人的佳句、好词并用在自己的作品。用得好的会不露痕迹,用得不好的则几乎成了剪辑。现代社会中剑戟琴箫很少看见,但很多作品里却充斥着这样的“穿越”。即便在古代这也受到批评。比如张炎的词,就被夏承焘认为“十九相似,殊厌看也”。读了很多篇章,假如都是陈辞滥调,千篇一律的,肯定产生不了美感。诗人沿用早已被用过很多次的陈句,缺乏创新精神的,只能活在前人的阴影下。

创新几乎就是诗歌的生命力,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朦胧派”作品就是一例。这个流派不再坚持使用诗歌的传统手法,代之以不透明的、多义的象征手法,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进行表达。这个风潮影响到现在,很多诗人至今还在借鉴和模仿。朦胧派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成为现代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诗人所进行的创新。

很多人深谙只有创新才能获得成功,以至于出现了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局面。梨花派、下半身派、羊羔体······各种派别不断出现,虽然他们的作品饱受非议,但也让他们成为很多人都能耳熟能详的“名人”。然而并不是诗歌创新了就是好的,就一定能成功,他们被很多人所诟病就是明证。导致这个结果的是他们的创新没能符合大众的审美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邓文星:也谈现代诗.

 下一篇:秦时月:和四水诗歌赏析
  相关链接
心蝶:笔落成梦     心蝶  2012-02-23
安文海:玉门  年关将近     安文海  2012-02-23
沧海一吟:除夕     沧海一吟  2012-02-23
未平:除夜闲思     未平  2012-02-23
晚春轩主:除日短信     晚春轩主  2012-02-23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