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国诗人 >> 丘树宏 >>

丘树宏:《珠江》


作者:丘树宏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4-06-27 18:19:27  点击:



 

2014年2月4—7日
(甲午马年春节)

于珠海——中山初稿


附 录:

一条与长江黄河一样伟大的河流
——大型交响史诗《珠江》文学臺本创作札记



 

  (1)
  人生第一次接触珠江,应该是1975年。那时候我在家乡当赤脚医生,已经记不起是以什么理由去广州看望做中学教师的舅父。见惯了家乡小河的我,第一次见到珠江,一下子就给她的宽广和悠长给惊嚇住了。当然更为惊讶和羡慕的,是那座高高的珠江桥,以及广州这座大大的城市。
  而从“文化”上第一次在灵魂里接触珠江,却是到了1992年。那一年我从珠海市委办公室到了当时还同时是国营农场的平沙区掛职任副区长,参加了珠江文化研究会在这里的一个会议。从这个时候我才瞭解人们只知道长江、黄河,但对於珠江却认识很少,对珠江的角色和作用更是远远没有引起重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心里萌发了要为珠江写点儿什么的想法。
  隨著工作岗位的变动,我写作的题材和內容逐步与职务职责和地域人文重合起来。在珠海的时候,我写了宋元大决战的崖门海战,写了高栏港的开发,写了珠海的大海、蓝天和梦想,写了珠海的歷史人文;在中山,我写了香山人文,写了咸淡水文化,写了香云纱和沉香,写了郑和从南海下西洋……但是,因为积淀不足,一直还未能就珠江的整体写出一件比较大的作品。
  2012年春节期间,珠江交响乐团(原珠江电影交响乐团)的任杰团长来了中山,我们又谈起了珠江,基於我刚刚完成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的创作,公演后的影响很不错,他建议我专门创作一台珠江交响大合唱的文学臺本。2013年春夏之交,他又带著业务人员来谈了一个草案。由此,我开始了这个作品的准备工作。由於我2012年和2013年的重点是海上丝路题材的创作,先后写出了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大型音乐情景舞蹈《海上丝路?香云纱》,之后又写了大型史诗《九连山下》、《Macau?澳门》,所以《珠江》的创作就推到了2014年的春节。
  確实要感谢中央出臺的“八项规定”,这两年的应酬减少了许多许多,这才让我能够在以往应酬最频繁、肠胃最痛苦的时间,静下心来搞创作。借甲午马年春节的长假,我集中精力將以往的思考和准备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很快草擬出了一个提纲。然后从大年初三开始,除了午睡一个小时,晚上睡六个小时,其他时间基本是写作,到年初八深夜,初稿顺利完成。看来近几年著重写歷史题材的大作品,还是逐步摸到了一些门道。
  
  (2)
  写珠江题材的文学作品,自秦朝统一南粤后就一直没有停歇过,从诗词歌赋,到戏剧、电影等,都很丰富,但史诗类作品则很稀罕。我所知道的,一是1958年,由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策划並参与主创的《珠江大合唱》,当时演出后影响很大。只可惜公演一场就销声匿跡了。1994年,由庄宁和郑南作词、郑秋枫和张丕基作曲的《珠江大合唱》隆重推出,但也由於各种原因,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自从1987年底从九连山区迁居珠海至今,我已经在珠江流域的核心地区工作生活了27个年头了。俗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讲著这里的主流语言广州话,吃著这里的海鲜河鲜,喝著这里的咸淡水,我想,確实应该为这一方特殊的水土,为这里的母亲河——珠江,奉献和回报一些大的作品了。
  珠江的歷史亿年万年,珠江的流域广大深长,珠江的自然丰富美丽,珠江的人文独特多样,珠江的贡献丰硕伟大,写什么,怎么写?一开头確实很是踌躇,觉得无从下手。好在这两年连续写了《海上丝路》、《Macau?澳门》等几个类似的作品,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个彷徨期並没有困扰很久,在春节的和风吹佛下,我的思路与暖阳一样荡漾开朗开来,最后確定还是与《海上丝路》、《Macau?澳门》一样,扣紧自然、人文这两个主题並作为主线来写。
  这应该是一个务实而聪明的做法。自然是珠江的“形”,人文则是珠江的“魂”。这两者,就是珠江的就主干与核心所在,其他都是枝节而已,都是从形和魂生髮出来的东西。本著这一个写作原则,我开始梳理收集到的素材,思考和草擬写作大纲。这也是一个非常纷繁复杂的过程。马年春节的天气出奇的好,温度都在20度左右,阳光普照,春暖花开,人们喜笑顏开,我的心情也分外的好。有这种通泰轻鬆的氛围,写作自然非常顺利,仅仅五天时间,初稿大功告成。快哉,快哉!
  
  (3)
  在酝酿、准备,尤其是创作《珠江》初稿的整个过程中,心中一直对珠江有著这样一种十分强烈而清晰的认识:第一,不管是从自然方面看,还是从人文方面看,珠江,都是与长江、黄河一样伟大的河流。第二,对於珠江,人们是明显的忽略甚至是轻视她了;对於珠江,我们確实有愧,我们亏欠珠江確实太多太多了!
  说到中国的母亲河,谁都首先会想到长江、黄河。確实,长江、黄河以及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典型地代表了中华以及中华文化,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然而,就河流与河流文化来说,难道就仅仅只是长江与黄河吗?我们有没有忽略和遗失了什么重要的元素?
  有的!珠江就是。珠江,是与长江、与黄河一样伟大的河流,却在人们的心中给长期忽略甚至是遗失了。珠江,她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
  我们先从自然上看。珠江与长江、黄河一样古老。它们在远古同样属於古地中海范畴,隨著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始新世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隨著海洋的下落、高原的隆起而形成峡谷、盆地、裂谷、洼地,源流也就由此生成。她们在时间空间上高度连贯和一致,在中国南北大地上並行不悖,汇集百川,奔流入海。长江流域面积最大,黄河次之,珠江最小,但从覆盖的区域看,长江黄河的性质相类,大都是中原地区;而珠江流域所覆盖的却属於南方区域,在自然地理上是中国流域覆盖的另一类別的重要部分,是对长江黄河的重要补缺。
  我们再从人文上看。据考证,珠江流域的人类起源比北方还要早,最起码也是同步。珠江流域蛮荒时期的土著文化、俚文化,自然也是属於中国古文明的组成部分;秦代统一百越之后,中原人一波波南下与这里的蛮夷杂处,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隨著时空的变化,与海洋文化结合的岭南文化,后来逐次北上,反而大大影响了中原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到近代、当代,作用和衝击越来越明显、影响和浸漫越来越突出,以至繁衍发展成为一种生命力十分强盛的主流文化而深刻地推进了中国的歷史进程,甚至还在继续影响中国文化,成为一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独树一帜的新潮流。这种文化和文明,其实就是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体,她的特质和核心,就是蓝色,就是开放、相容。
  可见,珠江以及珠江文化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完全应该与长江、黄河相比肩,这是不言而喻、无可爭议的。
  然而现实是,她没有获得这种待遇。远远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这客观上一定会影响对南方,包括珠江的认识和重视。何况,歷史上,甚至现实中,国人对南方都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曖昧看法和曖昧心理。
  其次,也是第一个原因带来的,中国自古都是以汉语、汉文化作为最高话语权,南方,尤其是珠江流域虽然后来都“汉文化”了,但毕竟她是“化”来的,不是源头,不是根本,因此“话语权”就处於一直春风不度“南大门”的失衡状態。
  第三,这就是“珠江人”自己的事情了。珠江流域的地区,以及这里的人们,好像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將自己弄明白,因此就总是说不清楚自己;有些地区、有些人可能弄明白了,却又得不到相应的关注和支持,所以就发不出声音,或者说出的话没有人听得到,甚至就根本没有人听。
  怎么办?有很多办法,要马上做起来,当然不可能马上就见效,但相信会慢慢起作用。
  本人虽然能量有限,但我有一颗红心,有一腔热血,有一种兴趣,有一支拙笔,因此我创作了《珠江》这个作品,期待著能有人关注它、推介它、利用它,而后能对人们关注珠江、关注珠江文化有所裨益、有所贡献。
  我知道,我的努力不可能激起珠江一样的大浪,但一定会引发一点儿涟漪,这,就足够了。如果这种涟漪能引来更多的涟漪,不就可以酝酿成大浪了吗?
  果然,我的期待很快就有了回音:就在今天,中山日报的副刊首发了我这个《珠江》,並且当天就得到了珠江交响乐团任杰团长的积极回应。他发来了这样的信息:“拜读了大作,很精彩,也很符合当前的精神,更符合我们之前的愿望。我会尽一切办法来完成这部巨制,我会儘快汇报给集团领导和上级领导。具体的细节等我们音乐总监、指挥回来详谈。”我告诉他北京也已经有人对这个作品很感兴趣,他急忙又发来一个资讯,说:“这个(作品)千万不要给他拿走了,我们搞出来可以拿去央视播放。”
  我当然表示理解和赞同。
  好的,就让我们一起做起来吧!
  
  
2014年2月16日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定位“文化中点”,倡建“新文化圈”

 下一篇:丘树宏:《海上丝路·香云纱》
  相关链接
咸水淡水咸淡水(6首)     丘树宏  2016-03-23
丘树宏:《梦里故乡》     丘树宏  2016-03-16
丘树宏:广东人文富矿呼唤集体抒写     丘树宏  2016-02-03
丘树宏:按情势要重新定义山水田园诗内涵和外延     丘树宏  2015-12-05
你是献给天堂的幸福山歌     丘树宏  2015-11-26


(C)2004-2016 中诗集团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